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黔地区中晚三叠世之交海生爬行动物演替研究
本文关键词:滇黔地区中晚三叠世之交海生爬行动物演替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地质大学》 2015年
滇黔地区中晚三叠世之交海生爬行动物演替研究
程龙
【摘要】:古、中生代之交重大地质突变,导致了以表生底栖滤食性动物占主导地位的古生代型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束和以活动性底栖、内生和肉食性生物共同繁荣的全新海洋生态系统在中、新生代完善。海生爬行动物的兴起是现代型海洋生态系统完善的杰出代表。海生爬行动物在演化过程中,不仅身体形态发生了显著变化,而且组合面貌在各个时期不尽相同。根据化石材料,有学者提出海生爬行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存在4次灭绝事件,分别发生在三叠纪拉丁期-卡尼期之交、侏罗纪-白垩纪之交、晚白垩世早期、白垩纪-始新世之交。尤其是,以三叠纪拉丁期-卡尼期之交的灭绝事件最为剧烈。随着近十余年来,越来越多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材料大量出现,尤其是华南极其多样的化石材料的出现,让我们对中生代海生爬行动物的演替有了更新的认知。三叠纪时期是海生爬行动物演化过程中十分关键的时期,主要体现在海生爬行动物起源于早三叠世Spathian亚期,中晚三叠世期间,海生爬行动物空前繁盛,广泛分布在特提斯洋及东太平洋地区。相对于全球其它地区,华南三叠纪不仅有最早的海生爬行动物记录,而且中晚三叠世几乎各个时期均保存有化石材料,特别是在云南贵州两省交界地区的中上三叠统海相地层中,海生爬行动物化石无论是化石产量,还是多样性均尤为丰富。华南三叠纪海相地层中的海生爬行动物材料出现的连续性,在全球各个海生爬行动物产地中绝无仅有。这一独有的优势,为我们研究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演替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基础。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海生爬行动物组合在中-晚三叠世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在中三叠世盛极一时的始鳍龙类在晚三叠世之后全部消失。另外,中三叠世才开始出现的水生原龙类及混鱼龙类在晚三叠世之后也不再出现。但是,鱼龙类中Toretocnemidae 和 Merriamosauria、海龙类及楯齿龙类中的豆齿龙在晚三叠世得到发展。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中-晚三叠世之交海生爬行动物如此巨大的演替,是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云贵交界地区中三叠世安尼期的海生爬行动物群落以贵州西南部的盘县动物群和云南东部的罗平生物群为代表。上述两个海生爬行动物群落均产自于中三叠统关岭组二段纹层状灰岩中,岩石组合特征一致。牙形石生物地层表明,这两个海生爬行动物群落均属于中三叠世安尼期Pelsonian亚期。在地理分布上,这两个群落也相距不远。海生爬行动物及鱼类组合特征虽然存在局部的地域性差异,但是总体面貌上这两个生物群落中也非常相似。这些证据表明,上述两个生物群落实际上应该属于同一个生物群落-“盘县-罗平动物群”。通过锆石U-Pb的LA-ICP-MS测年,得到“盘县-罗平动物群”的年龄为242.0±1.6Ma。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了“盘县-罗平动物群”的时代为中三叠世安尼期Pelsonian亚期。“兴义动物群”产自于竹杆坡组底部纹层状灰岩中。以往认为的“兴义动物群”分布在贵州西南部兴义市顶效地区。近年来,通过野外调查及化石发掘,云南富源、罗平及贵州兴义乌莎等地竹杆坡组中的海生爬行动物更为丰富多样。在贵州的安龙及广西隆林地区也有“兴义动物群”的出现。这说明“兴义动物群”的分布范围远大于“盘县-罗平动物群”。“兴义动物群”的时代一直存在着争议。上三叠统卡尼阶底界GSSP的确定为标定“兴义动物群”的时代提供了依据。卡尼阶的底界是以菊石Daxatina canadensis的首现为标志,而以往牙形石Paragondolella polygnathiformis的首现可以作为参考标志。距“兴义动物群”顶部之上约3m左右,开始出现Paragondolella polygnathiformis暗示着该动物群属于中三叠世拉丁期末期。通过对“兴义动物群“产出层位顶部一层火山凝灰岩中锆石SHRIMP U-Pb测年,获得的年龄值为240±2Ma,进一步证实了“兴义动物群”的时代为中三叠世拉丁期末期。为了分析中-晚三叠世之交海生爬行动物的演替过程,论文选取了鳍龙类新材料及一奇特的海生爬行动物新类型进行详细系统描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其系统发育关系。论文记述了产自于云南罗平中三叠统关岭组二段的一新的海生爬行动物类型-奇特滤齿龙(Atopodentatus unicus)。其以极小的头骨、密集的栅栏状牙齿、垂向弯曲的吻部、极高的神经棘和马蹄状的远端指节区别于其它海生爬行动物类型。支序系统分析显示奇特滤齿龙与鳍龙类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奇特的骨骼结构显示了奇特滤齿龙的捕食方式为下颌向前铲起海底含有食物的软泥,水和杂物从栅状牙齿过滤出去,食物留在口腔内被吞食。