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宋海峡水交换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8 15:06

  本文关键词:吕宋海峡水交换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理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吕宋海峡 南海 西北太平洋 水交换、热交换、盐交换


【摘要】: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当今时代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问题。海洋在气候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西北太平洋与南海的水交换,对我国及其它国家沿海区域的气候环境变化、生态和经济等具有重要意义,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吕宋海峡是西北太平洋与南海水交换的唯一深水通道,吕宋海峡成为研究的热点区域。揭示季风区海洋季节、年际的变率和气候态的变化趋势是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的核心计划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关于吕宋海峡水交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较短时间段内,上层水通量及其影响机理研究等方面。本研究以吕宋海峡作为研究区域,选取120°E断面对吕宋海峡各层水交换温、盐、流的时空变化进行研究,讨论了季风、海面高度、ENSO等因素对吕宋海峡各层水交换的影响作用,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基于流速、温度和盐度等数据,通过EOF空间分析、相关分析,并计算各层年平均1-12月的净水通量、净热通量、净盐通量等,讨论吕宋海峡水交换纵向各层水交换的流场、温度和盐度分布的变化,探讨净水通量、净热通量和净盐通量及其结构的月际、季节变化。21.5°N以南的300 m以深和21.5°N以北的1000 m以浅海域,常年存在着南海水东向流入太平洋。上层、深层和整个断面的净水通量、净热通量和净盐通量,几乎均为由太平洋西向流入南海,均为冬季最大,春季和秋季次之,夏季最小。中层,除10-12月外,全年其它各月均为由南海东向流入太平洋,春季最大,夏季和秋季次之,冬季最小。(2)通过分析吕宋海峡水交换结构,发现吕宋海峡净水通量和净盐通量的纵向结构变化较为一致,均呈现三种类型。1-5月和8-11月,呈上层和深层由太平洋西向流入南海,中层由南海东向流入太平洋的“三明治”结构。6-7月,呈上层由太平洋西向流入南海,中层和深层由南海东向流入太平洋的两层结构。12月,呈各层均为由太平洋西向流入南海的单层结构。年平均净水通量、净盐通量均呈“三明治”结构。全年整体来看,以“三明治”结构为主,还出现两层结构和单层结构,各月净水通量、净盐通量结构的变化并不完全一致。吕宋海峡水交换净热通量的纵向结构,呈现四种不同类型。在1-5月和9月,断面净热通量呈上层和深层由太平洋西向流入南海,中层由南海东向流入太平洋的“三明治”结构。6月,各层净热通量均为由南海东向流入太平洋,也为单层结构。7-8月,呈上层由太平洋西向流入南海,中层和深层由南海东向流入太平洋的两层结构。10-12月,各层净热通量均为由太平洋西向流入南海,呈单层结构。年平均净热通量呈“三明治”结构。全年整体来看,吕宋海峡净热通量以“三明治”结构为主,还出现两层结构和两种类型的单层结构,各月净热通量结构的变化并不完全一致。各层12月的净水通量、净热通量、净盐通量均是由太平洋西向流入南海。全年各月来看,净水通量、净热通量、净盐通量均以“三明治”结构为主,但各月净水通量结构、净热通量结构、净盐通量结构,以及各通量结构之间的变化并不完全一致。(3)基于流速、温度和盐度等数据,通过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和曲线拟合等方法,并计算1993-2006年各月净水通量、净热通量、净盐通量等,分析得出1993-2006年各月的长期变化特征和变化率;采用小波分解和消噪滤波等方法,讨论了各层净水通量、净热通量、净盐通量的变化趋势;利用小波变换分析法,分析得出具体的变化周期。1993-2006年各月净水通量、净热通量、净盐通量,在上层、深层和整个断面,均表现为以太平洋西向流入南海为主;在中层,表现为以南海东向流入太平洋为主。上层、中层和整个断面的净水通量,由南海东向流入太平洋呈减小趋势,由太平洋西向流入南海呈增加趋势,变化率数值分别为0.0129sv/月、0.008sv/月和0.0003sv/月。深层与其它各层的变化趋势相反,变化率数值为0.02sv/月。上层、中层和整个断面的净热通量,由南海东向流入太平洋呈减小趋势,由太平洋西向流入南海呈增加趋势,变化率数值分别为0.0009pw/月、0.0003pw/月和0.0007pw/月。深层与其它各层的变化趋势相反,变化率数值为0.0004pw/月。上层、中层和整个断面的净盐通量,由南海东向流入太平洋呈减小趋势,由太平洋西向流入南海呈增加趋势,变化率数值分别为0.456gg/s/月、0.273gg/s/月、0.011gg/s/月。深层与其它各层的变化趋势相反,变化率数值为0.718gg/s/月。(4)1993-2006年各月的净水通量、净热通量、净盐通量,在上层、深层和整个断面,由太平洋西向流入南海,各年的峰值出现在各年的冬季。在中层,由南海东向流入太平洋,各年的峰值出现在各年的夏季和春季。各层净水通量、净热通量、净盐通量均表现出较强的季节变化,均存在3个月的显著变化周期,上层和整个断面的变化周期尤为显著。(5)基于流速、温度和盐度等数据,通过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并计算1993-2006年各年的平均净水通量、净热通量、净盐通量等。1993-2006年各年的平均净水通量,上层由太平洋西向流入南海,每年增加0.155sv;中层由南海东向流入太平洋,每年减小0.085sv;深层和整个断面由太平洋西向流入南海,每年分别减少0.251sv和0.011sv。1993-2006年各年平均的净热通量,上层和整个断面由太平洋西向流入南海,每年分别增加0.011pw、0.008pw。中层,在1993-2001年和2006年各年表现为由南海东向流入太平洋,每年减小0.003pw;2001-2005年各年表现为由太平洋西向流入南海,每年增加0.003pw。深层,由太平洋西向流入南海,每年减小0.006pw。1993-2006年各年平均的净盐通量,上层由太平洋西向流入南海,每年增加5.463gg/s;中层由南海东向流入太平洋,每年减小2.963gg/s;深层和整个断面由太平洋西向流入南海,每年分别减少8.807gg/s和0.381gg/s。(6)基于流速、温度、盐度、风场、海面高度和enso等数据,通过相关分析和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得出上层、中层、深层和整个断面,各层的1993-2006年各年平均1-12月、1993-2006年各年1-12月、1993-2006年各年平均的净水通量与净热通量、净水通量与净盐通量的相关性显著。但深层的1993-2006年各年1-12月、1993-2006年各年平均的净水通量与净热通量的相关系数相对较小。季风与上层、季风与整个断面的净水通量、净热通量、净盐通量的相关性较强。季风与中层净热通量的相关性较强,但季风与中层净水通量和净盐通量的相关性不显著。吕宋海峡海面高度场,较明显的反映了1-12月各月上层水交换流场形态结构的空间变化。断面上层的净水通量、净热通量、净盐通量与Ni?o3.4区SST指数的相关系数,均表现为当滞后Ni?o3.4区SST指数4-8个月时,相关系数超过了98%的置信水平检验,其中滞后6个月时的相关系数最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277、0.264、0.277,与ENSO均为正相关。吕宋海峡上层净水通量、净热通量、净盐通量均表现为滞后ENSO约半年左右。中层、深层和整个断面的净水通量、净热通量、净盐通量与Ni?o3.4区SST指数的相关系数,均未超过98%的置信水平检验。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731.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宇铭;宋朝阳;吴克俭;张淑芳;;环渤海排污口临近海域水交换能力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5期

