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丹霞地貌形成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0 00:26

  本文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丹霞地貌形成机制研究 出处:《长安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丹霞地貌 红层沉积 地貌特征 形成机制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


【摘要】:丹霞地貌作为地貌学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已经走过80年的研究历程,自上世纪30年代末陈国达先生提出丹霞地貌的概念以后,在该领域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为初创阶段、成型阶段和发展阶段,现阶段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大部分是从地貌景观资源开发角度出发,少数学者所做的成因方面的研究,而从构造地质学、沉积学的角度对其形成机理研究一直是薄弱环节,针对某一较大区域内赋存的丹霞地貌,还没有从其成因的根本要素进行深入研究,利用系统性的思想方法还不成熟。本文选取我国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丹霞地貌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该区域ETM+遥感影像数据解译的结果,进一步进行野外实际调查和实体验证,在该区域西南边缘查找并圈定3处丹霞地貌富集区域。同时以现代地貌学发展的最新理论为指导,采取野外考察和文献研读、岩石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鉴定、系统研究和专题研究,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丹霞地貌形成机制进行系统研究。着重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丹霞地貌构造背景、沉积环境、地层岩性、构造运动等要素进行研究,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丹霞地貌发育特征及形成机制提出了新的观点和认识。(1)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丹霞地貌景观的发育阶段来看,经历了红色盆地的形成、沉积的红色地层构造抬升、节理裂隙密集发育、崩塌及差异风化作用共同作用完成了丹霞地貌的形成的不同阶段。丹霞地貌所在区域发生了沉降运动后,普遍接受了沉积,末期盆地抬升,不同区域地层发生了一系列的断裂和褶皱,导致节理发育,对地质体进行切割,进而发生岩层崩塌及差异风化作用,最终形成了现今的丰富多样的丹霞地貌景观。岩性薄片鉴定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丹霞地貌分布砾石中成分以石英为主,其硬度和抗风化能力高,成为该区域丹霞地貌骨架。而该区砂岩岩层中的胶结物主要为钙质,容易被溶蚀,导致该区丹霞崖壁出现大量洞穴和槽龛。这三处丹霞地貌区都经历了多次间歇性地壳抬升,地貌发育过程清晰,形态结构完整,以圆顶密集式壮年期丹霞峰丛峰林为最大特色,该地域丹霞地貌发育与冲积扇沉积相关系密切,其亚相、微相类型对丹霞地貌发育起到重要的作用。(2)通过野外调查和岩矿鉴定,对构成铜川照金-香山丹霞地貌红层沉积的岩层岩性、岩石学特征、沉积特征及古流向分析,认定这些砾岩是干旱环境下山麓洪积扇—河流相粗碎屑岩沉积,水动力条件较强,砾石成分复杂,以花岗岩、石英岩、变质火山岩等为主,砾石分选普遍较差,磨圆一般,呈次棱角—次圆状,风化程度低。依据古水流方向,判定其物源主要来自北秦岭。根据这些特征及沉积—构造演化分析,证明铜川地区早白垩世接受沉积,而渭北隆起发育时限为早白垩世末期以后;在早白垩世时期,现今的渭河地区应为鄂尔多斯盆地与秦岭山脉之间的过渡地带,进而认定早白垩世时期鄂尔多斯原始盆地沉积南界至少在现在渭河地区甚至已达秦岭北麓,铜川照金-香山丹霞地貌反映了鄂尔多斯盆地与秦岭造山带的盆山关系。(3)通过对构成平凉崆峒山丹霞地貌红层沉积岩层岩性、岩石学特征、沉积特征及古流向分析,认为塑造平凉崆峒山地区丹霞地貌的地层主要包括两套,分别为上三叠统崆峒山组和的下白垩统三桥组;依据古水流方向,表明崆峒山晚三叠世沉积期主要以西南和南部物源为主,主要源于秦祁造山带。其中崆峒山地区下白垩统三桥组砾岩岩性单一,属山麓相堆积物。砾石磨圆度差异较大,从浑圆状到棱角状均有,分选极差,砾径大小不等。砾石成分统计结果表明,砾石成分以灰岩,砂岩、粉砂岩为主。根据这些特征及沉积—构造演化分析判定早白垩世沉积期六盘山盆地的东侧存在一古隆起向六盘山盆地提供物源,它不仅构成早白垩世六盘山盆地的东部沉积边界,而且将六盘山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分隔开来。(4)通过对构成固原火石寨丹霞地貌红层沉积岩层岩性、岩石学特征、沉积特征及古流向分析,认定这些砾岩是干旱环境下山麓洪积扇—河流相粗碎屑岩沉积,岩性简单,由灰紫色及紫色块状砾岩组成,砾石主要成分为石英岩、钾长花岗岩及花岗闪长岩,其底部砾岩粒径大于上部粒径,具有下粗上细的正旋回沉积特征,砾石排列无序。依据古水流方向,判定其物源主要来自北祁连造山带。根据这些特征及沉积—构造演化分析,得出在这一时期火石寨地区是六盘山盆地的沉积中心。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得出,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的丹霞地貌发育与其发育位置的构造特征、地层沉积厚度、岩性、岩石成分、岩相、古气候及断层与节理发育的强度等均有密切的相关性,这些因素对该地区丹霞地貌的形成演化起到了控制作用,同时,也决定这一区域丹霞地貌景观的成景因素。由于各要素在不同地点表现形式不同,使该区域内不同地点发育各具特征的丹霞地貌景观组合,同时,这一区域是我国西北与东南丹霞地貌发育区的过渡地带,是我国丹霞地貌发育的特殊区域。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931.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滕吉文;李松岭;张永谦;赵金仁;皮娇龙;王夫运;闫雅芬;杨辉;胡国泽;潘素珍;;秦岭造山带与沉积盆地和结晶基底地震波场及动力学响应[J];地球物理学报;2014年03期

