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热浪对济南人群健康的影响及社区干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6 08:08
本文关键词:高温热浪对济南人群健康的影响及社区干预研究 出处:《山东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高温热浪 广义相加模型 知信行 社区干预试验
【摘要】:研究背景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迄今为止面临的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挑战之一。当前,各国政府和科学家已经给予气候变化相当大的关注和重视。在2014年APEC会议、2015年G20峰会和2016年召开的气候变化峰会中,各国领导人达成共识,认为应推动建立公平有效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机制,从而实现更高水平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如果气候持续变暖,未来全球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会更高、范围会更广、强度会更大,甚至导致前所未有的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高温现象在全世界各地频繁发生,由于其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已给不同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甚至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例如2013年日本的高温热浪导致了 58,729例中暑患者;2013年中国宁波的高温热浪导致了 679例额外死亡;2010年的高温热浪天气导致加拿大魁北克地区居民的死亡率与1981-2005年同期相比增加了 33%。已有研究指出中国大部分区域温度也呈现出变暖的趋势,近100年来中国的年平均温度上升了 0.5-0.8℃。上世纪中后期,我国高温热浪发生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都在不断加剧,最后十年尤为明显。高温热浪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它即可危害人体健康,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加重,甚至死亡;也会造成供水、供电紧张,加剧光化学污染,影响工农业生产,进而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生活质量,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构成极大的危害。目前,高温热浪对人群健康的危害日益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重大问题。因此,如何合理科学地评价高温热浪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明确敏感疾病和脆弱人群,提出有侧重、因地制宜的卫生干预策略,是我们当前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前,已有许多针对高温热浪对中国人群健康影响的研究,一些地区也采取了一系列适应措施。但是评价高温热浪干预措施有效性的研究却很少。目前仅检索到一篇国外评估高温热浪干预效果研究的文献,因此尚需更多的流行病学证据来评估高温热浪干预措施的有效性。从目前发表的各类文献看,多采用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等一系列流行病学评价指标来研究高温热浪所带来的疾病负担研究,几乎没有涉及卫生经济学指标如成本效果、成本效益等。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认为经济学评价更能为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制定卫生政策提供重要依据。基于此,本研究拟通过历史数据评价研究地区高温热浪对居民健康的影响,从而明确敏感疾病和脆弱人群;随后提出一套有针对性的高温热浪干预措施;最后通过社区干预试验,从实践水平上评价高温热浪干预机制的有效性。本研究的目的是提出一套完整的研究框架,通过实践,评估这套框架的有效性,并通过在不同地区进行试点和推广,最终制定出一套整体上统一又因地制宜的高温热浪干预体系。研究目的1.分析济南地区1951-2015年不同温度指标的变化趋势。2.分析高温对济南人群健康的影响并筛选出敏感疾病和脆弱人群。3.了解济南居民夏季热相关疾病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4.了解济南居民高温热浪的知识、信念和行为(KAP)水平。5.制定符合济南地区的高温热浪干预措施,通过社区干预试验评价干预措施的效果。研究方法收集1951-2015年济南地区逐日平均气温、逐日最高气温和逐日最低气温数据,计算三个指标的年平均值,分别以1971-2000年近三十年平均值作为参考值,计算济南市逐年气温距平。利用线性回归拟合济南地区逐年平均温、逐年最低温和逐年最高温的气温距平,进一步分析增温趋势。收集济南地区2007-2013年逐日死亡数据,采用观察/预期分析评估死亡的温度阈值。利用广义相加模型分别拟合夏季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与非意外死亡、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死亡的关系,分析高温对非意外死亡、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的影响,并识别脆弱人群。选取济南历城区作为研究现场,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2400名调查对象进行横断面调查。描述居民夏季高温热相关疾病的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高温期间居民患病的影响因素;了解当地居民高温热浪知信行基线水平,探讨不同水平K、A、P对热相关疾病的影响。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高温热浪干预措施。采用社区干预试验的设计方法,将基线调查时的4个街道办事处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和对照组),并对干预组居民实施干预措施,最终从流行病学角度和经济学角度评价干预措施的效果。效果评价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为双重差分模型、成本效果分析及成本效益分析。研究结果1.1951-2015年期间济南地区日最高温、日最低温和日平均温均表现一致的上升趋势。其中,最低温度的增温幅度最大,为0.28℃/10a。极端热日天数随着时间的推进呈上升趋势,而极端冷日天数则呈下降趋势。研究期间,高温日数累计980天,约占总天数的4.1%;共发生114次热浪事件,年均1.7次。其中,持续4天的热浪共26次,持续时间≥5天的热浪事件的共36次,可以看出高温热浪尤其是长时间的高温热浪事件在济南时有发生。2.