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二维材料的结构设计及性能调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本文选题:二维材料 切入点:VI族元素 出处:《郑州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摘要】:自2004年单层二维材料-石墨烯成功制备以来,二维材料的研究呈现爆炸式的增长趋势。二维材料展现出不同于体相的各种新奇性质,在未来的光电器件、自旋电子学、量子能源、催化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寻找新的二维材料,探索其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并对其进行调控,成为近年来低维材料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预言了一系列新型二维单层材料,探索了对黑磷烯及锡烯的电子结构和磁性进行调制的有效途径。本文的研究内容分为四部分,简要概括如下:(1)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的结构搜索(CALYPSO)结合基于密度泛函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基于VI族元素的二维材料的结构和性质。预言了一类由类金属元素Te构成的新型VI族二维材料-碲烯。它具有类1T-MoS2结构(α-Te)、正交结构(β-Te)、类2H-MoS2结构(γ-Te)三种不同的同素异构体。这类包含三个原子层的新型二维材料的形成机制源于类金属Te元素自身的多价特性。中间层的Te原子类似金属Mo,外层的Te原子类似非金属S的角色。更重要的是,最稳定的α-Te源于体相Te-I薄膜在纳米尺度下的结构相变,从[001]方向截取的体相Te-I薄膜在特定的幻数厚度条件下能够自发转变成单层或多层的α-Te。α-Te和β-Te均为半导体,并且具有优异的光电特性,特别是比MoS2高的多的载流子迁移率。有可能成为明星二维材料MoS2的有力竞争者甚至替代者。本文的研究把二维材料的研究扩展至VI族领域,并为二维材料的设计提供了新的形成机制(2)采用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的第一性原理方法,探索了III-V族二元单层化合物BP的新型同素异构体的结构和电子性质。预言了4种稳定的B、P化合物的二维结构。除了六角结构的h-BP,还可以形成sp2杂化、由六元环构成的平面结构;以及P的sp3和B的sp2杂化形成的4-8环和3-9环的褶皱状结构。Bader电荷的计算表明,不同二维BP同素异构体具有明显的离子性特征,伴随着从B到P原子的电荷转移。离子静电势和P原子sp2或sp3杂化能的竞争平衡导致了二维BP结构的多样性。这些以前未被认识的新的二维BP材料,表现出结构依赖的金属或半导体性质。我们的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人们对BP二维材料家族的认识,同时对其它III-V族二维材料的结构和性质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3)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不同宽度的锯齿型黑磷纳米带的电子结构和磁性。通过自旋极化的总能计算,预言了ZPNRs的边界磁性。体系具有单边铁磁双边反铁磁的基态。ZPNRs的磁性源于P原子未饱和的悬挂键以及边界局域的p轨道的电子态。研究发现,边界的悬挂键对ZPNRs的磁性具有决定性作用。由于悬挂键的饱和,H钝化的黑磷纳米带转变成非磁性的基态,体系变现为直接带隙的半导体。O修饰边界的黑磷纳米带仍然具有磁性。由于O原子和边界P原子的Pz轨道在纳米带的平面内具有少部分的重叠,形成比较弱的s键。所以,O和P原子之间未饱和的共价键,导致O修饰边界的黑磷纳米带体系具有和本征纳米带体系类似的磁性基态。研究发现黑磷纳米带的电子结构和磁性显著的依赖于纳米带的边界结构。本征纳米带的(1,1)、(1,2)和(3,1)边界能够发生自发的自旋极化,具有不同耦合方式的反铁磁基态,而(1,0)、(2,1)和(1,3)边界的黑磷纳米带不具有磁性。(4)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了单层黑磷中的晶界缺陷。预言了两种典型的晶界缺陷:沿Armchair方向,由交替排列的5环和7环构成的角度为q=24.15°的晶界;沿Zigzag方向由4环和8环交替排列构成的角度为q=26.73°的晶界。进一步研究了C、O原子掺杂对包含晶界缺陷的单层黑磷的电子结构和磁性的调制作用。结果发现,黑磷中这两种晶界具有比较高的反应活性,掺杂原子更容易替代晶界区的磷原子。有趣的是,O在黑磷晶界区的掺杂为放热反应,具有负的形成能。自旋极化的计算结果表明,C、O掺杂均能导致体系自旋极化的磁性产生。掺杂C原子自身贡献了大部分磁性。但是,对O原子掺杂的单层黑磷,O原子自身不发生自旋极化,磁性主要由邻近的P原子产生。并且,C和O的单原子掺杂,也会对包含晶界的单层黑磷的电子性质和能带结构进行有效的调制。此外,预言了锡烯中可能存在的四种缺陷链结构。锡烯中除了和石墨烯类似的5-8-5缺陷链,还存在三种不同类型的5-7环结构。不同缺陷结构对锡烯的电子性质的调制具有显著差异。通过氢钝化及吸附浓度的改变,可以实现锡烯从半导体到金属的转变。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O46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岚;张宇;郭志睿;顾宁;;半胱氨酸诱导金纳米带室温合成[J];科学通报;2008年20期
2 卢会清;高红;张锷;张喜田;;铟掺杂的氧化锌纳米带的制备和发光特性[J];人工晶体学报;2008年02期
3 姚海峰;谢月娥;欧阳滔;陈元平;;嵌入线型缺陷的石墨纳米带的热输运性质[J];物理学报;2013年06期
4 刘源;姚洁;陈驰;缪灵;江建军;;氢修饰石墨烯纳米带压电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物理学报;2013年06期
5 许俊敏;胡小会;孙立涛;;铂掺杂扶手椅型石墨烯纳米带的电学特性研究[J];物理学报;2012年02期
6 曾晖;赵俊;韦建卫;郑艳;田雕;;含有碳链通道的石墨烯纳米带电子特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7 孙娜;童国平;;扶手椅型石墨烯纳米带在单轴应力下的能隙调控[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2期
8 黄琼;童国平;;弯曲对扶手椅型石墨烯纳米带电子性质的影响[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9 曾永昌;田文;张振华;;周期性纳米洞内边缘氧饱和石墨烯纳米带的电子特性[J];物理学报;2013年23期
