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麻栗坡印支期斜长角闪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发布时间:2016-11-19 07:05

  本文关键词:滇东南麻栗坡一带中生代构造变形及其地质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年

云南麻栗坡印支期斜长角闪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韦海波  

【摘要】:云南省麻栗坡位于华南板块西南部,华南褶皱系滇东南褶皱带上,位于以基底变质岩为主的越北古陆最北端。在穹窿内,零星发育一些斜长角闪岩岩脉,主要呈似层状、透镜状分布于穹窿中。这些斜长角闪岩的发现对研究该区域地质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此前关于它们的岩石成因、形成时代及大地构造意义并不明确。本文对采自研究区穹窿中的斜长角闪岩进行了系统的岩矿鉴定、地球化学分析和锆石U-Pb年代学测试,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其地质意义。岩相学特征显示,斜长角闪岩的主要成分为斜长石和角闪石,均表现为定向排列,且形成片理,即D1S1透入性面理,其产状整体与穹窿内的片麻理产状一致,初步认为其形成与变质核杂岩穹窿的形成作用有关。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斜长角闪岩的Si O2含量介于48.59%—55.16%间,变化较为稳定,具有较高的Al2O3、Ti O2和K20含量,全铁含量为7.75%—15.12%,全碱含量为3.04%—4.68%,样品稀土元素有轻稀土元素(LREE)较为富集,重稀土元素(HREE)亏损的特征,说明了斜长角闪岩在变质作用过程中,轻重稀土发生了一定的分异作用。原岩恢复结果推测斜长角闪岩原岩为亚碱性玄武岩。构造环境判别分析表明,该原岩为板内玄武岩,为大陆裂谷构造环境形成。定年结果显示斜长角闪岩的变质年龄为220±1Ma,结合岩石矿物特征表明,角闪岩的变质过程不会晚于D1S1面理的形成时代,说明该形成斜长角闪岩的热事件应不晚于变质核杂岩的形成年龄。而D1S1面理晚期与穹窿内片麻状花岗岩一起发生褶皱,形成D2S2,所以这表明这个年龄应该早于D2S2的形成时代,即该热事件早于后期逆冲推覆的起始时间。结合观察野外构造现象及综上所述,得出结论:斜长角闪岩早期应以岩脉的形式发育在穹窿的内部。印支期与穹窿整体一致以变质核杂岩的形式抬升至地表,整体共同发育片理和片麻理化的区域深变质作用,形成D1S1,这个年龄应不晚于220Ma。并且,在后期的逆冲推覆运动中,作为整个变质核杂岩的一部分与穹窿内的其他的不同岩性的岩石一起发育褶皱、逆冲带等压型构造。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588.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程彦博;毛景文;陈小林;李伟;;滇东南薄竹山花岗岩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地质意义[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0年04期

2 张爱梅;王岳军;范蔚茗;张菲菲;张玉芝;;福建武平地区桃溪群混合岩U-Pb定年及其Hf同位素组成:对桃溪群时代及郁南运动的约束[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1年01期

3 李东旭,许顺山;变质核杂岩的旋扭成因——滇东南老君山变质核杂岩的构造解析[J];地质论评;2000年02期

4 张斌辉;丁俊;张林奎;张彬;陈敏华;;滇东南八布蛇绿岩的SHRIMP锆石U-Pb年代学研究[J];地质学报;2013年10期

5 阙朝阳;张达;狄永军;毕珉烽;黄孔文;徐建珍;刘艳宾;李晓宗;祖世元;范正哲;王森;;滇东南麻栗坡南温河—洒西一带钨矿控矿要素及深部找矿突破[J];地学前缘;2014年02期

6 闫浩;皮道会;黄志伟;;鄂西白果园地区层状斜长角闪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科技情报;2014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晓明;张海祥;张伯友;;华南中生代变质核杂岩构造及其与岩石圈减薄机制的关系初探[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8年01期

2 刘玉平,李朝阳,谷团,王金良;都龙锡锌多金属矿床成矿物质来源的同位素示踪[J];地质地球化学;2000年04期

3 张亚辉;张世涛;;云南文山官房钨矿床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与勘探;2011年06期

