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聚焦液滴生成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4 19:24

  本文关键词:流动聚焦液滴生成技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微流体 液滴 流动聚焦 破碎模态 磁场


【摘要】:液滴微流体技术(Droplet Microfluidics)是近十年来在微流控平台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操纵微小体积液体的技术,是关于软物质、生物化学以及微系统工程的交叉领域的研究。其应用范围涉及快速分析系统、先进材料的合成、蛋白质的结晶以及生物细胞的鉴定等方面。基于液滴的微流控系统已经被证明能够很好地与化学生物试剂相结合,能够执行各种数字微流体中的编程方法和配置。该技术具有时间尺度上的极大优势,能够实现液滴反应器中的快速混合,以减少反应时间,再加上能够精确生成液滴以及对其进行大量的重复操作,使得基于液滴的微流体系统成为生化研究和应用中有效的高通量平台。除了被用作微纳米尺度的反应器,基于液滴的微流体系统还被用于直接合成粒子,封装生物实体以用于生物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因此基于液滴的微流控系统对于当今生物工程和材料工程具有重大的意义。流动聚焦结构(Flow Focusing,FF)是目前使用的最广泛的液滴形成结构,其基本原理是同向流动的内相液体与外相液体流经收缩的喉部时,外相液体剪断内相液体形成液滴。目前对于FF管道中液滴的生成及操控机理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但在某些参数上还存在着缺口,特别是几何参数,此外对于系统中的非线性现象也研究的比较少。因此,本文详细地讨论了该系统中涉及的参数,分析了高低流速下不同的非线性现象,并开展了基于外磁场的液滴操控技术以及其他相关应用,对液滴破碎的基础理论进行了补充。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搭建了一种易实现的微流控芯片加工平台,方便了微流体芯片的加工。在当前微流控加工前期投入巨大,导致课题门槛较高的大背景下,本文通过大量的尝试,采用相对便宜的准直紫外灯取代了昂贵的光刻机,大大的减少了制作成本。利用易实现的加工平台,制作出了各种符合实验要求的微流控芯片。并对加工过程进行了长期探索,采用一系列措施大大缩短了芯片的成型周期,节约了时间成本。该部分工作对于微流体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2.通过实验和数值方法研究了流动聚焦管道喉部尺寸、两相流体性质以及两相流速对液滴形成模态的影响,分析了液滴断裂的所有模态,得到了其内部压力场、速度场和两相界面的演化。固定分散相流速,当连续相流速小于某个极限值时,喉部长度的增长会导致液滴的直径先变大后减小。当连续相流速大于该极限值时,液滴直径随着喉部长度的增长而单调减小。对于喉部宽度而言,液滴尺寸伴随着喉部宽度的增加全程单调增加。当两相流体均属于低黏度范畴时,整个流动过程由流率控制的液滴破碎机理主导,液滴尺寸随着分散相黏度的增大而增大。总结了不同流速下,FF结构中液滴破碎的绝大部分模态,包括squeezing, dripping, jetting,satellite和threading。利用COMSOL两相流水平集方法对FF管道中的液滴破碎过程进行了模拟,得到了管道内的压力分布、速度分布,证明了3D管道中,由于其内部两相界面独特的曲面形状更容易产生不稳定性,因此液滴的断裂会比2D情况快一些,从而生成的液滴相对小一些。该部分工作为FF芯片的设计以及液滴尺寸的控制提供了参考。3.展示了流动聚焦管道中的高阶非线性现象,结合流体力学无量纲参数的分析,明确了非线性现象的产生机理为其内部惯性力。描述了低流速下的period 1-period 2-period 1转变以及高流速下的period 1-period 2-period 4-chaos的变化。证明在低流速下,液滴尺寸的分叉在长喉部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但其内部的主导力为毛细应力,得到惯性力和毛细应力共同主导该分叉的结论。而高流速下,惯性力占据主导作用,引起了一系列的非线性过程。该部分工作对微管道的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参数支持。4.开展了基于液滴微流控的相关应用,包括磁性液滴的生成控制与分离、液滴的分裂、球状棒状微颗粒的制备。首先完成了微流体管道与磁场发生装置的结合,在传统流速控制的基础上通过磁力进一步控制铁磁流体液滴尺寸。讨论了磁力操纵过程中的两个重要因素:磁黏效应和磁拖曳效应。在固定流速(连续相流速Qc=1mL/h,分散相流速Qd=0.2mL/h)的情况下,液滴平均直径随着磁场由0mT增加到60mT从135μm减小到95μm。此外,利用方波磁场在一个信号周期内生成了两种不同尺寸的液滴,利用外磁场对有磁性颗粒的吸引实现了磁性液滴与非磁性液滴的分离,利用基于流阻理论的管道结构设计方法实现了液滴的分裂,最后根据液滴的单分散特性制备出了粒径高度均一的粒子。该部分工作展示了液滴微流控技术广泛的应用。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3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志勇;彭晓峰;;振荡液滴内部流态[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7年02期