日最高气温/日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下非意外死亡、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糖尿病死亡对应的阈值温度分别为32℃/28℃/24℃、32℃/28℃/24℃、35℃/31℃/26℃ 和 34℃/31℃/28℃。同一气温指标下,同一疾病不同亚组的温度阈值不同,并且不同疾病对应的相同亚组温度阈值也不尽相同。当温度升高时,死亡风险也随之增加,不同疾病的死亡风险是有统计学差异的。以死亡总人数为例,当日最高气温/日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在阈值温度基础上每升高1℃时,非意外死亡、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的死亡风险分别增加 2.8%/5.3%/4.8%、4.1%/7.2%/6.6%、6.6%/25.3%/14.7%和13.3%/30.5%/47.6%。不同气温指标下,热效应显著增加四种疾病的死亡风险。其中,日最低气温下热效应对糖尿病死亡的影响最大(RR=1.476,95%CI:1.104,1.975),增加了 47.6%的死亡风险。其中,女性和老年人较男性和年轻人更为脆弱。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日最高气温下同一疾病及亚组采用相同温度阈值时热效应对死亡的影响。非意外死亡、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的死亡阈值温度分别为32℃、32℃、35℃和34℃。以非意外死亡为例,气温每升高1℃,年龄≥65岁人群死亡相对危险度RR为1.038(95%CI:1.026,1.051),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温度与0-64岁人群死亡无关。呼吸系统疾病中男性的死亡风险大于女性,说男性对热效应更为敏感。3.基线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240份。在被调查的居民中,平均年龄为43.5±16.55岁,其中女性为1220人,略多于男性。基线调查时共有552人患热相关疾病,占基线调查总人数的24.6%;其中,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χ2=5.418,P=0.021)。不同年龄组间,35-44岁居民患病率最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政府作用、邻里联系是非在职居民热相关疾病的保护因素,夏季不适症状越多越易患相关疾病。被调查对象的知信行(KAP)得分水平整体较高(12.23±2.23)。教育水平最高者获得的KAP得分也最高;KAP得分在不同性别、婚姻状况和职业分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探讨不同知识(K)、态度(A)、行为(P)水平与热相关疾病患病之间的关系。主效应分析中K得分在3-5分之间的居民热相关疾病患病风险增加(OR = 1.44,95%CI:1.13,1.80;aOR= 1.55,95%CI:1.25,1.96)。交互效应结果发现,当 A 和 P均在高水平(得分3)时,患病风险为0.30(95CI:0.13,0.65)。然而,当居民的 A3 和 P≥3 时,患病风险最高(OR = 2.61,95%CI:1.20,5.56;aOR = 2.70,95%CI:1.24,5.75)。4.前后两次问卷调查,对照组和干预组调查对象在年龄、性别、户籍、文化程度方面无统计学差异,说明前后两组数据可比性较好。对照组居民第二次调查K和A均值得分低于基线调查得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干预组中结果相反,干预后调查K和A得分均高于基线得分(P0.05)。两组中第二次调查P值得分均较基线调查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比较各亚组人群基线年与干预年患病率差值的变化,除小学文化程度及离婚者的热相关疾病患病率升高外,其余亚组患病率均降低。其中60岁以上居民的患病率降低幅度最大,为1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36,P=0.005)。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评价干预措施的效果,对因变量KAP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执行高温热浪干预措施可以提高KAP的水平,但是P的增加无统计学意义(β=0.009,P0.05)。干预组执行干预措施一年后,居民热相关疾病患病风险降低(OR=0.745,95%CI:0.557,0.997)。其中,干预措施对城市居民患病率的影响无影响统计学意义(OR=1.281,P0.05),而农村地区居民在执行干预措施后热相关疾病患病风险降低(OR=0.495,P0.001)。经济学评价中成本效果比表明,对照组每减少一例热相关疾病患者花费的成本(97.5元/例)大于干预组的成本(93.5元/例)。同时,增量成本效果比分析结果表明,干预组相对于对照组来说,每额外减少一例患者的平均成本为89.9元。进一步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结果可见,在相同医疗水平上,采取干预措施组的效益成本比均高于对照组,说明干预组取得的效益高于对照组。因此,经济学评价结果说明干预策略是可取的、有效的。研究结论1.本研究证实济南地区近65年间气温上升速度快,平均增温幅度与我国平均水平接近。济南地区高温热浪频率、极端热日天数呈不断增加趋势,提示当前开展适应高温热浪措施、制定地区应对适应战略和干预机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本研究明确了济南地区受高温影响的脆弱人群。当每日气温超过阈值温度时,非意外死亡、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的死亡风险增加。女性、老年人受高温影响更为显著。3.本研究证实高温热浪对济南地区居民的健康有普遍且重要的影响。不同职业状态人群的高温健康影响因素不同。济南地区居民总体具有较高的知信行水平,但教育水平低者、老年人及居住在农村地区的居民知信行水平相对较低。本研究还证实,提高居民知信行水平可以降低热相关疾病患病风险。4.依据前期研究结果,制定了符合济南地区的高温热浪干预措施,该干预措施着眼于保护所有居民,并兼顾重点人群。高温热浪干预措施对不同特征居民产生的效果不同,从流行病学和经济学两方面评价干预措施的效果,结果发现本研究制定的干预措施有效且低成本高产出。创新性1.本研究将多领域、多学科的理论方法相结合,制定了涉及地区气候变暖特征分析、高温对人群健康影响、居民知信行水平调查、干预效果评价四个方面层层递进的研究思路。2.尝试采用不同温度指标评价高温对健康的危害,并明确了相应的温度阈值;同时也提示,Tmean/Tmin作为热预警的辅助温度指标,可以提高灵敏度。3.本研究从理论论证到现场实践层层递进,制定了济南高温热浪干预措施,当前此类研究缺乏经济学证据,本研究从流行病学和经济学角度均证明了该措施的有效性。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122.26
,
本文编号:13364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336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