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适应滤波技术的地震数据有效信息恢复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5 16:08

  本文选题:自适应预测滤波器 切入点:流预测滤波器 出处:《吉林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摘要】:地震勘探一直是探测石油与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重要手段,为了详细了解地层的构造与分布,对地下构造进行精细研究,提高精度和分辨率成为地震勘探发展的重点和趋势。随着勘探程度的逐渐深入,三维宽方位角地震勘探的普遍应用,获取完整地震数据体的任务变得更加困难。由于实际环境和经济因素等条件限制,观测系统很难记录完整的地震波场信息。地震数据在采集过程中总是表现出空间不连续性,一方面是由于实际勘探环境非常复杂,如村庄、河流等障碍物的存在造成观测系统的改变,另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因素的制约,造成检波器和炮点不可能连续布置,这些因素造成地震数据的缺失。但是完整的地震数据是许多重要处理方法的前提,如表层相关多次波消除,波动方程偏移,时移地震和四维地震勘探等。预测滤波器可以有效地表征地震数据能量谱,为解决地球物理反演问题提供一种有效的近似估计方法,也为恢复缺失的地震信息提供了工具。预测(误差)滤波器本质是信号自回归,在时间-空间域和频率-空间域都具有适用性。地震数据本质上是非平稳的,常规的地震数据处理方法往往对地震数据的平稳性要求较高,如地震同相轴为平稳平面波假设。近年来,很多地球物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多次波的问题进行探讨和尝试,一方面,视其为噪声从地震数据中去除,另一方面,如何更好地利用多次波中所包含的地下反射信息,是地震数据处理中前沿的方向。本论文以此理论为核心,利用地震数据的动力学可预测特性,从一次波与多次波的路径关系入手,通过自适应滤波技术,解决层间多次波干扰下的地震有效信息恢复问题,以及缺失数据情况下的地震有效信息恢复问题。本论文首先回顾了经典的预测滤波理论,为了更好的表征地震数据的非平稳特性,由此引出了自适应预测(误差)滤波和流预测滤波的理论研究。在对缺失地震数据进行重建的过程中,由于缺失地震道造成滤波器估计不准确。因此本论文提出利用多次波和一次波的互相关构建虚拟一次波,根据数据本身的波场信息,对缺失的近炮检距数据进行插值重建。由于通过多次波构建的一次波与真实的一次波存在振幅和相位等方面的差异,提出通过基于非平稳自回归过程的自适应预测误差滤波器来表征虚拟一次波的能量谱,利用最小二乘反演方法重建近炮检距缺失数据,自适应预测误差滤波器通过求解正则化约束下的数学欠定问题来实现局部自适应特征。该方法具有插值精度高,但计算速度较慢的特点,适用于复杂地震波场的处理。提出基于流预测滤波器结合虚拟一次波的技术方案对缺失地震数据进行重建。在应用流预测滤波器估计滤波系数的过程中,将相邻滤波器系数具有比例相似性作为约束条件,无需迭代即可快速有效地完成滤波估计,提高计算效率同时也降低了计算内存,通过数据本身多次波所蕴含的动力学信息预测缺失的地震数据,在数据插值过程为更合理的滤波估计提供数据分析基础。该方案在损失一定插值精度的条件下,实现快速的大规模数据重建,适用于地震波场相对复杂程度较低,但数据量庞大的情况。层间多次波问题一直以来是地震勘探领域中的难点。随着地震勘探开发程度的深入,岩性勘探与构造油气藏向非常规、隐蔽和岩性等复杂油气藏等过渡,另外,对地震成像精度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反射地震数据中,多次波通常被视为不需要的噪声,由于其往往干扰一次反射的有效信号成像,所以在地震数据处理中对其进行压制。层间多次波由于能量较弱并且不易于识别一直被人们所忽视,但随着深层油气勘探程的发展,层间多次波问题逐渐被突出。由于传统去噪方法的局限性,很难对层间多次波进行有效的压制。本论文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离,利用互相关技术构建虚同相轴,其作为一个非因果波的形式存在,为预测层间多次波提供数据依据。虚同相轴压制层间多次波方法属于波动方程的预测相减技术,在层间多次波的预测结果中,往往与原始数据在振幅和到达时间上出现偏差,所以匹配相减技术对最终结果起着重要的作用。非平稳自适应预测滤波器摆脱重叠时窗的假设,更好的表征地震数据非平稳特性,本论文提出利用基于整形正则化的非平稳自适应匹配滤波方法,对层间多次波进行自适应匹配,使匹配的多次波能量与原始数据的多次波能量保持一致达到压制目的,最终实现层间多次波干扰下的非平稳地震数据有效信息恢复。本论文通过实际数据的处理结果,验证自适应滤波技术能够有效地表征地震波场的非平稳特征,通过地震波场的动力学关系,完善一次波与多次波之间的转换关系,为解决地震数据有效信息恢复(包括地震数据插值、层间多次波压制)问题,提供了有效的基础工具,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术思路。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63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念民;孟亚玲;杨文博;李海山;;时移地震数据重复性度量及一致性分析方法[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12年02期

