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E-MS的代谢组学分析新方法及其在烟叶研究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7-12-22 22:03

  本文关键词:基于CE-MS的代谢组学分析新方法及其在烟叶研究中的应用 出处:《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毛细管电泳-质谱 代谢组学 整合代谢组学 极性代谢组 烟草


【摘要】:植物代谢组学是一门从整体上研究植物受环境或基因扰动后其内源性代谢物变化的科学。植物拥有比其他物种更为复杂多样的代谢物,因而,如何精准又全面地获得代谢组的信息,给分析方法提出了极大挑战。质谱是代谢组学最有用的分析工具,但单一分析技术和单一组学平台已不能满足植物功能研究的要求,亟待发展基于多平台多组学的整合代谢组学方法。针对上述挑战,本论文基于毛细管电泳质谱技术(CE-MS),旨在发展改进代谢物分析覆盖度的新方法,并同时用于模式植物烟草的研究。(1)针对植物中重要硫代谢通路,采用毛细管电泳连续多进样方式结合大体积进样在线富集技术,建立了高通量高灵敏度CE-MS靶向方法,并将其应用于烟草和细胞样品的分析。该方法实现了同时优化多个实验条件,有效地降低方法学开发时间,比传统CE-MS方法通量提高5倍,灵敏度提高14.4-33.1倍,该方法可作为研究重要硫代谢通路的有效方法。(2)为了进一步扩大极性代谢组检测覆盖度,利用实验设计理论优化了烟草极性代谢组提取体系,建立了基于CE-MS的非靶向烟草代谢组学分析方法。采用该方法从烟草提取液中共鉴定出154个极性代谢物,包括氨基酸、有机酸、核苷、维生素和辅酶等。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预处理简单,重复性好,极性代谢组覆盖度高等特点,非常适合烟草极性代谢组研究。(3)基于CE-MS和GC-MS良好的互补性,建立了多平台整合的极性代谢组分析方法。将其应用于三个典型种植产区烟草代谢研究,在烟草叶片中共鉴定出240个极性代谢物。进而通过差异代谢物关联网络拓扑结构表明碳氮代谢分配和转化规律与烟草的地域特色显著相关。为了进一步明确代谢调控规律,对显著相关的代谢通路进行深入分析,发现与河南产区相比,云南和贵州产区的成熟期中部叶片均具有较高氮素水平和三羧酸循环呼吸作用,但二者三羧酸循环底物和氮素转化分配途径不同;与河南和贵州产区相比,云南产区具有较强的光合能力和氮代谢能力;河南产区与其它两地相比,戊糖磷酸代谢途径和莽草酸代谢途径中间体相互关联紧密。(4)针对单一分析平台、单一组学在生物功能研究中的局限性,建立了整合代谢组学分析方法。采用基于拟靶向和靶向GC-MS、非靶向和靶向LC-MS/UV以及非靶向CE-MS多平台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开展了烟草叶片对重要农艺措施打顶的应答机制研究。多平台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在烟草叶片中共鉴定出367个代谢物,涉及烟草的主要初生、次生代谢途径。结果表明,打顶对上部叶片影响较大,且上部叶代谢表型在打顶后初期和成熟期具有显著不同的变化规律。进一步将代谢组学与转录组学整合,研究上部叶在打顶后不同时间点的应答机制。与对照组比较,打顶初期上部叶片膜脂重组,光合能力以及碳固定能力增强,烟碱迅速积累;打顶改变了烟草叶片中营养分配,延缓了叶片衰老,增加了次生代谢产物在成熟期上部叶的积累。该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多平台、多组学的整合烟草代谢组学方法,可系统、深入地从分子水平阐释打顶的应答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Q9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智文;马向辉;陈洵;赵学明;陈涛;;微生物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与进展[J];化学进展;2010年01期

2 董玲玲;柴逸峰;曹颖瑛;朱臻宇;;微生物代谢组学的前处理及分析技术[J];微生物学通报;2009年12期

3 王磊;薄涛;蒙昔;;正在蓬勃兴起的“代谢组学”研究技术与方法[J];生命的化学;2014年01期

4 唐惠儒;王玉兰;;代谢组学:一个迅速发展的新兴学科(英文)[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6年05期