2 杨望暾;张阳;郭威;查方勇;孙婷;;陕西耀州照金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及综合评价[J];特区经济;2012年11期

3 王古顺;;鄂尔多斯西南缘岐山地区沉积演化过程研究[J];科技视界;2012年10期

4 吴文文;袁穗波;刘帅成;钟志凌;旷建军;罗仲春;;湖南]\0山丹霞地貌区维管植物区系特征分析及对比[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10年04期

5 孔立;戴霜;刘学;朱强;赵杰;张明震;黄永波;刘俊伟;;六盘山群火石寨剖面沉积物色度纪录的128.10~115.30 Ma气候变化[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6 冯淑华;沙润;欧阳冬;;基于分形理论的江西丹霞地貌景区点空间特征及优化整合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7 白云来;王新民;刘化清;李天顺;;鄂尔多斯盆地西部边界的确定及其地球动力学背景[J];地质学报;2006年06期

8 张彦杰,崔兰林,马惠萍;六盘山一带下白垩统沉积体系分析及层序地层研究[J];甘肃地质学报;2002年02期

9 郭威,庞桂珍,屈茂稳,丁华;黄河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的保护与开发利用[J];西北地质;2002年03期

10 刘少峰,柯爱蓉,吴丽云,黄思骥;鄂尔多斯西南缘前陆盆地沉积物物源分析及其构造意义[J];沉积学报;1997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江龙;中国东南部丹霞地貌形成机理及其地学效应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汉梁;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侏罗系油砂地质特征及成藏模式[D];吉林大学;2015年

2 王师迪;六盘山西南缘构造隆升史[D];西北大学;2014年

3 张海荣;鄂尔多斯盆地延川南区块主力煤层煤岩储层特征研究及产能影响因素分析[D];西北大学;2012年

4 李诗强;云南黎明地区丹霞地貌类型与景观特征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5 石卫;陇县—宝鸡断裂带发育特征及活动性分析[D];长安大学;2011年

6 万友利;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延长组物源与成岩耦合关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7 石利滨;鄂尔多斯盆地地震储层横向预测方法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0年

8 刘溪;鄂尔多斯西南缘岐山地区奥陶纪岩相古地理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9 陈永振;鄂尔多斯西缘沙井子地区地质构造样式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10 秦姗兰;西秦岭构造带现今地壳运动与变形[D];长安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3100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3100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f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