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海与西太平洋浮游植物光合活性特征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近海与西太平洋浮游植物光合活性特征研究 出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近海 西太平洋 浮游植物 光合活性 环境因子
【摘要】:本论文利用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技术对中国近海与西太平洋海域浮游植物光合活性特征进行了原位调查研究,同时通过室内受控实验比较分析了不同P浓度及N/P对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主要得到以下研究成果:(1)对胶州湾冬季浮游植物光合活性原位调查表明,冬季大部分时期胶州湾浮游植物丰度和叶绿素含量极低,但是湾内浮游植物具有较强的光合活性,加上相对稳定的水文、生物等环境以及较丰富的营养盐和相对有利的营养盐结构,有助于中肋骨条藻等嗜氮性集群化硅藻的生长,是推动2月份冬季浮游植物高峰期出现的关键生理生态因素。(2)对黄东海夏季浮游植物光合活性原位调查表明,浮游植物光合活性受到光照,营养盐浓度以及浮游植物结构组成的深刻影响,黄海冷水团、黑潮,长江冲淡水等不同水系和水团运动引起的环境变化深刻影响着浮游植物光合活性,从而进一步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夏季黄东海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_v/F_m)与叶绿素a(Chl a)浓度呈现正相关关系,说明中国近海夏季浮游植物生物量较高的海域F_v/F_m值也较大。F_v/F_m与亚硝酸氮(NO_2-)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反映了黄东海夏季浮游植物细胞代谢和光合作用的关系,即伴随着植物细胞代谢释放NO_2-,微藻的光化学反应同时得到加强,导致F_v/F_m值与NO_2-浓度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自然海区中F_v/F_m与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和粒级结构的关系根本上反映的是光照和营养盐等不同环境条件对浮游植物光合反应机制的一种影响。(3)对西太平洋冬季浮游植物光合活性原位调查表明,在高温寡营养低生产力的海域,温盐跃层导致下层富含营养盐海水难以上涌,再加上表层较强的光照辐射和较高的温度,环境因子的限制抑制了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导致光合活性降低,固碳能力下降,造成了西太等大洋海区低生产力海域的出现;DY断面F_v/F_m最大值水层与叶绿素最大层(DCM)相吻合,既保护了浮游植物光反应中心不受强烈光辐射影响,又支持了DCM层浮游植物相对较强的光合作用和对整个水体初级生产力的贡献率。(4)比较分析了不同P浓度(LP组,MP组,HP组,P浓度分别为0.36μmol/L,3.6μmol/L,36μmol/L)及N/P(N:P=1,8,16,32,64,128)对中肋骨条藻和东海原甲藻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至培养结束,HP浓度组两种藻细胞具有最大的藻细胞数量,比生长速率和叶绿素相对含量。中肋骨条藻LP组F_v/F_m下降最多,而东海原甲藻HP组F_v/F_m下降幅度最大。HP条件下中肋骨条藻有更高的快速光曲线和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ΦPS_II,其实际光合作用能力最强,而东海原甲藻则是MP条件下更好,相同P浓度和N/P条件下,东海原甲藻比中肋骨条藻具有更大的最大电子传递速率r ETR_max和实际量子产量,表明东海原甲藻光合作用能力高于中肋骨条藻。东海原甲藻在MP条件下F_v/F_m和r ETR_max更大,表明中低P浓度条件下东海原甲藻光合潜力和实际光合作用能力都更好,这可能是这些海区甲藻类在浮游植物群落中所占比例大幅攀升的一个重要原因。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Q945.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宁;;浮游生物在养殖水体中的功能[J];科学养鱼;2015年01期
2 汪芳;葛蔚;柴超;王金叶;赵秀芬;;不同营养条件对东海原甲藻和中肋骨条藻竞争参数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2年05期
3 王小冬;江涛;岑竞仪;欧林坚;王晓;黄邦钦;吕颂辉;;大亚湾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特征[J];海洋与湖沼;2012年03期
4 孙晓霞;任琳琳;郑珊;文斐;赵永芳;孙松;;2011年春夏季黄、东海浮游植物粒级结构[J];海洋与湖沼;2012年03期
5 文斐;孙晓霞;郑珊;罗璇;冯秋园;孙松;;2011年春、夏季黄、东海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特征[J];海洋与湖沼;2012年03期
6 米铁柱;姚庆祯;孟佳;张晓琳;刘淑民;;2011年春、夏季黄海、东海营养盐分布特征研究[J];海洋与湖沼;2012年03期
7 孙晓霞;孙松;赵增霞;沈志良;;胶州湾营养盐浓度与结构的长期变化[J];海洋与湖沼;2011年05期
8 曹春晖;孙世春;王学魁;刘文岭;梁英;;锰浓度对米氏凯伦藻叶绿素荧光特性及生长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0年19期
9 杨慧丽;段舜山;;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三角褐指藻的生态毒性效应[J];生态环境学报;2010年09期
10 冉春秋;张卫;虞星炬;金美芳;;硫与间氯苯腙对海水绿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光照产氢特性的影响[J];太阳能学报;2008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金杰;典型海域浮游植物对磷的响应及营养盐动力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2 刘晶;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活性原位测量方法与系统研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3 齐红菊;利用叶绿素荧光方法检测浮游植物营养盐限制及跟踪赤潮生消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4 付翔;中国近海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年
5 韩志国;20种湿地植物的叶绿素荧光特性[D];暨南大学;2006年
6 石岩峻;赤潮藻对营养盐的吸收及生长和相关特性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袁超;春季季风间期热带东印度洋叶绿素a、初级生产力与光合荧光特征[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5年
2 付宝龙;一株海洋硅藻油脂累积过程中环境因子调控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4年
3 李艳红;环境因子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D];南昌大学;2010年
4 凌旌瑾;环境胁迫对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范文锋;胶州湾及其邻近海域的浮游植物[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7年
6 李英;东海原甲藻的磷营养生理生态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210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321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