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偶极应变梯度理论的弹性波传播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偶极应变梯度理论的弹性波传播研究 出处:《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偶极应变梯度 热弹性 声子晶体 微结构效应 表面效应 偶极力
【摘要】:经典的弹性理论认为一点的应力只与该点的应变有关,支配材料力学行为的本构方程中不包括微观粒子的特征长度,因此不能反映材料的尺寸效应。根据经典弹性理论,弹性波在均匀材料中传播是非色散的。事实上,当弹性波的入射波长与材料内部微结构的特征长度近似时,微结构效应逐渐显现,这使得弹性波传播呈现色散特征。因此,为了弥补经典弹性理论在微纳米尺度下不能精确和详细描述材料的波动力学行为的缺陷,广义的弹性连续体理论被相继提出,本文主要依据Mindlin微结构线弹性理论,在忽略宏微观相对变形的基础上,推导了偶极应变梯度理论,并基于此理论研究了弹性波在界面的反射和透射问题、通过三明治结构的反射和透射问题、无限周期结构中的Bloch波色散特性和带隙特性以及热波的反射和透射问题。具体内容包括:(1)应用Mindlin微结构线弹性理论详细推导了偶极应变梯度理论,在这个理论中除了经典弹性拉梅常数外又引入了两个额外的参数c和d,c反映微结构的弹性性质,d反映微结构的惯性性质,因为c和d的影响,使得偶极应变梯度固体中存在色散的六种波型,即P波、SV波、SH波、SP波、SS波和SHH波。(2)在两种不同偶极应变梯度固体界面上,当入射波撞击界面时,会产生色散的体波以及沿界面传播并在法向迅速衰减的色散的表面波。依据位移、法向位移导数、单极力和偶极力连续的界面条件,研究了两种不同含微结构的固体材料界面处的弹性波反射和透射问题。讨论了入射波波长和微结构参数对反射和透射系数的影响。计算了各种波携带的能流,并基于能量守恒对数值结果进行了验证。(3)偶极应变梯度固体的边界条件中包含位移,法向位移梯度,单极力和偶极力,按照位移和法向位移梯度的所有组合,将两种不同偶极应变梯度固体的界面条件分为五种类型,首次提出了能量传送通道的概念,单极力起主要作用的通道称为第一能量传送通道,偶极力起主要作用的通道称为第二能量传送通道,用能量传送通道解释了五种界面条件对反射和透射系数的影响;(4)研究了含应变梯度弹性固体夹层的三明治结构中波的反射和透射问题。对于两种情况,即(a)夹层两侧是梯度固体材料;(b)夹层两侧是经典弹性固体材料,计算了能流表示的反射和透射系数,讨论了入射波波长、夹层中微结构参数、两种梯度固体中微结构参数的比值以及夹层厚度对反射和透射波的影响。(5)在两种不同偶极应变梯度固体呈周期性无限排列的声子晶体中,应用Bloch定理,研究了Bloch波传播的色散特征和弹性波带隙特性。详细推导了面内和出平面Bloch波倾斜和法向传播时的传递矩阵,讨论了两种梯度固体材料微结构参数对色散曲线和带隙的影响。(6)通过恰当构造应变能密度函数,将梯度固体材料的表面效应引入到材料本构关系中。在考虑表面效应的情况下详细推导了控制方程和边界条件,计算了面内波的能量反射和透射系数,讨论了材料表面效应对弹性波反射和透射的影响。(7)研究了在热-力耦合情况下的热弹性波在偶极应变梯度固体中的传播。推导了偶极应变梯度热弹性固体模型中的能量守恒公式,通过构造含微结构效应的自由能密度函数,推导出耦合热弹性固体本构关系和热传导方程。按照温度与热流密度的四种组合形式给出了等温、绝热、阻热和理想的热力学界面条件。计算并讨论了在各种热力耦合界面上能量反射和透射系数。通过以上内容的研究,揭示了微结构效应、表面效应以及热-力耦合效应对高频弹性波在固体材料中传播的影响。其研究成果可用于指导声学显微镜、声表面波器件、声体波谐振器以及声学超材料的设计。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O347.4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越胜,于桂兰,章梓茂,冯仰德;复杂界面(界面层)条件下的弹性波传播问题研究综述[J];力学进展;2000年03期
2 张剑锋,刘铁林;三维非均匀介质中弹性波传播的数值模拟[J];固体力学学报;2001年04期
3 袁胜忠;弹性波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4 刘延柱;盛立伟;;松弛状态圆截面螺旋细杆的弹性波传播[J];动力学与控制学报;2006年04期
5 梁善庆;王喜平;蔡智勇;Robert J.Ross;R.Bruce Allison;傅峰;;弹性波层析成像技术检测活立木腐朽[J];林业科学;2008年05期
6 刘建兵;;利用弹性波频率进行地质勘探的思考[J];硅谷;2009年18期
7 刘建兵;;利用弹性波频率进行地质勘探的思考[J];硅谷;2009年17期
8 吴世明,陈龙珠;饱和土中弹性波的传播速度[J];应用数学和力学;1989年07期
9 张剑锋,孙焕纯;有限元法弹性波反演[J];石油物探;1993年02期
10 李锐坚;模型材料弹性波的尺度效应和环境效应[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4年S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成奇;刘凯欣;;采用矢量势无散条件对弹性波传播模态的研究——古典弹性波理论之新探(1)[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2 宋国杰;冯灵霞;杨顶辉;;含起伏自由表面介质中的弹性波正演的加权近似解析离散化方法[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吴春玲;顾贤明;;三维弹性波有限元模拟的研究[A];1993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3年
4 陈春雷;伍先运;王克协;;插入均匀地层的固体圆柱中弹性波的激发与传播[A];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5 吴斌;何存富;李忱;;平面杆系结构中弹性波传播的理论研究[A];“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6 郑林;林伟军;;弹性波传播模拟的谱元法实现[A];中国声学学会2007年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7年
7 张乐乐;刘金喜;房学谦;聂国权;;表面效应对压电纳米板中弹性波传播特性的影响[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8 胡进;;弹性波传播控制的变换方法[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9 郭永强;方岱宁;;点阵材料与结构中弹性波传播的弥散特性[A];第四届全国动力学与控制青年学者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10 王妙月;秦福浩;郭亚曦;;复杂结构中弹性波传播的有限元模拟和弹性波偏移[A];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论文摘要集(1986)[C];198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玮玮;工程层状结构中的弹性波及其应用[D];湘潭大学;2015年
2 崔喜泉;表面弹性波马达的研究与设计[D];浙江大学;2003年
3 刘超;层状不均匀介质中弹性波的传播特性及其在岩土工程检测中的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4 苗秋实;二维弹性波隐身理论与介质参数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5 强文涛;考虑光滑接触时弹性波透过微缝隙的传播[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6 周洲;基于GPU的有限差分法弹性波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7 陈科夫;基于弹性波理论的框架地震效应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8 胡旭;梯度材料中弹性波的传播[D];燕山大学;2011年
9 慈龙胜;弹性波在一维周期性复合结构界面的传播特性[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10 衣少磊;低频弹性波的发送与接收单元设计[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099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309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