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生理状态下土壤纤毛虫澳洲管膜虫细胞结构的分化

发布时间:2017-12-18 08:42

  本文关键词:不同生理状态下土壤纤毛虫澳洲管膜虫细胞结构的分化


  更多相关文章: 澳洲管膜虫 非分裂期 无性分裂 生理改组 包囊形成 皮层纤毛器 微管胞器 微管蛋白 形态发生 自噬作用 包囊壁 大核


【摘要】:腹毛类纤毛虫是原生动物中最为高等的类群,其具有复杂的皮层细胞骨架和细胞质结构。对该类纤毛虫细胞结构分化的研究,不仅是纤毛虫系统分类的基础性工作,也是纤毛虫细胞结构形态发生和模式形成,以及真核细胞结构调控与调控机理研究的重要部分。目前,对水生腹毛类纤毛虫的相关研究已经积累了较多的资料,但对土壤腹毛类纤毛虫的研究仅局限在少数种。作者采集到的土壤腹毛类尖毛科纤毛虫澳洲管膜虫(Cyrtohymena australis)其细胞生命活动与土壤环境的变化相联系,除经历无性分裂生殖时期的形态发生外,也经常地发生生理改组和形成包囊与脱包囊的过程。据此,本文以该纤毛虫为材料,应用微分干涉相差显微术、扫描与透射电镜显微术、FLUTAX荧光标记及免疫荧光标记显微术等形态学技术,较系统地研究了土壤纤毛虫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细胞结构的分化,以期为进一步揭示细胞在不同环境下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及其胞器形成与细胞调控的机理提供新的资料。主要结果如下。1非分裂期细胞的结构澳洲管膜虫细胞皮层口纤毛器中,口围带由领部和翻领部组成,波动膜包括口内膜和口侧膜,两者基部形成口区微管骨架和口底微管网;皮层体纤毛器中,腹皮层含额腹横棘毛和左右缘棘毛,背皮层含背触毛和尾棘毛,其中额腹横棘毛及背触毛的排列模式不同于其他水生尖毛类,额棘毛基部的后纵微管束和横棘毛基部的前纵微管束发达,左、右缘棘毛基部具有发达程度不同、不呈非镜像对称的横维管束。由免疫荧光标记显示,α-微管蛋白主要定位于口围带、波动膜、额腹横棘毛、左右缘棘毛,以及纤毛器基部微管和非纤毛区皮层微管,与其构成微管蛋白二聚体的β-微管蛋白一起,是组成纤毛器微管和其他皮层微管的基本成分;中心蛋白主要定位于所述纤毛器的纤毛基体。此外,除表膜下细胞质含有不规则分布的皮层颗粒和低电子密度的小囊泡,以及丰富的线粒体、食物泡等胞器外,细胞表膜下微管聚集成微管束或微管带,使其细胞表面的不同区域形成不同厚度的表质层。结果表明,澳洲管膜虫棘毛基部微管的组成与定位也不同于水生尖毛类;定位于皮层纤毛基体的中心蛋白可能是基体微管组织中心的重要功能蛋白;细胞表膜下微管束或微管带,可能对细胞表面具有加固或支撑作用。据此认为,澳洲管膜虫细胞皮层结构和细胞结构的分化可能与土壤生境是相适应的。2无性分裂和生理改组期纤毛器结构的分化澳洲管膜虫无性分裂时期细胞腹皮层形态发生中,在未来前仔虫纤毛器发生区,老口围带翻领部小膜经瓦解和更新后与老口围带领部小膜一起分化成为前仔虫的口围带,老波动膜在原位瓦解和更新成为前仔虫的波动膜;额腹横棘毛原基和左右缘棘毛原基于所在的纤毛区经历原基发生和形成列、原基分段和迁移,以及长纤毛、棘毛定位及其基部微管发育的过程,分化成为前仔虫的额腹横棘毛和左右缘棘毛。在未来后仔虫纤毛器发生区,先后发生口围带和波动膜原基、额腹横棘毛原基和左右缘棘毛原基,其中口围带原基经历组成基体列,长出纤毛后形成口围带小膜,原基延伸并弯曲形成口围带翻领部和领部,波动膜原基长出纤毛,形成两列平行的口侧膜和口内膜,分化成为后仔虫的口纤毛器;额腹横棘毛和左右缘棘毛原基经历形成原基列、原基分段和迁移,以及长纤毛、棘毛定位及其基部微管发育的过程,分化成为后仔虫的额腹横棘毛和左右缘棘毛。细胞背皮层形态发生中,于皮层左半侧发生3列背触毛原基条索,每列原基分成前、后两部分后,未来前、后仔虫第3列原基通过断裂式发育产生多列原基,全部原基经历迁移、长纤毛的过程,分化成为前、后仔虫的背触毛。澳洲管膜虫生理改组时期,皮层纤毛结构经历去分化和再分化的形态发生过程,其中口围带翻领部小膜瓦解,在其后端发生新的口围带原基,原基经历向小膜瓦解区迁移,以及形成新小膜和长纤毛的过程,与未发生变化的老口围带领部小膜一起,分化成为新的口围带;波动膜瓦解,在相应位置发生波动膜原基,分化形成新的波动膜;额腹横棘毛和左右缘棘毛逐渐瓦解,在相应位置发生额腹横棘毛和左右缘棘毛原基,分化形成新的额腹横棘毛和左右缘棘毛。结果表明,澳洲管膜虫无性分裂时期,腹皮层体纤毛器的发生模式与其他水生尖毛类纤毛虫相同,但口纤毛器的发生中,其老口围带翻领部小膜经瓦解和更新后与老口围带领部小膜一起分化成为前仔虫口围带的情况则具有种的特异性,可为研究腹毛类纤毛虫形态发生中老口围带的命运提供新的资料;细胞背触毛的发生中,新背触毛仅在背皮层区发生和分化的特征对尖毛类纤毛虫则未见报道,这不同于其他尖毛类中新背触毛在背皮层和腹皮层原基区发生的情况,是否与土壤结构对纤毛虫触觉性结构运动的影响有关?是值得探讨的;细胞无性生殖和生理改组的形态发生结果,前者形成两套纤毛器,后者形成一套纤毛器,但其中细胞对纤毛结构分化的调控显示具有相同的机理。3形成包囊期间澳洲管膜虫细胞结构的分化澳洲管膜虫形成包囊过程中,细胞前端和尾端发生扭转,胞体团缩成球形;皮层口纤毛器和体纤毛器退化,纤毛基体和基体附属微管被周围的表膜包裹,陷入至表膜下胞质,在胞质中形成自噬性食物泡后被细胞吸收;细胞分泌产生包囊壁,将整个细胞包裹在内,形成毛基体吸收型包囊。包囊壁由外层壁、中间壁、内层壁和颗粒层共四层壁组成,其外壁表面具有无定型的突起,外壁与中层壁之间含菱形颗粒和丝状结构。包囊期细胞质中含皮层颗粒、拟糖原颗粒、以及线粒体和处于不同消化阶段的大量自噬泡等细胞器;大核2枚,两者相互靠近;小核多枚,呈圆点状。结果表明,澳洲管膜虫形成包囊时,皮层口纤毛器和体纤毛器及其附属结构去分化过程中,纤毛结构被细胞吸收及其细胞自噬作用的形态学过程尚未见报道,其自噬作用产物可能是细胞形成包囊的物质利用或形成包囊后能量储存的来源之一;包囊细胞中的自噬泡消化是土壤纤毛虫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特征;比较其他纤毛虫形成包囊后大核相互融合形成一部分球形核的现象,澳洲管膜虫形成包囊后,除小核数目未变化外,两枚大核也未融合,这可能也反映了其种的特异性。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Q9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福康,张作人;一种游仆虫棘毛基部纤维的形态及其在形态发生过程中的演化[J];动物学研究;1989年02期