论文还记述了产自于华南三叠纪不同海相地层中具有代表性的鳍龙类化石,分别为罗平似楯齿龙(Paraplacodus luopingensis)、三峡欧龙(Lariosaurus sanxiaensis)、华毕富源龙(Fuyuansaurus huabiensis)和汪氏曲靖龙(Qujingsaurus wangi)。通过上述鳍龙类新类型的性状分析,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完善了鳍龙类内群的演化关系:发现于云贵交界地区的滇东龙、富源龙、贵州龙、滇肿肋龙、乌蒙龙及黔西龙与欧洲地区发现的肿肋龙构成一单系类群,与幻龙科构成姊妹群。华南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演替事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早三叠世Spathia n亚期-中三叠世安尼期演替、中三叠世安尼期-拉丁期演替及中三叠世拉丁期末期-晚三叠世卡尼期演替。第一阶段是以湖北鳄消亡,其它各类型多样性辐射为特色;第二阶段是以生物多样性降低,单一物种数量增加为特色;第三阶段是最为显著的阶段,主要体现在游泳能力弱的始鳍龙类消亡,能在深水生活的鱼龙类繁盛等方面。华南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的演替过程与其它地区的演替规律基本类似。除了海龙类在北美及欧洲地区出现的更早外,楯齿龙类、肿肋龙类、幻龙类、纯信龙类及一些少数类型均在各个演替阶段早于其它地区。游泳能力最强的鱼龙类在全球几乎同时出现。上述情况说明华南是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起源的一个主要中心。常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沉积环境分析,显示古地理格局的变化及海水的急剧加深导致了作为主要食物来源的小型鱼类在中-晚三叠世之交消亡。可能主要由于食物的缺乏,近岸生活的海生爬行动物衰退,能够远洋生活的类型能够生存下来,而且在卡尼期占据更多生态空间。拉丁期末期海水中δ13C同位素剧烈负偏应该是由于火山作用喷发的轻碳注入海洋引起。陆生爬行动物并未受到影响,说明火山事件可能并未对中-晚三叠世海生爬行动物演替造成重大影响。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Q915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国庆;江新胜;蔡习尧;伍皓;;藏南白垩系泥、页岩微量、稀土元素特征及氧化—还原环境分析[J];地球科学进展;2010年07期
2 许德佑;陈康;;贵州西南部之三叠纪[J];地质论评;1944年Z1期
3 李锦玲,刘俊,奥利维尔·瑞柏尔;贵州兴义中三叠统法郎组竹杆坡段Lariosaurus一新种[J];古脊椎动物学报;2002年02期
4 李锦玲;;中国三叠纪海生爬行类综述(英文)[J];古脊椎动物学报;2006年01期
5 奥利维尔·瑞柏尔;刘俊;李淳;;贵州中三叠世安顺龙(爬行纲:海龙目)一新种(英文)[J];古脊椎动物学报;2006年04期
6 李淳;;贵州中三叠世长颈龙属(原龙目:长颈龙科)一幼年个体[J];古脊椎动物学报;2007年01期
7 程延年;吴肖春;佐藤环;;贵州上三叠统一新的海龙(爬行纲:双孔亚纲)(英文)[J];古脊椎动物学报;2007年03期
8 赵丽君;王立亭;李淳;;中国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研究的回顾与进展[J];古生物学报;2008年02期
9 赵小明;童金南;姚华舟;张克信;Zhongqiang Chen;;华南早三叠世错时相沉积及其对复苏期生态系的启示[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8年12期
10 ;Sauropterygian from Triassic of Guizhou,China[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1999年1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作玉,郝维城,江大勇;贵州关岭动物群时代的牙形石地层证据[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2 郝维城;孙元林;江大勇;孙作玉;;盘县动物群研究进展[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3 张华;时志强;罗凤姿;安红艳;;P-T事件后特提斯洋从停滞到动荡的岩石学证据[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4 李飞;王夏;薛武强;颜佳新;;一种新的错时相沉积物——巨鲕及其环境意义[J];沉积学报;2010年03期
5 白建科;张启跃;尹福光;谢韬;周长勇;吕涛;冯静;;云南罗平生物群埋藏环境初步研究:来自沉积构造的证据[J];沉积学报;2010年04期
6 曾德勇;时志强;张华;安红艳;张慧娟;;广元上寺剖面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风暴岩:巨型季风体制下的极端气候事件?[J];沉积学报;2011年03期
7 梅冥相;;鲕粒成因研究的新进展[J];沉积学报;2012年01期
8 黄华谷;邸鹏飞;陈多福;;巴颜喀拉盆地长石头山二叠纪—三叠纪碳酸盐岩丘的沉积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J];沉积学报;2012年01期
9 孙作玉,郝维城,江大勇;贵州三叠系拉丁阶-卡尼阶界线层牙形石生物地层[J];地层学杂志;2005年03期
