亚硝酸盐型甲烷厌氧氧化细菌培养条件优化及其生态功能

发布时间:2017-12-12 16:31

  本文关键词:亚硝酸盐型甲烷厌氧氧化细菌培养条件优化及其生态功能


  更多相关文章: 甲烷厌氧氧化 NC10门 细菌培养 环境因子 微量元素 引物优化 生态功能 甲烷汇


【摘要】:微生物催化的亚硝酸盐型甲烷厌氧氧化(N-DAMO)耦合了甲烷厌氧氧化和亚硝酸盐还原两个过程,是全球碳氮循环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潜在的废水生物脱氮工艺。然而,N-DAMO细菌生长极其缓慢,倍增期长达几周至几个月。这导致N-DAMO富集物难以获得,严重制约N-DAMO过程的进一步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尽管N-DAMO细菌分布广泛,但在很多生境中丰度较低,原有PCR引物灵敏度较差,难以检测一些环境中低丰度的N-DAMO细菌。本论文通过短期活性试验和长期培养试验,优化了N-DAMO细菌培养的环境条件和营养条件,并将优化结果应用于N-DAMO细菌的后续培养;从富集物中获得了N-DAMO新种,并参考新种序列优化了NC10门特异性引物;借助新引物以及其他检测手段,探明了N-DAMO细菌在滨海湿地系统中的生态功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温度、pH和盐度等环境条件对N-DAMO细菌代谢活性和生长速率的影响,获得了最佳环境条件。短期活性试验结果表明,温度、pH和盐度对N-DAMO细菌的代谢活性具有显著影响。温度低于35℃时,N-DAMO比活性随着温度的增加而指数上升,温度高于35℃时,随着温度的增加而急剧下降,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由扩展的阿伦尼乌斯方程描述,最佳温度约为35℃。在pH测试范围内(6.0~9.0),N-DAMO比活性随着pH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由修正的安东尼奥方程描述,最优pH约为7.6。高盐度可抑制淡水N-DAMO细菌的活性,20 g NaCl·L-1盐度下几乎检测不到N-DAMO活性。长期培养试验表明,温度、pH和盐度对N-DAMO细菌的生长也有影响,最佳培养条件为温度35℃、pH7.6以及盐度0g NaCl·L-1。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20g NaCl·L-1盐度下,培养初期富集物并不具有N-DAMO活性,但经过90d培养后,富集物中检测到了明显的N-DAMO活性,甲烷消耗速率达0.029μmol CH4·h-1。NC10门16S rRNA和pmo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显示,90d培养前后,N-DAMO细菌群落结构并未发生明显变化,说明富集物N-DAMO活性的恢复,是由于原有N-DAMO细菌的盐度适应,而非新的嗜盐N-DAMO细菌的生长繁殖。据我们所知,这是首次发现N-DAMO细菌的盐度适应现象。2)研究了铁、铜、锌、钼、钴、锰和镍等微量元素对N-DAMO细菌代谢活性和生长速率的影响,获得了最佳配比,并应用于N-DAMO细菌的后续培养。短期活性试验表明,亚铁离子和铜离子对N-DAMO活性具有较明显的影响。在4~100μmol·L-1范围内,随着亚铁离子浓度增加,N-DAMO活性先明显增加,后略有回落,在20μmol·L-1附近,获得最大值。在测试范围(1~100μmol·L-1)内,随着铜离子浓度增加,N-DAMO活性先略有增加、后明显下降,在10μmol·L-1附近,获得最大值。高浓度铜离子(25~100μmol·L-1)对N-DAMO细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测试范围内,培养基中锌、钼、钴、锰和镍等元素对N-DAMO细菌没有显著影响。