5 徐庆;田科雄;;营养代谢组学的应用探讨[J];饲料博览;2010年03期

6 边玲;代谢组学简介[J];食品与药品;2005年04期

7 孙向明;杜娟;南莉莉;;代谢组学中代谢指纹分析技术进展[J];食品与药品;2008年09期

8 杨军,宋硕林,Jose Castro Perez,Robert S.Plumb,许国旺;代谢组学及其应用[J];生物工程学报;2005年01期

9 曹蓓;阿基业;王广基;郑天;刘林生;李梦婕;石建;王新文;赵春艳;;代谢组学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及进展[J];生命科学;2010年08期

10 朱勇飞,张天宝;代谢组学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代谢组学:方法与应用》目次[A];营养健康新观察(第四十一期):营养代谢组学专题[C];2012年

2 薛佳;胡扬;陈奇;韩雪;;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在药学中的应用[A];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九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9年

3 薛佳;胡扬;陈奇;韩雪;;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在药学中的应用[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4 周永明;任荣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代谢组学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A];第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孙长颢;;营养代谢组学[A];营养健康新观察(第四十一期):营养代谢组学专题[C];2012年

6 曹蓓;阿基业;王广基;;代谢组学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及进展[A];第九届全国药物和化学异物代谢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郁胜强;;代谢组学及在肾脏病研究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10学术年会专题讲座汇编[C];2010年

8 李福山;白岚;;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新领域—代谢组学[A];广东省肝脏病学会微创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暨消化道肿瘤靶向治疗新技术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9 李小利;郭瑞臣;王本杰;;代谢组学在药物研究开发中的应用[A];2006年山东省医院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10 陈敏;杨成梓;陈红;;代谢组学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概况[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陈勇、通讯员 王占军、蔡怡春;国际“代谢组学之父”牵手武汉[N];湖北日报;2006年

2 郑见;用代谢组学“语言”诠释中医药内涵[N];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

3 记者 李雪林 实习生 杨磊;“代谢组学”助中药走向世界[N];文汇报;2006年

4 李雪林 杨磊;“代谢组学”助中医药走向世界[N];中国医药报;2006年

5 于丽珊;代谢组学与中医药研究受关注[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6 李雪林 杨磊;“代谢组学”助中医药走向世界[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7 本报实习记者  王华锋;合作可喜 前景可期[N];中国医药报;2006年

8 周东浩;营卫与代谢组学[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9 记者 刘云涛;上海:代谢组学“联姻”中药研究结硕果[N];中国医药报;2006年

10 胡德荣;改变人体内菌群治病成为可能[N];健康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谷艳;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用于疾病及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12年

2 何翠翠;基于生物核磁共振与液质联用的代谢组学及药代动力学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陈山乔;基于代谢组学的水产品物流相关技术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6年

4 姚薇;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代谢组学变化特点及治疗前后的对照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6年

5 陈建军;“联合代谢组学”筛选抑郁症性别差异性诊断标志物[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6 赵洁妤;基于CE-MS的代谢组学分析新方法及其在烟叶研究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7 黎莉;疾病及药物干预的代谢组学方法及应用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

8 夏建飞;基于液质联用技术的代谢组学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

9 袁大林;代谢组学与中药研究中复杂体系的解析方法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梁晓萍;基于液质联用的代谢组学在中药复方疗效和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艳慧;家蚕蛹期营养分配关键代谢物的鉴定[D];西南大学;2015年

2 管仁艳;基于优化发酵培养基及微生物代谢组学方法提高Hygrocin A产量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3 王彦;基于代谢组学的中药单体抑制小胶细胞活化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

4 宋瑞祥;基于尿液代谢组学方法筛选膀胱癌诊断标志物[D];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

5 徐威;定量代谢组学的方法构建及其在肠道微生态研究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5年

6 胡兰;代谢组学在相关妇科肿瘤中的发展及应用[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7 白顺杰;基于~1H NMR代谢组学方法研究氟西汀对星形胶质细胞脂质和氨基酸代谢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8 许卫萍;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微生物代谢网络[D];大连工业大学;2011年

9 李梅映;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BDE-47早期暴露对小鼠影响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10 王宁丽;基于细胞代谢组学的抗氧化活性评价方法的建立及应用[D];兰州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3212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3212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e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