10 陈金华;罗辉;祝幼华;蔡华伟;许波;周志澄;;关岭生物群和卡尼期早期裂谷[J];地层学杂志;2012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纪占胜;西藏石炭—三叠纪沉积体系和古生物群演化规律及其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6年
2 宋虎跃;中生代初海洋碳—硫循环与氧化还原环境的异常演变[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3 杨雪英;华南泥盆纪地层与化石中的莓状黄铁矿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4 胡俊杰;羌塘中央隆起带“展金组”沉积特征与构造古地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华;上扬子地区早三叠世错时相沉积记录[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2 白建科;云南罗平生物群产出层位碳酸盐岩微相分析及其古地理环境[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0年
3 夏训文;普光气田大湾区块三叠系飞仙关组储层成岩作用研究[D];长江大学;2012年
4 周桦;重庆沥鼻峡下三叠统嘉陵江组碳酸盐岩的岩石学特征及成岩作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5 王艳艳;川西北地区早三叠世早期错时相灰岩特征及其意义[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6 梁慧敏;西藏日喀则弧前盆地晚白垩世冷泉碳酸盐岩的古海洋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7 宁霄峰;安徽宿松座山早三叠世南陵湖组沉积环境变化及其影响[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8 李俊青;安徽沿江地区早三叠世晚期沉积特征及其环境意义[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9 程明;重庆地区早三叠世错时相沉积类型及形成机理[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10 余聪;鄂西利川地区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沉积相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维城;孙元林;江大勇;孙作玉;;盘县动物群研究进展[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6期
2 唐宾;刘楚雄;郝维城;;贵州中三叠世盘县动物群产出地层的稀土元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3 黄思静;蠕虫状灰岩及其成因[J];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84年03期
4 胡修棉,王成善,李祥辉;大洋缺氧事件的碳稳定同位素响应[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5 黄思静;卿海若;胡作维;吴素娟;孙治雷;裴昌蓉;;西藏南部晚白垩世厚壳蛤不同壳层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古海洋信息的保存性[J];沉积学报;2006年01期
6 吴浩若;西藏南部江孜地区晚白垩世晚期及早第三纪(?)地层[J];地层学杂志;1987年02期
7 李祥辉,王成善,万晓樵,陶然;藏南江孜县床得剖面侏罗-白垩纪地层层序及地层划分[J];地层学杂志;1999年04期
8 万晓樵,丁林,李建国,蔡华伟;西藏仲巴地区白垩纪末期—始新世早期海相地层[J];地层学杂志;2001年04期
9 孟繁松,汪啸风,陈孝红,陈辉明,张振来,徐光洪,陈立德,王传尚,孙亚莉;贵州关岭生物群中植物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J];地层学杂志;2002年03期
10 石和,黄思静,沈立成;西藏岗巴晚白垩世锶同位素曲线的地层学意义及问题讨论[J];地层学杂志;2005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学诗;;我国中更新世早期一个具特色的哺乳动物群——介绍《陕西蓝田公王岭更新世哺乳动物群》一书[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79年02期
2 李炎贤;;我国南方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划分和演变[J];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81年01期
3 刘嘉龙 ,金福全;与巢县动物群有关的几个理论问题——巢县动物群(二)[J];淮南矿业学院学报;1982年01期
4 A.H.丘普罗夫;顾祥顺;;利用、再生产和保护狩猎动物群的有效性估价[J];生态经济;1986年02期
5 岳乐平,王焰,,郑洪波;“阳郭动物群”的磁性地层年龄及时代[J];地层学杂志;1994年03期
6 常传玺,周景泉;山东平邑发现第四纪裂隙动物群[J];古脊椎动物学报;1996年04期
7 李传令,薛祥煦,岳乐平;对陕西蓝田几个哺乳动物群的层位及时代的新认识[J];地层学杂志;1998年02期
8 周岳松,周忠辉,万建勇;七千年前的河姆渡动物群[J];野生动物;1998年03期
9 金昌柱,郑龙亭,董为,刘金毅,徐钦琦,韩立刚,郑家坚,魏光飚,汪发志;安徽繁昌早更新世人字洞古人类活动遗址及其哺乳动物群[J];人类学学报;2000年03期