长期培养试验表明,亚铁离子和铜离子对N-DAMO细菌具有明显影响,在测试范围(亚铁离子4~20μmol·L-1,铜离子1~10μmol·L-1)内,增加亚铁离子或铜离子浓度,可促进N-DAMO细菌的生长。在测试范围内,锌、钼、钴、锰和镍等微量元素对N-DAMO细菌的长期影响小于试验随机误差。因此,改良后的培养基中,亚铁离子浓度提高至20μmol·L-1,铜离子浓度提高至10μmol·L-1,其他元素浓度保持不变。将改良后的培养基应用于N-DAMO反应器中,发现应用改良培养基后,N-DAMO细菌的生长速率明显加快,富集培养速度提高至原来的2~3倍。特别是,应用改良培养基后,N-DAMO细菌形成大而密实的团聚体。比较单个团聚体包含的细胞个数和培养前后N-DAMO细菌数量的增加倍数,发现这些团聚体的成因主要是许多细胞的相互粘附,而非单个细胞的生长繁殖。3)获得了N-DAMO新种,并参考新种序列,优化了NC10门特异性引物,获得了灵敏度更高的PCR检测方案。采用细菌通用引物8F/1492R,扩增获得了N-DAMO新种16S rRNA基因的全长序列。根据NCBI数据库,发现该新种广泛分布于中国生境中,可能有着重要的生态意义。针对常用NC10门特异性引物存在的缺陷,优化了PCR引物。原有引物202F在错误的碱基位552~563处具有强结合,存在严重非特异性扩增;原有引物qP1F与新种序列在3'端存在碱基错配。本文设计了新引物1051F,并在引物qP1F中引入简并碱基(R),用以消除碱基错配可能带来的影响。建立了用于NC10细菌16S rRNA基因扩增的新巢氏PCR方案。新方案对NC10细菌具有很强的特异性,并且具有很高的灵敏度。新方案的检测限约为103 copies·g-1干重,而原方案仅为105 copies·g-1干重。此外,在定量PCR引物qP1F中引入简并碱基,获得了更高的NC10细菌丰度,并且NC10细菌丰度与样品N-DAMO活性之间具有更好的相关性。4)结合分子生物学手段和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探明了N-DAMO细菌在滨海湿地系统中的生态功能。探明了滨海湿地沉积物中甲烷和各类电子受体的垂直分布特征。深层沉积物(3 cm)含有较高浓度的甲烷(最高达32μmol·L-1),表层沉积物(0~0.5 cm)甲烷含量较低(0.3μmol·L-1)。氧气在沉积物中的渗透深度不足1cm,硝酸盐/亚硝酸盐的渗透深度为2~4 cm,硫酸盐贯穿整个被试沉积物。在次表层沉积物中,甲烷与硝酸盐/亚硝酸盐相遇,该区域易发生N-DAMO过程。探明了滨海湿地沉积物产甲烷和甲烷氧化速率随深度变化的规律。表层和深层沉积物检测到甲烷净产生,次表层沉积物(0.5~2 cm)存在明显的甲烷净消耗。甲烷好氧氧化、DAMO(包括N-DAMO和nitrate-AOM)和硫酸盐型甲烷厌氧氧化过程分别主要发生于表层、次表层和深层沉积物中,活性分别为0.5~1.6、1.4~3.2和0.7~3.0 nmol CH4·day-1·mL-1湿泥。探明了滨海湿地沉积物中甲烷氧化微生物的菌群结构特征。沉积物中甲烷氧化微生物具有明显的分层分布特征:MOB主要存在于表层沉积物中;DAMO微生物(包括N-DAMO细菌和DAMO古菌)主要存在于次表层沉积物中,隶属于NC10门的N-DAMO细菌是主要的DAMO微生物;ANME主要存在于深层沉积物中。定量PCR结果也表明,N-DAMO细菌主要存在于次表层。该项研究表明,N-DAMO过程是被试滨海湿地重要的沉积物甲烷汇,贡献率为23~58%。特别是,N-DAMO细菌的存在使得整个被试滨海湿地成为大气甲烷汇,甲烷氧化速率为0.10~0.18 nmol CH4·day-1·cm-2。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172;X70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嘉瑞;;关于厌氧装置处理甲醇废水的总结[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17期

