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颗粒体系中光散射模式的耦合

发布时间:2017-12-20 12:35

  本文关键词:纳米颗粒体系中光散射模式的耦合 出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旋转椭球 解析解 电介质纳米颗粒 定向散射 增益 核壳纳米颗粒 虚无材料 等离激元隐身 标度律 钠团簇 光吸收


【摘要】:金属表面自由电子的集体振荡与入射电磁场耦合将形成表面等离激元,由于入射电磁场必须具有恰当的频率来驱动自由电子产生共振,因此这种现象也被称为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在金属纳米颗粒中,这种现象又被称为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共振具有很多独特的光学性质,包括共振波长容易被调节、大的散射和吸收截面以及很强的场局域和场增强。这些独特的性质使得它在传感、生物医疗、太阳能以及超材料等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然而,由于金属在可见光区域存在高损耗,迄今为止只有很少一部分基于局域表面等离激元的应用在实际中被实现。近期的研究发现高折射率电介质纳米颗粒也能产生很强的光学共振,包括电类型和磁类型的共振,而金属纳米颗粒只能产生电类型的共振。同时与金属材料相比,电介质材料在可见光区域的损耗非常小。这些优点促使对高折射率电介质纳米颗粒光学共振的研究在近期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研究了不同纳米颗粒体系在入射光激发下所产生的光学响应之间的耦合,具体来说可以总结成以下几个方面:1.旋转椭球颗粒体系电磁散射问题的解析解。在处理旋转椭球颗粒体系的电磁散射问题时,我们将空间电磁场展开成旋转椭球矢量波函数的无穷级数形式,利用旋转椭球表面电场和磁场矢量切向分量连续的边界条件,结合矢量波函数在不同坐标系之间的变换关系,就能得到一组包含待定场展开系数的线性方程组,求解该线性方程组,就可以确定空间各点的电场和磁场。根据这套理论我们编写了相应程序,能够计算任意排列的旋转椭球或球形颗粒体系对平面波的散射,并给出近场和远场的相关信息。经过优化后,与有限时域差分等数值方法相比,我们的程序更加快速并且可以提供更为精确的结果,但所需的计算资源却更少。2.中等折射率电介质纳米颗粒中的定向散射与实验验证。我们发现在折射率大于3.0的高折射率电介质纳米球中,电偶极共振和磁偶极共振在谱线上互相分离,因此在颗粒总散射峰处无法产生有效耦合;而在折射率介于1.7-3.0之间的中等折射率电介质纳米球中,电偶极共振与磁偶极共振在可见光和近红外区域发生重叠,因此在总散射峰处能产生有效耦合,从而导致定向光散射现象。与高折射率电介质纳米球相比,中等折射率电介质纳米球更适合作为定向纳米天线。在实验上我们选择Cu20材料(折射率实部约为2.7)制成的纳米球验证了中等折射率电介质纳米球所具有的定向散射特性,并且实验与理论之间符合的很好。3.带有增益的电介质纳米颗粒中的反常散射。对于由无损或有损电介质材料制成的纳米球,其电偶极响应与磁偶极响应在前向方向无法实现完全干涉相消,因此前向散射不能削减到零。我们发现通过在电介质纳米球中引入适当增益,在特定波长下,颗粒的电偶极响应和磁偶极响应在前向方向能够实现完全干涉相消。当四极项和更高阶项的贡献可以忽略时,零前向散射就能实现,同时背向散射将得到增强,而当四极项具有和偶极项相同的数量级时,二者之间的耦合会导致散射极小与极大分别偏离前向与背向方向。4.对电磁虚无纳米球的优化设计。虚无材料是一种相对介电常数与磁导率同时趋向于0但阻抗为1的特殊材料,它具有很多新奇的电磁性质,因此受到广泛的关注。由于虚无材料在自然界并不存在,需要通过人工制备结构来实现。我们发现利用互补的电单负和磁单负材料构成的核壳混合纳米球,能够在较宽的频率范围内给出对完美虚无纳米球散射性质的最优近似,我们设计的核壳混合纳米球具有和完美虚无纳米球完全相同的散射电磁场分布。5.电介质纳米颗粒等离激元隐身中的标度律。通过在电介质纳米球表面包裹一层具有特定厚度的等离激元材料,颗粒的总散射可以被显著削弱,从而实现隐身。存在两类不同的等离激元材料能实现隐身,一类具有正的介电常数,另一类具有负的介电常数。我们发现与负介电常数材料相比,正介电常数材料更适合在较宽的频率范围内实现电介质纳米颗粒的等离激元隐身。我们提出了两种不同的标度律来描述电介质纳米球被这两类材料包裹时最优相对包裹厚度随尺寸参数(反比于入射波长)的变化关系,并且发现这两种标度律行为上的差异来源于颗粒内部电极化矢量分布情况的不同。6.钠原子团簇的光吸收性质。针对包含不同数量钠原子的钠团簇,我们提出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来描述它们的光吸收性质。我们将钠原子看成均匀的、各向同性的非磁性小球,将钠团簇看成由许多钠原子按照一定空间结构排列而成的多聚体,进而利用经典电磁理论计算得到了钠团簇的光吸收谱。通过与实验吸收谱的对比,我们发现理论与实验结果在主要吸收峰的位置上对应的很好。该研究表明至少对于钠团簇体系,经典电磁理论在原子尺度以上仍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B383.1;O43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Richard Hogg;张保民;;颗粒体系的科学和技术[J];地质科学译丛;1990年01期