10 郭殿勇,赵利军;四子王旗早第三纪哺乳动物群排序及其生存环境[J];内蒙古地质;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平;邓成龙;;泥河湾盆地下沙沟动物群的磁性地层学定年[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宗言;何卫红;张阳;杨廷禄;吴顺宝;;湖南桑植县仁村坪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底部菊石动物群序列及其区域对比[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曾雄伟;程龙;王建坡;;扬子台地西南缘竹杆坡组含义及兴义动物群分布特征[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顾和林;;江西清江盆地早第三纪早期陆生腹足类动物群的发现及其意义[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二次代表会暨第三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5 王培玉;;内蒙古西部的第三纪动物群[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6 韩立刚;;我国西部地区新石器时代动物群、气候与人类发展[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7 王培玉;;内蒙古西部的第三纪动物群[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8 史宇坤;杨湘宁;金小赤;;滇西耿马县小新寨沙子坡组“Rugososchwagerina”的再研究[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中国古生物学会第二十三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黄浩;;滇西小新寨中二叠世Eopolydiexodina蜓类动物群[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李倩;邓成龙;孙蕗;孔艳芬;;中国内蒙古中部敖尔班动物群磁性地层学定年[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五专题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俄比解放 俄吉阿依;[N];凉山日报(汉);2005年
2 云南澄江动物群研究中心主任、云南大学教授 侯先光;[N];云南日报;2001年
3 周培培;[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4 记者 吴晶晶;[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5 通讯员 郭传义 记者 王绍雄;[N];光明日报;2001年
6 楚生;[N];贵州民族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马波;[N];科技日报;2000年
8 曹锋;[N];商洛日报;2008年
9 李斌;[N];民族日报;2013年
10 记者 施秀萍;[N];甘肃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程龙;滇黔地区中晚三叠世之交海生爬行动物演替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袁爱华;华南晚二叠世末期深水相介形虫动物群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8年
3 韩健;澄江动物群中翻吻动物[D];西北大学;2002年
4 李永项;山羊寨中更新世食虫类及其动物地理与环境变迁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阳;二叠纪末深水相腕足动物群分类学与更替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2 王健;甘肃庆阳巴家咀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及其环境[D];西北大学;2006年
3 周乐鹏;三峡地区动物群与古环境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寿铭;西藏羌北地区二叠纪地层及蜓类动物群[D];吉林大学;2007年
5 王薇;河北秦皇岛山羊寨哺乳动物群中的兔科动物化石[D];西北大学;2009年
6 赵淼;辽宁本溪地区晚石炭世早期地层和(?)类动物群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张凡;滇西南耿马地区弄巴剖面的晚古生代放射虫动物群及地层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3年
8 马小琴;内蒙古伊敏地区早石炭世红水泉组腕足动物群[D];吉林大学;2010年
9 彭进;贵州早寒武世杷榔动物群的研究[D];贵州大学;2005年
10 张予杰;西藏申扎地区泥盆纪动物群及古动物地理演化[D];吉林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滇黔地区中晚三叠世之交海生爬行动物演替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14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211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