2 刘志鹏;徐进良;;T型微流控芯片中的液滴形成[J];微纳电子技术;2007年03期

3 孙炜;季杰;何伟;;人体呼出的污染液滴在空气中的蒸发和沉降特性[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4 崔洁;陈雪莉;王辅臣;龚欣;;撞击液滴形成的液膜边缘特性[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5 熊燃华;许明;李耀发;杨基明;罗喜胜;于勇波;赵铁柱;;液-液两相介质中液滴在冲击作用下的演变过程[J];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2010年06期

6 张谨奕;薄涵亮;孙玉良;王大中;;三维空间液滴运动模型[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7 李大鸣;王志超;白玲;王笑;;液滴撞击孔口附近壁面运动过程的模拟研究[J];物理学报;2013年19期

8 王琪民,苏维,王文东,王清安;用高速摄影方法研究单液滴运动[J];高速摄影与光子学;1987年03期

9 E.Blaβ ,李素琴;气泡和液滴的生成和并合[J];力学进展;1990年04期

10 郑哲敏;液滴与液面碰撞时发生环形穿人的条件[J];力学学报;199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左子文;王军锋;霍元平;谢立宇;胡维维;;气流中荷电液滴演化的数值模拟[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2 贺丽萍;夏振炎;;低流量微管末端液滴形成及破碎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熊燃华;许明;李耀发;杨基明;罗喜胜;于勇波;赵铁柱;;液-液两相介质中液滴在冲击作用下演变模式[A];第十四届全国激波与激波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0年

4 刘华敏;刘赵淼;;液滴形成与下落过程分析[A];北京力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郑哲敏;;液滴与液面碰撞时发生环形穿入的条件[A];郑哲敏文集[C];2004年

6 刘伟民;毕勤成;张林华;孟凡湃;薛梅;;液滴低压闪蒸形态和温度变化的研究[A];山东省暖通空调制冷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吕存景;;微尺度下的液滴黏附力学[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8 陈雪;朱志强;刘秋生;;固体表面液滴热毛细迁移的实验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9 郭加宏;胡雷;戴世强;;液滴冲击固体表面液膜的实验和数值研究[A];第九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二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魏明锐;赵卫东;孔亮;沃敖波;;液滴修正零维蒸发模型的推导与分析[A];2007年APC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小龙;新法可让液滴按需形成任意形状[N];科技日报;2014年

2 孙文德;液滴透镜[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栋;液滴碰撞及其融合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2 周源;蒸汽爆炸中熔融金属液滴热碎化机理及模型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3 张璜;多液滴运动和碰撞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4 王志超;基于SPH-DEM耦合方法的液滴冲击散粒体运动机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5 霍元平;荷电液滴破碎机理及电流体动力学特性研究[D];江苏大学;2015年

6 范增华;基于疏水表面冷凝和振动粘着控制的微对象操作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7 王兵兵;电场下液滴界面输运与传热特性的分子动力学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8 严启凡;流动聚焦液滴生成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9 张博;液滴润湿行为与表面微纳结构关系的模拟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6年

10 饶莉;液—液分散体系中液滴的动力学行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艳艳;液滴撞击倾斜壁面动力学过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吴方;微流控系统的高通量液滴检测[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3 龚翔;电场作用下液滴的聚结特性及高压静电破乳研究[D];集美大学;2015年

4 李艳斌;工业厂房中敞口槽散发纯水液滴的蒸发和运动规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5 张慧;液滴在随机粗糙表面的铺展动力学仿真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6 苏凤婷;基于单探针和液滴辅助的微构件转移方法和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7 雷庆;液滴与疏水和超疏水固体表面作用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8 伍福璋;微米级别因素对动态接触角影响的实验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9 李德伟;液滴碰壁铺展与振荡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10 李志江;基于液滴喷射技术的塑料增材制造系统研究与开发[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2890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2890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c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