10 郑芳玲;张建民;;扶手椅型氮化硼纳米带双空位缺陷第一性原理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中军;李志儒;黄旭日;孙家钟;;氨基取代和锂掺杂纳米带导致大的静态第一超极化率[A];第十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杨冬;王非;翟雷应;梁建;马淑芳;许并社;;氮化镓纳米带的制备和表征[A];2006年全国功能材料学术年会专辑[C];2006年
3 王彦敏;堵国君;黄林勇;刘宏;王继扬;;单晶铋纳米带的制备与生长机制研究[A];中国晶体学会第四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刘宏;周伟家;赵振环;田健;王继扬;;二氧化钛纳米带表面异质结构:设计、制备和应用[A];第十六届全国晶体生长与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08纳米晶体及其表征[C];2012年
5 王立峰;;单层石墨纳米带的中弯曲波的非局部弹性理论研究及分子动力学模拟[A];第十二届全国物理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查文珂;何莉萍;;石墨烯纳米带掺杂球形磷酸铁锂的制备及性能[A];中国固态离子学暨电池材料青年学术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3年
7 吕超;陈晓;靖波;;离子自组装制备有机荧光纳米带[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李英;马秀良;;ZnO纳米带的电子显微学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李英;徐舸;杨春娜;马秀良;;正交相SnO_2纳米带的电子显微学研究[A];2006年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李大鹏;王冠中;;氧化物半导体超晶格纳米带自组装生长和结构表征[A];第十六届全国半导体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柯仁;纳米材料的新朋友“纳米带”[N];北京科技报;2001年
2 柏林记者 张兆军;我合成首例单晶碲化物纳米带[N];科技日报;2007年
3 黄敏;光能“拧弯”物体[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4 记者 李宏策 刘霞;新法制得高质量石墨烯纳米带[N];科技日报;2014年
5 张小军;留美中国专家发现并合成“纳米带”[N];大众科技报;2001年
6 李宏策;石墨烯纳米带生产新工艺开发成功[N];科技日报;2012年
7 郝钢;我国科学家合成世界首例单晶碲化物纳米带[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7年
8 记者 刘霞;美首次“种”出石墨烯纳米带[N];科技日报;2013年
9 记者 张小军;发现并合成“纳米带”[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10 董映璧;新加坡用激光让硫化镉纳米带降温40℃[N];科技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玉玲;硅纳米带及氟饱和氮化铝纳米带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易均辉;钛基底上一维二氧化钛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许冠辰;化学气相沉积法控制合成低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衡伯军;Cu_2O和CuO纳微米材料的可控制备及性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5 李兆国;拓扑绝缘体Bi_2Te_2Se纳米带的量子相干输运实验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6 吴文志;类石墨烯二维材料及其纳米带的物理力学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7 白慧;硼球烯B_(40)的化学修饰[D];山西大学;2015年
8 张小欧;新型低维材料电磁和输运性质的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9 马玲;改性石墨烯储氢和气敏性质及硅纳米带掺杂特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10 郑亚荣;基于廉价金属复合材料电催化剂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霞;稀土钙钛矿型氧化物纳米带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质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2 孙楠楠;钛碳二维结构的理论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曹杉杉;锂电池正极材料钒酸铵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4 陈洁;掺杂对锯齿型硅烯纳米带输运性质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5年
5 徐龙;Ti原子吸附对锯齿型硅烯纳米带的电、磁和热电性质的影响[D];苏州大学;2015年
6 姜彤彤;Au-Pd双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7 龚乃良;稀土(Er~(3+),Yb~(3+))掺杂SnO_2纳米带的制备及气敏性质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8 刘靖逸;卤氧化铋多级结构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催化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9 张选梅;锯齿形硅烯纳米带电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10 李敏;单面氢化石墨烯的结构、能带调控以及二硫化钼纳米带的边缘功能化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635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663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