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视震源时间函数的震源过程复杂性分析新方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视震源时间函数的震源过程复杂性分析新方法研究
【摘要】:在全面学习和了解震源破裂过程研究历史的基础上,从地震位移表示定理出发,梳理推导了地震震源时空破裂过程反演研究的基本原理、总结了地震破裂过程反演研究中惯用的约束条件、典型的视震源时间函数提取方法和已有的多种震源破裂过程反演方法,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了两种新方法:等矩反投影方法和子事件成像方法。首先,为了提高区域(中强)地震震源过程的时空分辨能力,借助于2013年芦山M_W6.6地震和2014年康定M_W6.3以及M_W5.8地震等实际震例,我们探讨了利用经验格林函数技术从区域地震记录中提取视震源时间函数、进而利用不同视震源时间函数分析和反演中强地震震源过程的效果。其次,为了快速获取震源破裂过程信息,用于震后快速响应以及早期预警,在充分吸收了传统高频反投影方法的优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等矩反投影方法,用于对震源破裂过程激发的低频能量源的直接成像。通过多组数值实验测试了新发展的等矩反投影方法的可行性,并将该方法应用于2014年11月在我国四川省康定发生的两次(M_W6.3和M_W5.8)中强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研究以检验新方法的实用性。结果表明,等矩反投影方法对于提取低频能量迁移的主要特征是有效的,是对高频能量反投影方法的必要补充。然后,基于等矩反投影方法的基本思想,并借鉴于传统的震源破裂过程反演方法,新发展了用于对震源破裂时间过程和同震滑动量分布进行直接成像的子事件成像方法。相较于震源破裂过程研究中传统的反演方法而言,新方法不需要事先经验性地给定最大破裂速度以及子断层滑动上升时间,故而在对震源破裂过程进行成像时,允许破裂速度发生变化,并且允许子断层发生多次破裂。同样,利用数值实验测试了新方法的可靠性,且为了检验该方法的实用性,将子事件成像方法用于2014年11月在我们四川省康定县发生的两次(M_W6.3和M_W5.8)中强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子事件成像方法能够获取震源过程的主要破裂信息,但与视震源时间函数反演得到的结果相比,破裂尺度略小。最后,将多种方法应用于2015年4月发生的尼泊尔M_W7.8地震及其强余震,获得了这些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图像,对比讨论了这些方法在揭示震源时空破裂过程复杂性信息方面各自的优缺点。具体讲,首先利用远场P波视震源时间函数分析了主震及其强余震的破裂方向,并利用P波波形资料和InSAR资料联合反演了这些事件的震源破裂过程;然后利用等矩反投影方法和子事件成像方法分析了这些事件的低频能量的时空迁移过程和震源破裂过程;最后对利用不同方法得到的结果进行了对比讨论。对于M_W7.8主震而言,联合反演结果表明其以单侧破裂为主,向南东东方向拓展约150km,并沿断层倾向方向向深部拓展约70km,这与利用等矩反投影方法和子事件成像方法直接成像结果得到的主要破裂特征较为一致,但破裂空间拓展尺度要略大,这可能是由于联合反演所给定的3km/s的最大破裂速度要大于直接成像获取的主震破裂速度所致;对于M_W6.7强余震而言,直接波形反演方法与等矩反投影方法和子事件成像方法得到的结果一致表明,该事件破裂主要沿断层倾向方向向深部拓展,并且利用直接波形反演方法搜索到的此次事件最大破裂速度为4km/s,与等矩反投影方法直接成像结果中获取的3.9km/s的破裂速度较为一致,均表明此次强余震可能是超剪破裂事件;对于M_W7.3强余震而言,由于融合了同震InSAR资料的缘故,联合反演结果表明,此次事件以朝向南—东南方向破裂为主,这与基于等矩反投影方法和子事件成像方法的直接成像结果中破裂以朝向南南西—南方向为主的主要破裂特征略有差别,并且直接成像结果表明此次事件破裂速度较慢。概而言之,本论文总结了震源破裂过程研究的发展历史,梳理推导了已有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种新方法,并通过必要的数值实验和对实际震例的应用,阐述了新方法的实用效果和优缺点。
【作者单位】: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分类号】:P315.33
【正文快照】: 基于视震源时间函数的震源过程复杂性分析新方法研究@张旭$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在全面学习和了解震源破裂过程研究历史的基础上,从地震位移表示定理出发,梳理推导了地震震源时空破裂过程反演研究的基本原理、总结了地震破裂过程反演研究中惯用的约束条件、典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行觉,郭自强,赵冬林,谢端;岩石的双剪摩擦及震源时间函数的实验研究[J];西北地震学报;1992年04期
2 刘倬;吴忠良;姚雪绒;;由震源时间函数估算地震辐射能量[J];中国地震;2006年04期
3 周家玉,陈运泰,倪江川,王鸣,王培德,孙次昌,吴大铭;用经验格林函数确定中小地震的震源时间函数[J];地震学报;1993年01期
4 许力生,陈运泰;用经验格林函数方法从长周期数字波形资料中提取共和地震的震源时间函数[J];地震学报;1996年02期
5 谢剑波,吴永权,吕金水,叶繁英;新丰江地区部分地震的震源时间函数[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5年02期
6 白云刚;赵永红;;用经验格林函数方法从红山地震台数字化资料提取隆尧地震的震源时间函数[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6年S1期
7 于彦彦;丁海平;;矩形和钟形震源时间函数对地震动模拟结果的影响比较[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1年05期
8 许力生,陈运泰;震源时间函数与震源破裂过程[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2年06期
9 本刊编辑部;;更正[J];地球物理学报;2010年07期
10 张洪双;田小波;滕吉文;;稳定的频率域提取接收函数方法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9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沈萍;郑治真;杨选辉;刘希强;刘晓芹;;S变换及其在震源时间函数分析中应用[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2 许力生;陈运泰;;用经验格林函数方法提取共和地震的震源时间函数[A];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3 孙为国;冯顺山;丁志峰;何正勤;吴建平;;小药量爆炸地震波震源时间函数与频谱特性的深入研究[A];200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4 田小波;张洪双;滕吉文;张慧;;基于多台站SVD分解提取垂向接收函数[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许力生;G.Patau;陈运泰;;用余震作为经验格林函数从GDSN长周期波形资料中提取1999年集集地震的震源时间函数[A];中国地震学会第九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纪念李善邦先生百年诞辰[C];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倬;利用震源时间函数估算地震辐射能量[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
,本文编号:12918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291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