4 李肖龙;毛景文;程彦博;;云南个旧白沙冲和北炮台花岗岩岩石学、地球化学研究及成因探讨[J];地质论评;2011年06期

5 张斌辉;丁俊;任光明;张林奎;石洪召;;云南马关老君山花岗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J];地质学报;2012年04期

6 吴浩若;晚古生代—三叠纪南盘江海的构造古地理问题[J];古地理学报;2003年01期

7 陈懋弘;陆刚;李新华;;桂西北地区石英斑岩脉白云母~(40)Ar/~(39)Ar年龄及其地质意义[J];高校地质学报;2012年01期

8 王永磊;张长青;王成辉;侯可军;;广西德保铜矿钦甲岩体Hf同位素特征及其对壳幔相互作用的指示[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2年03期

9 杨宗永;何斌;;南盘江盆地中三叠统碎屑锆石地质年代学:物源及其地质意义[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12年04期

10 毛景文;周振华;丰成友;王义天;张长青;彭惠娟;于淼;;初论中国三叠纪大规模成矿作用及其动力学背景[J];中国地质;201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吴浩若;;晚古生代—三叠纪南盘江海的构造古地理问题[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四卷(油气资源)[C];2003年

2 刘玉平;徐伟;廖震;叶霖;郭利果;李朝阳;;老君山变质核杂岩隆升的热历史解析与动力学机制探讨[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缪应理;陈智明;涂长寿;朱加景;;滇东南老君山南捞铜钨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A];云南省有色地质局建局60周年学术论文集[C];2013年

4 张世奎;苏航;陶志华;;都龙锡锌多金属矿床控矿因素及成因的再认识[A];云南省有色地质局建局60周年学术论文集[C];2013年

5 阙朝阳;张达;狄永军;毕珉烽;黄孔文;徐建珍;刘艳宾;李晓宗;祖世元;;云南麻栗坡南温河钨矿床深部及外围找矿进展[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5固体矿产勘查理论与技术方法研讨会[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柏坚;非线性数学地质模型研究及在滇东南金矿成矿预测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贾福聚;云南老君山成矿区成矿系列及成矿规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3 冯佳睿;云南麻栗坡南秧田钨矿床成矿流体特征与成矿作用[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1年

4 王雄军;云南老君山矿集区多因复成成矿模式及空间信息成矿预测模型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5 张亚辉;滇东南薄竹山晚燕山期酸性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6 师红聪;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下矿产资源价值评估与管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7 杨付领;中国东部克拉通中生代变形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8 毕珉烽;滇东南麻栗坡一带中生代构造变形及其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冠;云南麻栗坡南秧田白钨矿床痕量稀土元素的测定及分布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2 张亚辉;云南省文山官房矽卡岩型钨矿床控矿构造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3 郭利果;滇东南老君山变质核杂岩地球化学和年代学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4 曲刚;云南祖母绿的矿物学及改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5 胡荣荣;云南麻栗坡祖母绿矿床成矿地质背景及成矿模式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6 刘书生;云南麻栗坡南温河地区钨锡多金属矿产综合信息成矿预测[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

7 石洪召;云南麻栗南秧田元古界层控白钨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0年

8 李肖龙;云南个旧马拉格锡铜矿田地质与地球化学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9 杨昌平;云南麻栗坡新寨锡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预测[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10 李莹;云南省麻栗坡县沟秧河矿区矽卡岩钨矿床流体成矿作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黎应书;秦德先;邹滔;贾福聚;万朝英;孙彩霞;周年胜;;云南个旧拉丁尼克期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背景[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04期

2 程彦博;毛景文;陈小林;李伟;;滇东南薄竹山花岗岩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地质意义[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0年04期

3 陈丛林;史晓颖;;右江盆地晚古生代深水相地层沉积构造演化[J];中国地质;2006年02期

4 程彦博;毛景文;陈懋弘;杨宗喜;冯佳睿;赵海杰;;云南个旧锡矿田碱性岩和煌斑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及其地质意义[J];中国地质;2008年06期

