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单举深度非弹性散射过程中的能量损失和核几何效应
本文关键词:半单举深度非弹性散射过程中的能量损失和核几何效应 出处:《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深度非弹性散射 强子产生 夸克 能量损失 核几何
【摘要】:深入研究冷核物质中的夸克传播和强子化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夸克—胶子等离子体以及它的时空演化过程。在轻子-原子核作用产生强子的半举深度非弹性散射过程,来自入射轻子的虚光子被核内夸克吸收,带色的夸克在核物质中传播时,由于多重碰撞和软胶子辐射,存在一定程度的能量损失,随后演化为可观测的末态强子。因此,轻子-原子核半举深度非弹性散射的强子产生过程为研究冷核物质中部分子传播和强子化过程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环境。如果夸克强子化发生在原子核外,那么轻子-原子核半举深度非弹性散射的强子产生过程就是研究出射夸克在冷核物质中能量损失的理想工具。本文借助HERMES合作组给出的强子形成时间的表达式,以强子形成时间大于靶原子核的直径为标准,从HERMES合作组报道的轻子打击Ne核与D核产生π+介子的强子多重数比的实验结果中,挑选出夸克强子化发生在原子核外的实验数据。利用SW淬火权重和基于BDMPS淬火权重的参数化公式,计算半举深度非弹性散射的强子多重数比,并与强子化发生在原子核外的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发现考虑强子产生过程中的核几何效应的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符合甚好。对于没有有限能量修正的SW淬火权重,考虑核几何效应时,整体拟合实验数据得到的传输系数q=0.74±0.03 GeV2/fm;而没有考虑核几何效应时,得到的传输系数q=1.15±0.03 GeV2/fm。对于不依赖于夸克能量的BDMPS淬火权重,考虑核几何效应时给出的传输系数q=0.20±0.02GeV2/fm;不考虑核几何效应时给出的传输系数q=0.29±0.03 GeV2/fm。显然,核几何效应对冷核物质中表征夸克能量损失的传输系数有明显的影响。因此,在研究轻子-原子核半举深度非弹性散射的强子产生过程时有必要考虑核几何效应。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572.3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昌祺,秦旦华;电子-质子的深度非弹性散射(Ⅱ)[J];物理学报;1976年04期
2 毛振麟;;极化电子被极化质子的深度非弹性散射的辐射修正[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84年01期
3 彭宏安,彭宏安,徐家胜;深度非弹性散射中小x区物理新进展[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99年02期
4 李建荣,王世恩;深度非弹性散射与自由核子的结构函数[J];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4期
5 焦善庆,宫学惠;电子—核子深度非弹性散射标度函数和高能现象[J];兰州大学学报;1978年03期
6 杨学恒;在快子模型下的核子结构函数及深度非弹性散射[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9年03期
7 焦善庆;彭守礼;宫学惠;;ν~±—N深度非弹性散射与基本粒子层次结构模型[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1982年03期
8 张礼;高能电子深度非弹性散射研究1990年诺贝尔物理奖简介[J];大学物理;1991年04期
9 胡宁;层子摸型和深度非弹性散射[J];物理学报;1975年06期
10 彭宏安;核子深度非弹性散射[J];华中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苏宗涤;萨本豪;张贵山;施义晋;黄祖洽;;重离子深度非弹性散射的直接模拟[A];第五次核物理会议资料汇编(中册)[C];1982年
2 许明梅;;e-p深度非弹性散射中瞬子末态的重建及其各向同性性质的蒙特卡罗研究[A];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理论分会场二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娜;半单举深度非弹性散射过程中的能量损失和核几何效应[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2 张毅;6GeV电子在高压极化~3He靶上半单举深度非弹性散射中的单一靶自旋不对称性的实验测量[D];兰州大学;2012年
3 宋玉坤;高能轻子核子深度非弹性散射过程末态粒子的方位角不对称[D];山东大学;2011年
4 侯召宇;核-核碰撞Drell-Yan过程K因子及核效应[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研究生部;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牟宗刚;规范—引力对偶性在极化深度非弹性散射过程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11年
2 李强;半单举深度非弹性散射强子产生过程中的核效应[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3 王双梅;中微子—铁原子核深度非弹性散射粲夸克产生的核效应[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郭云;e-A深度非弹性散射中高纽度过程对喷注淬火效应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刘亮;铁原子核的部分子分布[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顾会英;η_c与γ协同产生过程中的核效应[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娜;高能碰撞实验中单喷注产生与直接光生过程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8 刘娜;含QCD修正的Drell-Yan过程[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乔秀梅;靶静止系中p-A碰撞的Drell-Yan过程[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石丽洁;氘核内极化核子结构函数的核效应[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3132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313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