2 王重刚;Amphisiella sp.形态和形态发生的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4期

3 张作人,庞延斌,邹士法;尾柱虫(Urostyla cristata)的形态发生研究[J];动物学研究;1982年01期

4 张作人,顾福康;急纤虫Tachysoma pellionella的实验再生[J];动物学研究;1982年03期

5 张作人,庞延斌,顾福康;急纤虫Tachysoma pellionella无性生殖周期中核器和纤毛器的演化[J];动物学研究;1984年02期

6 张作人,庞延斌,顾福康;红色角毛虫的形态学和形态发生过程的研究[J];动物学报;1985年01期

7 刘小意,金立培;念珠伪角毛虫的形态学及形态发生的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S3期

8 耿月妹,邹士法,张作人;易动瘦尾虫的形态和核器二分裂过程[J];动物学杂志;1992年03期

9 赵鸿;;动物功夫秀[J];大自然;2012年06期

10 庞延斌,顾福康,张作人;红色角毛虫生理改组过程的研究[J];动物学研究;198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金立培;金华中;;一种瘦尾虫小核体功能的研究[A];中国原生动物学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2 金立培;金华中;;一种有色伪角毛虫的形态及形态发生的观察[A];中国原生动物学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3 龚骏;宋微波;胡晓钟;马洪刚;林晓凤;季道德;;玻氏全列虫(Holosticha bradburyae n.sp.)的形态学和纤毛图式[A];中国原生动物学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4 侯连生;沈锡祺;;Parastylonychia sp.形态和形态发生的研究[A];动物学专辑——上海市动物学会1997年年会论文集[C];1997年

5 金立培;金华中;;尖毛虫小核体功能的研究[A];中国原生动物学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6 王艳坤;付海燕;王文敬;邱子健;史新柏;;七种腹毛类纤毛虫缘棘毛毛基纤维的比较观察[A];中国原生动物学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7 高巍;史磊;顾福康;;异毛虫Allotricha curdsi皮层纤毛器基部微管的荧光标记[A];2008年上海市动物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08年

8 鲍小娟;冯玲玲;倪兵;顾福康;;异毛虫Allotricha curdsi的形态及形态发生的扫描电镜观察[A];2008年上海市动物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樊阳波;腹毛亚纲及游仆亚纲纤毛虫的形态学、个体发育与系统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李其利;不同生理状态下土壤纤毛虫澳洲管膜虫细胞结构的分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3 李俐琼;腹毛目纤毛虫的细胞发生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4 姜佳枚;腹毛类纤毛虫分类学及细胞发生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5 邵晨;纤毛虫重要类群的细胞发生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和莹莹;不同类型土壤纤毛虫分类学与分子系统发育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2 潘莹;腹毛类纤毛虫的形态学与个体发育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3 娄慧玲;魏氏拟尾柱虫微管类细胞骨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林钦;纤毛虫纳米比亚殖口虫的细胞形态及其皮层纤毛器的形态发生[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李玉红;不同类型土壤纤毛虫分类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6 高巍;两种纤毛虫皮层微管胞器及其组分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余齐耀;纤毛虫瘦尾虫细胞的直接荧光标记及扫描电镜观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周素娟;三类腹毛目纤毛虫皮层纤毛器微管胞器及其形态发生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吴娜;土壤腹毛类纤毛虫澳洲管膜虫皮层微管和胞质胞器的显微与亚显微结构观察[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10 史磊;土壤纤毛虫草丛土毛虫皮层微管胞器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035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3035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ba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