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流域水循环作用机制及其与绿洲变迁协同演化规律研究
本文选题:河水入渗机制 + 地下水溢出规律 ; 参考:《西北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摘要】:本文以G312黑河大桥河水流量监测数据和各水文站河流量数据以及三维地下水高频监测数据为基础,采用多种方法研究二元模式下的河水入渗机制和地下水溢出规律,定量获取历年河水入渗量和地下水溢出量。采用交叉小波法揭示河水与地下水位、地下水位与溢出量互为激励-响应的联动关系。在黑河中游建立包气带示踪试验场,定量获取大气降水入渗补给系数和灌溉水入渗补给系数。利用遥感技术解译黑河干流人工绿洲和天然绿洲空间分布特征,探索第四纪以来、西汉以来和近60年来三个时间尺度上黑河流域绿洲的演变过程。采用指数加权法定量表达黑河流域西汉至今各个时期的人类活动强度,探讨西汉以来黑河绿洲演变的驱动机制。以黑河干流中游水资源系统结构为基础,构建目标规划模型,获得黑河干流主河道下泄量的主控因素。以不同河道来水量和灌溉定额两种方案进行目标规划预测分析。并取得以下认识:1)黑河干流入渗发生在中游莺落峡—G312黑河大桥河段(转换断面)以及正义峡以下河段。河水入渗量与河道来水量呈幂函数关系。莺落峡—G312黑河大桥河水入渗量年均为5.4×108m3,2001-2013年年均河水入渗量为6.60×108m3,比1981—1999年年均河水入渗量增加了2.08×108m3;正义峡—狼心山河段河水入渗量年均为3.48×108m3,2001—2013年年均河水入渗量为3.51×108m3,比1990-1999年年均河水入渗量增加了0.54×108m3。2)在张掖平原堡建立包气带示踪试验场,选用NaBr作为示踪剂,以水文年为步长,通过投药、取样、测试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自然降水入渗补给系数为0.09,滴灌入渗补给系数为0.23,大水漫灌入渗补给系数为0.18,滴灌入渗补给系数大水漫灌入渗补给系数自然降水入渗补给系数。3)黑河干流地下水溢出发生在G312黑河大桥(转换断面)—正义峡河段,溢出量沿河道分布很不均匀,且以转换断面—唐湾河段溢出最丰。计算得出地下水溢出量1956—2013年平均值为12.60×108m3,呈丰—平—枯—平交替变化。4)采用交叉小波分析河水入渗量、地下水溢出量与地下水位以及各含水层之间地下水位的相关性和时滞特征。结果表明:离黑河的距离越大,地下水位滞后于河道入渗量的时间越长。离黑河干流的距离越大,溢出量相对于水位动态的滞后时间也越长。地下水溢出量滞后于河水入渗量3.53-4.46年。5)从空间上来看黑河绿洲主要位于黑河干支流两岸,并沿着河流和渠道向四周扩张;从时域上来看,黑河人工绿洲演变呈现减小—慢速增大—急剧增大的趋势。从西汉到清朝中期,人类活动强度较弱,自然条件是绿洲演变的主要驱动力,从清朝中期至今,人类活动强度不断增大,特别是近60年来,人类活动强度急剧增大,已经成为绿洲演变的主要驱动力。6)以水资源系统结构为基础,构建中游张临高灌区目标规划模型,得出黑河干流河道下泄量变化主要受莺落峡来水量、渠道引水量和大桥—唐湾段的地下水溢出量共同影响的结论。通过不同来水量和不同灌溉定额两种方案的模拟分析得出通过中游灌区节水技术是保障中游人工绿洲以及正义峡下泄量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径之一。
[Abstract]:Based on the water flow monitoring data of the G312 River Bridge and the data of the river quantity data of each hydrological station and the high frequency monitoring data of the three - dimensional groundwater , the paper studies the river infiltration mechanism and the groundwater overflow rule in the binary mode .