2 孙英兰,张越美;丁字湾物质输运及水交换能力研究[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3 鲍献文;鞠霞;吴德星;;吕宋海峡120°E断面水交换特征[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4 李希彬;孙晓燕;牛福新;宋军;;半封闭海湾的水交换数值模拟研究[J];海洋通报;2012年03期

5 李希彬;张秋丰;牛福新;叶风娟;李杰;李轶斐;王鲁宁;崔健;;渤海湾水交换的数值研究[J];海洋学研究;2013年03期

6 董礼先,苏纪兰;象山港水交换数值研究──Ⅰ.对流-扩散型的水交换模式[J];海洋与湖沼;1999年04期

7 董礼先,苏纪兰;象山港水交换数值研究 Ⅱ.模型应用和水交换研究[J];海洋与湖沼;1999年05期

8 姚炎明;彭辉;杜雅杰;刘莲;;象山港分区水交换数值研究[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4年01期

9 赵亮,魏皓,赵建中;胶州湾水交换的数值研究[J];海洋与湖沼;2002年01期

10 李小宝;袁德奎;陶建华;;大型海湾水交换计算中随机游动方法的应用研究[J];应用数学和力学;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正光;赵玮;刘秦玉;管守德;李培良;;吕宋海峡水交换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机制的初步研究[A];“海洋动力过程与天气、气候变化”联合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袁德奎;吕迎雪;孙健;陶建华;;用关联矩阵研究天津港的水交换[A];第二十一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八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两岸船舶与海洋工程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8年

3 赵亮;魏皓;赵建中;;胶州湾水交换的数值研究[A];“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4 王聪;林军;章守宇;;大亚湾水交换的数值模拟研究[A];2007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暨水产微生态调控技术论坛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5 孙振宇;胡建宇;;基于Argo浮标观测的吕宋海峡水交换[A];“海洋动力过程与天气、气候变化”联合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李莉;赵晓冬;尤薇;吴丽华;;防城港海湾污水扩散试验研究[A];第十四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7 陶建华;;天津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特性研究与模拟[A];第二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下册)[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玉勇;什么是程序[N];电脑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韩钦臣;吕宋海峡水交换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机理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2 孙健;海湾、近岸海域水交换研究的关联矩阵方法及应用[D];天津大学;2007年

3 宋军;水交换模型的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苏健;跨陆架锋水交换的数值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5 李小宝;大型海湾水交换高效计算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6 谢玲玲;西北太平洋环流及其与南海水交换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7 赵军凯;长江中下游江湖水交换规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赵伟;吕宋海峡水交换的季节性变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道生;渤海湾水交换及泥沙输运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2 何磊;海湾水交换数值模拟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3 张晶;吕宋海峡水交换的季节变化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3年

4 彭辉;象山港水交换数值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5 张伟;近岸海域水交换特性及其影响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6 吕迎雪;海湾水交换数值模拟方法的研究及其应用[D];天津大学;2009年

7 王雪竹;南海中层水、中层环流及其与西北太平洋中层水交换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马倩;大风作用下渤海环流和水交换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9 张犀;大连虎滩湾改造工程湾内潮流、水交换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10 杜伊;罗源湾海水交换三维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3045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3045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9f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