2 周康群;刘晖;崔英德;孙彦富;邓金川;;一株新的厌氧除磷功能菌株的鉴定与活性[J];化工学报;2008年06期

3 刘志诗;孙兆生;;厌氧胶在检修中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4年17期

4 蒋代康,张国政,郑榜国,吴志刚;厌氧-好氧综合处理制裘废水中间生产试验的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1期

5 王小虎;吴葵霞;张鹏;;硫酸粘菌素厌氧实验研究[J];辽宁化工;2012年07期

6 刘甲红;张倩倩;吴凯;杨毕娥;郭立新;金仁村;;厌氧颗粒模型的研究进展[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6期

7 彭乙冬;;英国输出处理厌氧废弃物的技术[J];生物技术通报;1988年08期

8 周康群;刘晖;孙彦富;周遗品;刘洁萍;;厌氧条件总磷还原为磷化氢种泥筛选及功能菌株鉴定[J];生态环境;2007年06期

9 刘晖;孙彦富;周康群;刘洁萍;王文豪;;厌氧除磷菌的富集及功能菌组成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0期

10 张爱茜,汤小虎,韩朔睽,王连生;含硫芳香族衍生物的厌氧微生物降解[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香尧;;四川省城市生活垃圾厌氧产沼及堆肥的再生利用前景[A];四川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Ⅰ)——污泥再生利用[C];2005年

2 余淦申;郭茂新;张砺彦;陈杭飞;付德龙;宋立志;王炜;董立明;史伟祥;过秀华;;苎麻脱胶废水管道厌氧-好氧治理技术开发[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给水排水学会排水委员会第二届第一次年会论文集[C];1991年

3 杨晓娜;;一种容油性厌氧胶的研制及其应用[A];北京粘接学会第十八届年会暨胶粘剂、密封剂技术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张耀斌;全燮;;内置零价铁强化厌氧污水处理技术[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5 董双良;高俊刚;董喜华;张彩云;;硅笼改性耐热厌氧胶的制备及其固化动力学[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7年

6 魏利;马放;李成军;王博;孙伟;;基于16S rDNA不同靶序列对厌氧ABR反应器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的影响[A];第十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C.T.M.J.Frijters;R.H.Vos;G.Scheffer;R.Mulder;;厌氧-好氧法处理漂白和染色废水[A];2006第三届全国染整清洁生产、节水节能、降耗新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8 阮海英;陈亮;陈东辉;黄满红;;厌氧/缺氧/好氧组合SBR工艺去除活性艳兰KN-G的研究[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9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朱伟云;;利用气压转换技术筛选厌氧真菌[A];第三届全国饲料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10 何刚;廖日红;刘操;王培京;;厌氧折板滤池处理农村污水试验研究[A];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张媛;拧紧工业污水的阀门[N];秦皇岛日报;2014年

2 本报记者 苗昆;生物解决方案高效处理污水[N];中国环境报;2012年

3 广州中环万代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桂琪;“厌氧+好氧”处理造纸废水[N];中国环境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张显峰;厌氧技术:小反应器里的大产业[N];科技日报;2006年

5 记者 邓娴邋见习记者 李婧瑜 通讯员 李淑慧;世界领先厌氧制沼技术落户安阳[N];安阳日报;2008年

6 宗华;废水处理添新工艺[N];中国石化报;2001年

7 记者  刘伟 通讯员  徐侠 龙步青;废物达标排放 年节本两千万[N];连云港日报;2006年

8 广州中环万代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桂琪;“厌氧+好氧”处理造纸废水[N];中国环境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吴诚 李良;发展循环经济的双重驱动[N];中国环境报;2012年

10 中国环境科学院 李岱青;畜禽粪便尿污染恶果已突显[N];中国畜牧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何崭飞;亚硝酸盐型甲烷厌氧氧化细菌培养条件优化及其生态功能[D];浙江大学;2016年

2 王维奇;闽江河口湿地甲烷厌氧氧化及其机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年

3 常功法;基于厌氧环境的倒置A~2/O工艺生物除磷机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4 袁丽梅;多点进水厌氧—多级缺氧/好氧—膜组合工艺处理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D];东华大学;2007年

5 岳正波;水生植物的瘤胃微生物转化[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6 隋倩雯;氨吹脱与膜生物反应器组合工艺处理猪场厌氧消化液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7 汪林;反硝化同步除磷动力学原理及其在改善MSBR性能中的应用[D];重庆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星;一株厌氧发酵木糖产氢菌的分离鉴定及功能评价[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张蓓;农村(社区)污水集中收集厌氧强化预处理技术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3 范秋香;反硝化型甲烷厌氧氧化微生物富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4 王昊书;厨房垃圾高效破碎除杂成套化装置设计与优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5 王睿文;厌氧-SBR处理豆油精炼废水及产乙酸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王旭;填埋场甲烷厌氧氧化过程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7 刘军;一种石英晶片粘接用厌氧胶的制备方法[D];西北大学;2016年

8 李改莲;畜禽粪便厌氧发酵液产品的开发及其防虫特性试验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4年

9 綦峰;柠檬酸厌氧出水回用技术探究[D];江南大学;2013年

10 杨静;甾体雌激素厌氧迁移转化特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2831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2831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6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