2 辛海丽;孙其诚;刘建国;金峰;;刚性块体压入颗粒体系时的受力及力链演变[J];岩土力学;2009年S1期

3 赵永志;张宪旗;刘延雷;郑津洋;;滚筒内非等粒径二元颗粒体系增混机理研究[J];物理学报;2009年12期

4 高红利;赵永志;刘格思;陈友川;郑津洋;;阻尼对水平滚筒内二元颗粒体系径向分离模式形成的影响[J];物理学报;2011年07期

5 张国华;孙其诚;黄芳芳;金峰;;摩擦颗粒体系各向同性压缩过程中的堵塞行为[J];物理学报;2011年12期

6 黄德财;冯耀东;解为梅;陆明;吴海平;胡凤兰;邓开明;;颗粒密度对旋转筒内二元颗粒体系分离的影响[J];物理学报;2012年12期

7 孙其诚;金峰;王光谦;;封面图片说明[J];力学与实践;2010年01期

8 孙其诚;金峰;王光谦;张国华;;二维颗粒体系单轴压缩形成的力链结构[J];物理学报;2010年01期

9 张祺;李寅阊;刘锐;蒋亦民;厚美瑛;;直剪颗粒体系声波探测[J];物理学报;2012年23期

10 冯旭;张国华;孙其诚;;颗粒尺寸分散度对颗粒体系力学和几何结构特性的影响[J];物理学报;2013年1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凡秀;张慧新;孔亮;;颗粒体系变形与力链的试验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2 辛海丽;孙其诚;刘建国;金峰;;刚性块体压入颗粒体系时的受力及力链演变[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刘锐;;振动流化颗粒体系的类毛细现象[A];第七届全国液体和软物质物理学术会议程序册及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费明龙;孙其诚;宋世雄;周公旦;;基于颗粒体系热力学的平面剪切破坏数值模拟[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5 张兴;隆正文;胡林;;颗粒体系中力分布的标量力网系综模型[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姜泽辉;韩红;;器壁摩擦力对受振颗粒体系中倍周期分岔过程的影响[A];第七届全国液体和软物质物理学术会议程序册及论文摘要集[C];2010年

7 张兴刚;胡林;;静态颗粒体系力分布的系综理论[A];第七届全国液体和软物质物理学术会议程序册及论文摘要集[C];2010年

8 陈友川;赵永志;崔泽群;郑津洋;;基于超二次曲面的非球形离散单元模型研究[A];颗粒材料计算力学研究进展[C];2012年

9 陈友川;赵永志;郑津洋;;沙粒流团聚现象的计算颗粒力学模拟研究[A];中国颗粒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金峰;孙其诚;;颗粒体系结构及其破坏机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一杰;基于二氧化硅纳米材料的siRNA递送系统的构建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2 解亚明;纳米颗粒体系中光散射模式的耦合[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任杰骥;颗粒体系电阻值对压应力的响应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张威;二维双分散颗粒体系堵塞态性质的研究[D];贵州大学;2016年

3 庄琦;二维颗粒体系力链识别及其重构分析[D];青岛理工大学;2016年

4 张兴刚;静态颗粒体系统计理论的研究[D];贵州大学;2009年

5 陈友川;基于超二次曲面的离散单元接触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6 张慧新;钢珠颗粒体系受集中力时的力链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4年

7 王雪;基于多尺度的细长金属管药剂夯实模型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3121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3121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b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