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金属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的耦合杂化态的超快光谱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金属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的耦合杂化态的超快光谱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强耦合作用 耦合杂化态 表面等离子体激元 超快光谱 金属纳米结构加工
【摘要】:自量子力学诞生以来,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运动规律的认识不断加深,极大地推动了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随着实验精度和技术控制能力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探索构筑一些新奇的杂化量子态。基于表面等离子体技术的杂化量子态便是其中一类被广泛关注的新奇量子态,借助其独特的性质有望实现对分子功能的定向光调控。金属表面等离子体可以将光场局域在其表面形成非常强的电磁场,分子和增强的电磁场间可以通过交换光子完成相互作用形成新的分立能级,就如同两个原子轨道耦合形成分子态一样。如何来描述这种新的表面等离子体-分子复合物的光物理性质对理论和实验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绝大多数的研究仍然集中于杂化量子态的制备和稳态检测中,为数不多的超快光谱探测也局限于对典型J-聚集染料的研究中。和稳态测试相比,瞬态光谱中可以反映出很多新结构、新现象,更能直接体现相干耦合的物理本质。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将对强耦合的研究拓展至更为丰富的功能材料体系中,主要采用宽光谱微区泵浦探测技术对金属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分别与有机激光染料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中常用的宽吸收谱分子、以及新型钙钛矿材料组成的强耦合杂化体系进行了超快时间分辨光谱探测,对发生在亚皮秒和亚纳秒时间范围内的杂化量子态的产生和演化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成果:1、在实验室原有宽光谱飞秒泵浦探测系统的基础上,搭建了宽光谱微区飞秒泵浦探测系统,在保持原有时间分辨100飞秒的同时,将系统的空间分辨率提高到10微米量级,可以满足对微小面积的金属纳米阵列结构的探测。2、制备了金纳米孔阵列结构与磺酰罗丹明101分子的强耦合杂化体系,在稳态透射谱测试中,观测到了劈裂能量为255 me V和188 me V的双重拉比劈裂现象,并从两方面证实了强耦合体系的形成:呈现反交叉特性的杂化态能量色散曲线以及拉比劈裂能量与染料分子吸收值平方根成线性关系。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首次采用微区泵浦探测技术对多重耦合杂化体系进行了高能态共振激发探测,瞬态吸收谱中中间、低能耦合杂化态漂白信号的出现,更加直观的证明了多重耦合杂化态的存在。最后,通过对动力学演化过程的比较发现低能耦合杂化态可以被视为能量最低的准束缚激发态,其寿命可以长于非耦合的磺酰罗丹明101分子的激子寿命,是符合非马尔科夫模型的。3、制备了高品质金圆锥形纳米孔阵列结构,并利用其激发的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组成了与方酸衍生分子的耦合杂化体系。在稳态反射谱测试中获得了高达860 me V的拉比劈裂能量,在我们了解范围内,这是目前利用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可以获得的最大拉比劈裂值,其对应的辐射波长为1.44微米,已经十分接近可见光波段。在进一步的微区泵浦探测中,我们发现超强耦合下高能耦合杂化态具有非常短的寿命,超出了我们探测系统的分辨率,瞬态吸收谱中并没有高能杂化态出现;低能耦合杂化态则明显出现在瞬态谱中,且其寿命短于非耦合的方酸衍生分子中激子的寿命。通过对不同周期金纳米孔阵列耦合体系中杂化态的寿命分析,可以发现低能杂化态具有较短寿命是耦合体系中表面等离子体激元部分快速弛豫衰减所引起的。这一点也是不同于符合非马尔科夫模型的一般强耦合体系中杂化态演化过程的,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超强耦合体系不同于一般强耦合体系,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范围。4、采用离心沉积的方法制备了金纳米孔阵列结构与全无机Cs Pb I3钙钛矿量子点组成的耦合杂化体系。离心沉积的方法克服了旋涂方法中低浓度量子点溶液不易成膜的缺点,可以制备出紧密规则排列的钙钛矿量子点薄膜,为强耦合体系的形成提供了有力保证;随后,我们也通过稳态反射谱的测试证实了体系中强耦合杂化态的存在。同时,我们也制备了铝圆锥形纳米孔阵列结构与MAPb Ix Cl3-x钙钛矿薄膜材料组成的耦合结构。与传统强耦合体系不同的是,这里与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形成强耦合体系的是自由载流子,而非传统分子材料中的激子。为了进一步证实这种新型强耦合体系的形成,我们在稳态表征的基础上,采用微区泵浦探测技术对体系进行了瞬态光谱测试,在共振激发下,观测到了明显的耦合杂化态漂白信号,且其相较于非耦合钙钛矿薄膜的漂白恢复过程有更短的寿命。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O48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尚庆;曲立湖;余寿绵;;四维杂化弦[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89年07期
2 卢锦梭;张明春;;P_4分子中键函数的性质[J];新乡师范学院学报;1962年01期
3 石鑫,方千荣,吴刚,田歌,朱广山,叶玲,王春雷,张震东,裘式纶;二维无机-有机杂化层网骨架晶体的合成与结构[J];化学学报;2003年06期
4 尹道乐,章立源;紧密堆积结构化合物的超导临界温度和导带的异质杂化[J];物理学报;1980年06期
5 钱存富,陈秀芳,余瑞璜,耿平,段占强;高价锕系元素的杂化表的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1998年02期
6 孙丽宁,符连社,刘丰yN,彭春耘,郭俊芳,张洪杰;无机/有机稀土配合物杂化发光材料研究进展[J];发光学报;2005年01期
