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类生物学振子的数学建模与动力学分析

发布时间:2018-11-26 14:11
【摘要】:生物钟系统和细胞周期系统是两种重要的生物学振子。生物钟是指生物体内控制昼夜行为活动的系统,也称为昼夜钟。细胞周期是指生物体分裂增殖的过程。这两种生物学振子的异常会诱发各种生理紊乱。生物实验数据显示,生物钟和细胞周期都是包含了许多冗余的基因以及各种调控反馈回路的复杂系统,因此建立数学模型有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两个生物学振子的工作机制,为生物实验的设计提供合理的指导。在本文中,我们通过交叉研究的手段探索了这两类生物学振子的动力学行为和工作机制,研究方法包括:(1)数学建模,(2)分岔与稳定性分析,(3)数值模拟与定性预测,(4)生物学实验验证。主要内容与创新点如下:(1)建立哺乳动物生物钟系统的转录调控的理论框架生物学家们发现生物钟系统及其下游的一些基因都由顺式作用元件E/E’box,D box以及RRE进行转录调控,而且这些元件调控的转录效率具有周期节律性。由于许多基因是由多个有节律的元件共同调控的,因此目前虽然可以测量某具体基因的表达模式,但尚没有研究总结出生物钟系统里转录调控的一般规律。在第二章中,我们建立了哺乳动物生物钟系统里三个以及三个以下的上述顺式作用元件调控的转录模型,并在最后得到了生物钟相关的基因表达的一般规律。这一工作为生物钟系统及其下游系统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2)带有正反馈副环的哺乳动物生物钟振荡机制的研究在生物钟系统里,已知带有时滞的负反馈转录调控环(称为主环)是产生振荡的机制。最近的实验表明,Rev-erbα/Cry1之间的调控环也可以影响生物钟,但是该副环对生物钟振荡的影响却并不明确。在第三章里,我们用一个含有两个时间延滞的微分方程系统描述了生物钟里负反馈主环和Rev-erbα/Cry1副环间的作用。在该系统中,我们将两个时间延滞作为分岔参数,运用Hopf分岔理论,得到系统产生振荡的条件。(3)基于转录水平的哺乳动物生物钟周期的决定机制生物钟周期是生物钟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之前的大多数研究都认为蛋白质的修饰与降解是决定生物钟周期的关键因素。最近的实验证据显示当生物钟里的顺式作用元件受到影响时,生物钟周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然而,目前对转录调控影响生物钟周期的机制并不清楚。在第四章中,我们建立了一个新的哺乳动物生物钟的数学模型,主要研究转录调控对生物钟周期的影响。利用模型预测与生物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我们发现Rev-erbα/Cry1正反馈副环可以通过Cry1 mRNA的表达相位来影响生物钟周期。并且,在假设翻译后调控的时间固定的情况下,负反馈主环和正反馈副环的振荡强度之比可以决定生物钟周期。进一步地,这种比例调控周期的方式有利于生物钟周期的鲁棒性。这里模型的预测结果都得到了实验验证。(4)裂殖酵母中包含了空间调控的细胞周期体积检查点的形成机制细胞在一代代更新增殖过程中,需要体积控制机制(体积检查点)来维持体积的平衡。过去,有人利用细胞体积和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B合成率之间的关系,将体积与有丝分裂启动联系起来。最近的研究表明,在裂殖酵母中还存在一种由Pom1蛋白引起的空间调控通路可以影响有丝分裂的启动,然而该通路对细胞体积检查点的作用还比较模糊。在第五章里,我们建立了包含了Pom1空间调控的裂殖酵母细胞周期模型。通过分岔分析我们发现系统的双稳效应可以产生细胞体积检查点,并且Pom1的空间调控可以抵抗噪音的干扰,增强细胞体积检查点的鲁棒性。最后,通过分岔分析和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我们得到了在空间调控情况下形成细胞体积检查点的理论条件。本文对生物钟和细胞周期这两种生物学振子的理论研究,不仅解释了生物钟和细胞周期本身的工作机制,为合成新的生物学振子的设计也提供了新的思路。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Q-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成大;;石灰煤球碳化过程的动力学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78年01期