The runoff volume of the river reaches 3.48 脳 108 m 3 , the annual average river infiltration capacity is 3.51 脳 108 m ~ 3 in 2001 - 2013 , and the infiltration capacity of the river is 0 . 18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ime domain , the evolution of artificial oasis in the Hehe River is decreasing - slowly increasing and increasing rapidly . From the mid - Qing Dynasty to the middle of Qing Dynasty , the intensity of human activity is weak , and the natural condition is the main driving force of the evolution of oasis .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339;P90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明金;张勃;张华;康淑媛;;维持黑河生命健康的初步探讨[J];干旱区研究;2009年04期
2 赵一飞;张勃;张亚宁;王强;何旭强;尹海霞;;近50a来黑河流域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年12期
3 齐善忠,王涛,罗芳,郭坚,封建民;黑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年06期
4 陆明峰;司建华;肖生春;;黑河调水的生态经济思考[J];中国沙漠;2006年04期
5 方创琳,鲍超;黑河流域水-生态-经济发展耦合模型及应用[J];地理学报;2004年05期
6 党素珍;刘昌明;王中根;吴梦莹;;近10年黑河流域上游积雪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J];资源科学;2012年08期
7 李昆;王洒;;基于IDL的黑河调水遥感监测系统[J];河南科技;2009年06期
8 王根绪,程国栋;黑河流域土地荒漠化及其变化趋势[J];中国沙漠;1999年04期
9 彭喜明;李建森;徐雯迪;张蔚红;钟秋;张渊;;全球变化下黑河流域水文学研究与关键进展[J];人民黄河;2014年02期
10 周侃;;黑河[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1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贾登炜;;甘肃省黑河流域民俗文化教育资源调查利用研究[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2 程弘毅;王乃昂;李卓仑;;黑河流域中下游沙漠化与绿洲化的历史过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郭铌;杨兰芳;;黑河流域生态环境气象卫星遥感监测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4 吕永清;张勃;杨明金;袁健萍;宋松;;黑河流域健康生命研究[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蓝永超;丁永建;康尔泗;张济世;;黑河流域水资源动态变化及其趋势的灰色Markov链预测[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6 曹玲;董安祥;窦永祥;牛金龙;;黑河洪峰变化及其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候变化及其机理和模拟”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7 肖福褒;;黑河流域民居风俗研究[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8 高艳红;吕世华;;黑河流域上游产、汇流过程的模拟[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9 张万昌;刘三超;蒋建军;赵登忠;;基于GIS技术的黑河流域地表通量及蒸散发遥感反演[A];第十四届全国遥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汪栋 通讯员 张吉荣;祝福黑河一路好走[N];中国水利报;2002年
2 白波;黑河管理局贯彻落实中央领导的重要批示和讲话精神[N];黄河报;2006年
3 记者 武开义;市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黑河二期治理问题[N];张掖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于迎涛;黑河水润额济纳[N];中国水利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胡述范;迈向黑河复兴新时代[N];黄河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侯煜 殷尚清;黑河看水[N];甘肃日报;2001年
7 单维合;临泽黑河流域综治成效显著[N];甘肃日报;2003年
8 李宏;黑河复活[N];人民政协报;2003年
9 白波;黑河锁定今年治理主攻方向[N];黄河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高立洪;黑河分水考[N];中国水利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崔虎群;黑河流域水循环作用机制及其与绿洲变迁协同演化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2016年
2 臧传富;黑河流域蓝绿水时空变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杨超;呼和浩特市大黑河流域水质分析与评价[D];内蒙古大学;2016年
2 张婕;基于区域发展的黑河流域需水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曾成强;黑河流域地表蒸散量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4年
4 周胜明;黑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5 吴荣荣;黑河流域分水制度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6 蔡振华;甘肃省及黑河流域水足迹及虚拟水贸易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7 杨明金;黑河莺落峡站水沙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史志林;西夏元时期黑河流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及驱动因素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9 赵铭石;25a来黑河流域NDVI的时空演变与气候响应[D];兰州大学;2012年
10 韩辉邦;黑河流域NDVI周期性及种植结构分类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525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752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