7 刘虹;蒋正萍;;PMMA/SiO_2杂化材料制备及热性能[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8 许宪祝,宋江伟,李德凤,肖丰收;无模板法制备的无机有机杂化阴离子交换材料[J];科学通报;2004年21期
9 杨兰天;金贻;;纳秒脉冲激光器制备的Si表面宽带抗反射杂化结构[J];光电子.激光;2014年07期
10 陈鹭剑;魏栋;王晓忠;崔元靖;钱国栋;;芳胺基给体型杂化薄膜的二阶非线性光学研究[J];光学学报;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隋玉龙;闫冰;;具有强键连接的铽绿光杂化分子材料[A];2005年中国固体科学与新材料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5年
2 李晶晶;邓联东;邢金峰;董岸杰;;二氧化钛阳离子杂化电泳纳米粒的制备与表征[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孟庆国;宋梓瑜;张亮亮;孙道峰;;基于1,3,5-苯三甲酸的三维钡无机-有机杂化框架物的合成与表征[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5分会:无机化学[C];2014年
4 吴波;余萍;崔灿;吴名;张洋;刘磊;王彩霞;卓仁禧;黄世文;;含叶酸还原敏感性脂质-聚合物杂化纳米粒子用于阿霉素靶向输送[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H:医用高分子[C];2013年
5 邵志东;江晓;梁云霄;;一种新型无机-有机杂化磷酸盐的合成与表征[A];第15届全国晶体生长与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Kimihiro Matsukawa;;光功能无机/有机杂化光学材料(英文)[A];第九届中国辐射固化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赵宁;戴珍;刘海云;黎白钰;马军;王真;徐坚;;有机-无机杂化功能材料研究—聚倍半硅氧烷分子杂化与应用[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童朝健;王静;熊兆贤;薛昊;周建华;;有机生色团掺杂有机/无机复合基质非线性光学材料的制备与性能[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1)[C];2007年
9 柴志刚;李琦;徐东升;;多相均相杂化体系用于二氧化碳光催化还原[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7分会:能源纳米科学与技术[C];2014年
10 万颖;冯翠苗;钱旭芳;李和兴;赵东元;;杂化介孔碳分子筛载体的合成[A];第五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金勇;朱美芳:悠游纤维世界[N];中国妇女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尧华;胺类固化剂结构与环氧聚硅氧烷杂化涂层性能关系的研究[D];上海大学;2015年
2 陈召来;水相加工的聚合物纳米晶杂化太阳能电池的性能优化及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3 宋玉敏;A_2B_2O_7(A=Cd,Sr;B=Nb,Ta)功能材料物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4 陈文娟;银—半胱氨酸杂化纳米线合成及生物传感研究[D];福州大学;2014年
5 麻伍军;石墨烯杂化纤维及其柔性超级电容器研究[D];东华大学;2016年
6 刘振中;紫外光引发聚合诱导自组装及其在金纳米材料杂化体系构筑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2016年
7 冯国强;几类ABX_3型杂化无机—有机框架材料的力学性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8 王海;基于金属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的耦合杂化态的超快光谱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9 刘俊生;新型荷电杂化(镶嵌)膜(材料)的制备与表征[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10 崔元靖;无机—有机杂化二阶非线性光学材料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前;动态凝胶的交叉快速愈合功能及其宏观杂化体的制备与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沈鑫磊;硅/有机物杂化太阳能电池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3 许亚南;Cu/SPAES/PES杂化抗菌超滤膜制备和性能表征[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4 许巧静;硅基杂化光伏电池的界面调控及电极层修饰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5 胡四维;基于吡咯并吡咯烷酮结构的窄带隙小分子液晶调控P3HT/ZnO杂化本体异质结微观形貌及其性能优化[D];南昌大学;2015年
6 夏周慧;纳米结构金表面等离子体效应在硅基杂化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5年
7 史彦龙;基于POSS无机/有机杂化光电材料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8 张丹丹;巯基—烯/自由基混杂光固化大豆油基纳米复合涂层制备与性能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5年
9 赵伟刚;结合位点确定的高分子杂化体的制备及其功能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10 宋晓凯;基于仿生硅化/钙化设计制备杂化凝胶微球及固定化酶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2891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289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