2 孙术发;刘晋浩;叶郁;;防风固沙草方格铺设机器人横向割断机构的动力学分析[J];中国沙漠;2011年05期

3 徐家宝;吴凤娇;黄心笛;赵嘉;王坤;宋芮;;一个新超混沌系统的动力学分析及其电路实现[J];微型机与应用;2014年04期

4 刘有延;共振摆的动力学分析[J];内蒙古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77年00期

5 李珠;;挠性机械手动力学分析(Ⅰ)[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1990年04期

6 刘排秧,李茂林,王卫,朱红球;立式碎磨机的动力学分析研究[J];科学中国人;2001年01期

7 范代娣,尚龙安,米钰,张小燕,惠俊峰;气升式生物反应器内红霉素发酵的动力学分析(英文)[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8 赵兴玉,黄田;基于子结构技术的并联装备动力学分析[J];自然科学进展;2005年07期

9 刘振洁;居民经济行为的动力学分析[J];财金贸易;1995年05期

10 高路,胡世轮;双振子系统的动力学分析[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苗立琴;李学光;李辉;张大舜;姜合萍;;基于扭力轴扭转状态下的动力学分析研究[A];全国先进制造技术高层论坛暨第八届制造业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项平;吴明儿;;杆系可展结构的展开过程动力学分析[A];第九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冯刚英;王勇;任建峰;;电子设备安装架动力学分析与优化设计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机械工程分会2007年机械电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肖世富;;带间隙结构的简化动力学分析[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1998)[C];1998年

5 魏航信;刘明治;;仿人型跑步机器人的运动学及动力学分析[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上)[C];2005年

6 陈建能;赵匀;;机构动力学分析的新方法[A];福建省科协第三届学术年会装备制造业专题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王伟伟;龙兴贵;陈绍华;余铭铭;;室温下铀床回收氘气过程动力学分析[A];第十届中国核靶技术学术交流会摘要集[C];2009年

8 张旭;吴志刚;杨超;;基于能量法的等效梁建模与动力学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空气弹性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李洪发;彭祺擘;李东旭;;大型挠性空间一字型桁架结构动力学分析及仿真[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王立国;徐殿国;高强;武健;郭伟锋;;基于图论建模研究的HAPF参数动力学分析[A];2008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颜洁;两类生物学振子的数学建模与动力学分析[D];苏州大学;2016年

2 张建杰;风能发电机整机及关键部件动力学分析与研究[D];新疆大学;2013年

3 桑梓;异质性传染病模型的动力学分析和控制措施效果评估[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4 姜洪领;三类具有扩散的生态模型动力学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4年

5 胡其彪;空间可伸展结构的设计与动力学分析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6 戴璐;双环可展开桁架式天线动力学分析与优化设计[D];浙江大学;2014年

7 李文英;大型振动筛动力学分析及动态设计[D];太原理工大学;2004年

8 赵孟良;空间可展结构展开过程动力学理论分析、仿真及试验[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化敏;采场机械支柱的优化研究与动力学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梁亮;某自动装填机械手的结构设计与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3 李慧;可折叠机械手动力学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4 王艺颖;一种可变连杆式VCR发动机结构设计与主要零部件动力学分析[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5 刘玉斌;4R搬运机械手参数优化及动力学分析[D];沈阳工业大学;2016年

6 常开颜;云梯消防车梯架结构分析与优化[D];中原工学院;2015年

7 李进军;铁钻工三关节铰接臂研究设计[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年

8 朱浩;旋转式水稻钵苗移栽机构动力学分析与试验[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9 胡川红;盾构管片拼装机动力学分析与控制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10 刁凤超;固定边界薄壁抛物回转壳体动力学分析与实验[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3587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23587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3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