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前兆数据异常识别关键技术研究
本文关键词:地震前兆数据异常识别关键技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地震前兆 数据采集 模式识别 特征匹配 多尺度小波分解
【摘要】: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国家,处在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的共同作用下,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分布范围广,地震灾害的发生会给人民生命和社会经济带来极大伤害。我国地震预报相关研究已经开展了多年,目前我国地震前兆观测台网的观测手段超过50多种,经过多年的观测,积累了丰富的地球物理、地壳运动和地球化学连续观测数据,这些原始观测数据及观测资料作为地震前兆台网产出的核心产品,是开展地震分析预测的重要基础。然而由于地震发生的复杂多变性,地震形成机理和孕育过程仍然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迫切需要对研究。现阶段采集到的地震前兆观测数据蕴含着信号变化细节和动态演化过程中的规律,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准确识别地震前兆异常模式从而为第一时间分析发现地震事件提供有力理论技术参考。目前制约前兆观测数据在地震预测预报中有效应用的最突出问题是海量高采样率观测数据和与之不匹配的分析人员逐天逐台的处理和分析模式,传统的计算方法和处理模式已经很难快速的在海量观测数据中自动定位异常,因此,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和异常模式自动识别技术从地震前兆观测数据中发现异常,排除由环境因素和仪器自身因素造成的异常,研究异常和地震的关系,开展地震预测实践,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在面向实际应用的研究工作中,地震前兆观测数据异常识别技术由于能够全面地反映地震前兆观测分析系统资源受限、观测数据质量不稳定以及海量多源异构等应用特点而成为研究地震前兆观测高效准确分析技术最适宜的切入点。目前,地震前兆观测分析系统异常识别技术的研究面临如下技术问题:(1)观测系统中数据类型多、数据量大、传输要求差异性大以及仪器、网络故障率高等诸多原因导致的数据采集和传输的可靠性差,无法保证观测数据及时、准确和完整地获取;(2)地震前兆观测数据中存在着观测设备故障率较高、外界环境干扰性构成复杂多变等不利因素,其中有些干扰因素是目前技术手段无法觉察或者人们尚未认知和排除的,造成数据质量的不稳定,这将对地震前兆观测数据的异常模式的准确性识别带来较大困难;(3)随着地震前兆观测数据分析系统规模的不断增大、观测数据种类和时间跨度不断增加,相应地网络中待综合分析的数据量也急剧增加,另外海量数据相应分析处理需要具备尽可能高的实时性,以便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地震前兆异常模式和现象以便进行有效应对。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文在总结已有工作的基础上,根据地震前兆观测数据的自身特性,重点开展了适用于大规模地震前兆观测系统中海量多源异构观测数据的可靠、准确、高效地采集,前兆观测数据的准确识别算法和大数据平台下异常模式快速识别方法等关键技术的研究,研究成果可为现有地震前兆观测数据处理系统的改进和完善提供新的解决思路。具体研究工作主要包括:1、针对各类地震观测环境中对数据采集需要低延迟、高精确度以及全面可靠的覆盖等要求,设计了一种分层结构地震前兆数据采集原型系统。该系统的核心思想是设计了基于区域的数据收集算法和自适应睡眠、唤醒机制,从而增加数据处理速率以及减少不必要监听消耗的能量,达到及时检测出地震前兆观测气象、水文等辅助观测量变化的目标。实验结果表明,和已有的监测系统相比,本文设计的分层系统具备更快的数据处理速率,并且能够减少因为不必要监听产生的能源消耗,从而更及时和准确的对环境变化进行预测。同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节能最优环的数据转发协议,重点解决了传感网中的边缘问题,用以减小漏斗效应的不利影响并且延长网络寿命。实验结果表明,该协议能够有效平衡和降低能源消耗,从而延长网络寿命和支持大规模网络。2、针对传统异常模式识别仅在原始信号时间序列上对时间点的幅值进行比较,识别的准确度受信号中包含的噪声影响较大这一问题。提出-种利用多孔小波算法将原始数据时间序列进行分解后,在不同层次按照每个采样点的幅值和局部频率特征匹配的多分辨率异常模式识别算法,能够在时间序列中自动搜索重复出现的任意指定长度和结构的异常模式。多孔小波算法的使用保证了变换过程中的时移不变性,可保证识别结果时间的准确性,同时抗干扰能力也较强。通过模拟数据和实际观测数据对算法开展了仿真与实际识别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不仅能够准确地在带有噪声的模拟数据中识别人为添加的异常模式,同时也能够在实际观测数据中,从不同尺度分析数据,发现一些我们平时难以感知的微小异常。相比传统算法,该算法最大的优势在于通过调整参数,算法能够分别设定幅值或频率指标的权重比例,实用性更强。3、针对海量高采样率观测数据和与之不匹配的分析人员逐天逐台的处理和分析模式,传统的计算方法和处理模式已经很难快速的在海量观测数据中自动定位异常,且识别率较低这一问题,借鉴图形处理领域相关理论和大数据处理技术,改进了SURF算法以更好适应地震波形图像的匹配,定义了一个新的描述地震前兆波形变化趋势形态异常的相似度量函数。完成了基于HADOOP的SURF特征提取和特征匹配程序开发。针对实际地震数据,分别进行了单机串行和集群并行SURF算法异常模式识别实验,对比分析了单机和集群下算法执行效率和准确率上的差异。同时,通过对不同采样尺度的地震波形进行异常识别,验证了SURF算法对地震数据异常识别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315.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圣强,杨满栋,米宏亮,李闽峰,姜立新,宋喜先,赵育浦;地震前兆数据的管理与服务[J];地震;2001年04期