2 陈浩歌;杨聚福;;地震数据质量控制程序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年02期

3 牟其铎;;地震数据管理概述[J];国际地震动态;1983年10期

4 蒋春花,冯录刚,孙彦雪,李永庆;地震数据管理与共享工作的回顾及其系统研制的策略[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99年01期

5 周克昌,代光辉,岳鑫雨;网络分布式地震数据库万维网站的地震数据服务[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0年06期

6 宋天齐;;地震数据质疑[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6年02期

7 钟勇;;提取地震数据最大李指数的快速方法[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7年07期

8 陈浩歌;杨聚福;;地震数据质量控制技术研究[J];石油工业计算机应用;2007年02期

9 苏欣;杜鑫;;一种通过计算机编程读取地震数据的方法[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10 苏欣;杜鑫;;一种通过计算机编程快速读取地震数据的方法[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思远;路交通;;压缩感知理论重构地震数据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彦春;段云卿;;地震数据聚类分析的模拟退火算法[A];1996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3 石瑛;王峗;芦俊;尹军杰;邢玺;;煤系地层三维三分量地震数据解释方法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张亚红;王德利;刘伟明;;基于聚焦变换的地震数据去噪和插值的方法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5 张学工;;面向解释的地震数据横向处理[A];199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7年

6 薛春玲;;地震数据的归一化处理[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刘振;张军华;徐辉;于海铖;;基于曲波变换的地震数据插值方法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刘鹏;王彦飞;杨明名;杨长春;B.B.Sholpanbaev;Zh.O.Oralbekova;;地震数据的稀疏高斯束分解方法[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兰州油气中心及离退休等部门[C];2014年

9 高建军;陈小宏;李景叶;;不规则地震数据的抗假频重建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10 马坚伟;唐刚;汤文;;基本曲波变换和压缩感知的不完备地震数据恢复[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曙光中标威海地震数据信息网络平台项目[N];人民邮电;2006年

2 周宏;东方公司地震数据系统榜上有名[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3 王胜;地震数据高频恢复的新方法[N];中国矿业报;2005年

4 单超;4.2万亿次曙光超级计算机助力石油信息化[N];中国石化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邹梦;基于张量理论的高维地震资料处理方法研究及应用[D];成都理工大学;2016年

2 刘海燕;地震数据梯度一致性与不同数学算法结合的断层检测技术[D];吉林大学;2016年

3 张雪冰;基于贪婪算法的地震数据稀疏时频分解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4 刘一;基于自适应滤波技术的地震数据有效信息恢复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5 王汉闯;地震数据高效采集方法理论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6 马灵;海上地震数据多缆采集与记录系统设计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7 彭土有;基于QT-GPU的地震数据特殊处理解释一体化平台关键方法技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8 孙沛勇;基于波动理论的复杂地质构造地震数据成像[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东辉;基于傅里叶变换的地震数据规则化和插值[D];浙江大学;2015年

2 柳炳琦;基于FPGA的多路地震数据采集节点研究与设计[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3 李军红;地震数据频谱反演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4 钟明睿;倾斜电缆地震处理技术在南海某工区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6年

5 牟力;闽西南地震数据起伏地表成像[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6 杨鹏;三维地震数据可视化技术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7 张洋;基于稀疏表示理论的地震数据去噪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8 刘瑶;地震数据高效存储技术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6年

9 李斯颖;基于空间分析方法对地震数据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6年

10 彭波;非标准原始地震数据转储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638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6638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0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