5 石洪召;张林奎;任光明;刘书生;张彬;戴婕;陈敏华;;云南麻栗坡南秧田白钨矿床层控似矽卡岩成因探讨[J];中国地质;2011年03期

6 路远发;GeoKit:一个用VBA构建的地球化学工具软件包[J];地球化学;2004年05期

7 高山,张本仁;扬子地台北部太古宙TTG片麻岩的发现及其意义[J];地球科学;1990年06期

8 冯庆来,刘本培;滇东南八布蛇绿混杂岩中的早二叠世放射虫化石[J];地球科学;2002年01期

9 颜丹平,周美夫,王焰,汪昌亮,赵太平;都龙-Song Chay变质穹隆体变形与构造年代——南海盆地北缘早期扩张作用始于华南地块张裂的证据[J];地球科学;2005年04期

10 谭俊;魏俊浩;李水如;王忠铭;付乐兵;张可清;;广西昆仑关A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洪培;云南蒙自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与花岗质岩浆作用有关的超大型矿床[D];中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孔文;滇东南老君山地区南捞片麻岩地球化学和年代学及其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2 马慧慧;滇东南老君山花岗岩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其韩,耿元生,王新社,吴春明;阿拉善地区前寒武纪斜长角闪岩组成矿物特征及变质温压条件[J];地质调查与研究;2004年04期

2 沈其韩,耿元生,王新社,吴春明;阿拉善地区前寒武纪斜长角闪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形成环境和年代学[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5年01期

3 肖晔;刘长学;;辽吉地区含硼岩系中斜长角闪岩地球化学[J];化工矿产地质;2009年02期

4 薛振华;赣东刘源与闽西天井坪斜长角闪岩成因对比[J];江西地质;1995年02期

5 邓国辉;东乡瑶圩—余江马荃地区斜长角闪岩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江西地质科技;1997年01期

6 刘平辉,管太阳,黄国夫;江西弋阳地区斜长角闪岩与浙江陈蔡群斜长角闪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的对比[J];江西地质;2000年03期

7 王金荣,王廷印,高军平,张铭杰;甘肃金塔南山斜长角闪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J];岩石学报;2002年02期

8 孟繁聪;张建新;杨经绥;杨怀仁;;柴北缘斜长角闪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背景[J];岩石学报;2004年05期

9 关会梅;刘俊来;赵胜金;;变形角闪质岩石流动变形及其意义——以辽东古元古宙褶皱带变形斜长角闪岩为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周艳艳;赵太平;薛良伟;王世炎;;河南嵩山地区新太古代斜长角闪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J];岩石学报;2009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孟繁聪;张建新;杨经绥;杨怀仁;;柴北缘斜长角闪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背景[A];2004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王忠梅;肖文交;韩春明;敖松坚;王洛娟;;甘肃敦煌红柳峡地区石榴石斜长角闪岩的变质特征、锆石U-Pb年龄及地质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特提斯研究中心[C];2014年

3 黄晓葛;白武明;胡健民;;斜长角闪岩弹性和流变性质的高温高压实验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二卷(青藏高原)[C];2003年

4 周文戈;邢印锁;范大伟;谢鸿森;;950℃,1.0~4.0 GPa斜长角闪岩脱水熔融的熔体成分[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万方;周文戈;蒋玺;范大伟;刘永刚;谢鸿森;;1.5 GPa,950℃条件下块状与粉末状斜长角闪岩部分熔融实验对比[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周文戈;李朋;闻卫军;范大伟;谢鸿森;;3.0 GPa,950℃块状斜长角闪岩的部分熔融-时间的影响[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江博明;B.欧弗瑞;J.柯尼协;白益良;沈其韩;刘敦一;;中国冀东3500Ma斜长角闪岩系的野外产状、岩相学、Sm-Nd同位素年龄及稀土地球化学[A];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文集(18)[C];1988年

8 郑小刚;李和平;周文戈;;岩石部分熔融过程中熔体连通性的实验研究——以850~1100℃,2.0~4.0 GPa条件下斜长角闪岩部分熔融为例[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知网广告投放

云南麻栗坡印支期斜长角闪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4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务热线: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6278036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75号



  本文关键词:滇东南麻栗坡一带中生代构造变形及其地质意义,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21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821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0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