2 李兴坚,陈兰新,尹亮,刘晓明,陈建军,武银,刘鸿斌,李东生,许玉红;地震前兆数字化公用设备常见故障检查与处理[J];高原地震;2001年04期
3 ;电器异常也可能是地震前兆[J];新农业;2001年12期
4 程光华;新疆地震前兆台站(网)技术改造项目通过验收[J];内陆地震;2002年01期
5 王行舟,李立凤,蒋春曦,王洋;安徽省地震前兆数据纠错软件[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3年05期
6 陈述新,朱燕;地震前兆数据库软件的使用[J];内陆地震;2003年03期
7 王凤;地震前兆台站的防雷[J];灾害学;2005年02期
8 王秀英;周振安;丁晗;;网络通讯技术在地震前兆仪器中的应用探讨[J];华北地震科学;2005年04期
9 李炜;王利科;杨静;陈曦序;刘锐;;青岛市地震前兆台站监测现状及监控能力分析[J];国际地震动态;2006年04期
10 王秀英;李海亮;周振安;丁晗;;地震前兆台站网络通讯方式探讨[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军;田韬;卢永;;用于地震前兆探测的岩石声发射技术[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三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陆坤权;厚美瑛;王强;彭政;孙威;孙晓明;王玉莹;佟晓辉;姜泽辉;刘寄星;;颗粒介质中探测地震前兆和前兆应力-应变传播模型[A];第七届全国液体和软物质物理学术会议程序册及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周硕愚;张荣富;;地震前兆普适特性的研究[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4 张肇诚;王贵宣;郑大林;;地震前兆含义、科学问题与研究途径的研讨[A];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5 陈棋福;;地震前兆资料的分形特征及可预报尺度[A];1991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1年
6 谢华章;田建明;黄耘;郑江蓉;孙春仙;;华东地区中短期地震前兆的区域特征[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7 周振安;;地震前兆数据采集器的可靠性分析[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8 陈学忠;王晓青;;强震前短临地震前兆时空分布非均匀性变化特征[A];中国地震学会第九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纪念李善邦先生百年诞辰[C];2002年
9 武安绪;吴培稚;兰从欣;樊智勇;;经验模态分解在地震前兆资料分析中的应用[A];新方法和新技术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暨中国东部地区震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郑治真;刘元壮;胡祚春;于光;吴大铭;;非稳态最优线性滤波及其应用和地震前兆资料分析中的数学方法[A];中国地震学会第二届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198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州地震局提示 近期我州境内无任何地震前兆[N];祁连山报;2010年
2 李涛涛;湘乡市地震前兆台省评获奖[N];湘潭日报;2007年
3 李学梅;科学家发现1999年土耳其大地震前兆[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4 记者史雪红;观测地震前兆州直设百个宏观观测点[N];伊犁日报(汉);2011年
5 记者 王悠璐 实习生 钟智;宜宾自贡拟共建地震前兆监测网[N];宜宾日报;2013年
6 记者 唐伟;研讨地震前兆数据分析工作[N];湄洲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张晔 通讯员 贾冰;极端天气中能否发现地震前兆?[N];科技日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贾西平;迈向新世纪的科技会战[N];人民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子维;地震前兆数据异常识别关键技术研究[D];武汉大学;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e,
本文编号:13048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304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