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南部喀喇沁地区的构造演化与年代学制约

发布时间:2019-11-10 21:16
【摘要】:华北克拉通破坏和岩石圈减薄问题是近年来地学研究的热点。内蒙古赤峰南部喀喇沁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的燕山构造带北侧,区内发育晚古生代至中生代多期岩浆活动,记录了多期构造变形事件。从而成为研究华北克拉通破坏和燕山构造带演化的理想场所。根据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首次厘定出喀喇沁变质核杂岩南部变质基底中发育一条左旋走滑韧性变形带。这一基底变形带具有陡立的、NWW-SEE走向的片麻理,NWW-SEE向平缓的矿物拉伸线理及大量片内或同斜褶皱。一系列运动学指向标志显示其是一个NWW-SEE向陡立的左旋走滑韧性变形带。通过该变形带内变形与未变形岩脉与岩体的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可靠地限定了该期缩短变形发生在271~251 Ma之间(中-晚二叠世)。再结合前人对燕山构造带后造山岩浆岩的定年结果,推断这期缩短背景下的变形发生在中二叠世(271~260 Ma)。通过区域地质对比表明,燕山构造带中二叠世发生的缩短变形是兴蒙造山带碰撞造山导致的,属于前陆缩短变形。喀喇沁岩基东、西两侧分别出露了北东走向的楼子店-大城子和喀喇沁-美林韧性剪切带,分别向SE和NW倾斜,但矿物拉伸线理一致为NE-SW向。露头构造、显微构造及石英C轴组构皆指示这两条剪切带上盘向NE运动。下盘变质基底和前白垩纪岩体也卷入了该期韧性变形,以广泛出现NE-SW向面理和线理为特征,与附近的韧性剪切带具有相似的变形组构及运动学。显微构造指示这两条韧性剪切带的变形温度为550℃~600℃,反映形成于中地壳环境。本次火山岩定在西侧小牛盆地发现了晚侏罗世髫髻山组火山岩,表明存在着晚侏罗世上叠盆地。通过一系列岩体与岩脉的锆石U-Pb定年,限定了该变质核杂岩形成于156~145 Ma,是NE-SW向区域拉张的产物。早白垩世时(141~100 Ma),喀喇沁地区再次发生了强烈的伸展活动,区内拉伸方向转变为NW-SE向,沿着核部杂岩两侧发育了两条NE-SW走向、倾向相背的大型脆性正断层。这两条正断层外侧的上盘控制发育了早白垩世半地堑式盆地,而其间共同的下盘发生了地垒式隆升而成为伸展穹窿,使得晚侏罗世韧性伸展构造剥露到地壳浅部。在早白垩世伸展隆升中,核部杂岩由早至晚先后叠加了局部的NE-SW向伸展韧性变形带与脆性正断层,显示为应变局限化的特征。通过对这期正断层一系列实测擦痕的应力场反演,显示它们为NW-SE向拉伸产物,与同期韧性伸展构造所指示的拉张方向相吻合。本次工作表明,喀喇沁变质核杂岩经历了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两阶段伸展变形,呈现为两期伸展构造的叠加。对该变质核杂岩演化历史与发育机制的重新厘定,一方面为燕山构造带发生过晚侏罗世伸展活动提供了构造证据,暗示华北克拉通边缘可能从晚侏罗世已经发生破坏,另一方面也表明该带早白垩世强烈伸展活动普遍存在,代表了克拉通的峰期破坏。通过该地区岩浆岩的系统定年及各期构造变形事件的确定,再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可以分析燕山构造带晚古生代至中生代大地构造演化历史。分析结果表明,燕山构造带在早石炭世晚期至早二叠世处于古亚洲洋俯冲背景下的活动陆缘环境,出现了弧岩浆活动。中二叠世古亚洲洋沿索伦克缝合线的关闭,使得燕山构造带成为周缘前陆挤压变形带,并对应着岩浆活动平静期。之后的燕山构造带分别出现了晚二叠世至三叠纪、中侏罗世、晚侏罗世与早白垩世四期伸展背景下的岩浆活动。在这些岩浆活动之间的平静期,先后发生了早侏罗世、晚侏罗世初、早白垩世初三期挤压事件。这些现象还表明,岩浆活动与构造演化具有明显的耦合关系,板内环境下岩浆活动发生在伸展背景中,而岩浆活动平静期多对应区域挤压活动。
【图文】:

地质图,华北克拉通,陆块,岩石圈减薄


了岩石圈厚度的减薄及地幢性质的改变(吴福元等,2008;高山等,2009)。逡逑华北克拉通的基底主要由太古代和古元古代高级变质岩构成,并可W划分为逡逑东部陆块、西部陆块及之间的中部造山带(图1.1,Zhao邋etal.,1998,邋1999,邋2000,逡逑2001;赵罔春等,,2009)。东部陆块包括东部的狼林陆块、西部的华北陆块及其逡逑之间的胶-迂-吉造山带。该陆块由华北与狼林陆块在1.90邋Ga时沿着胶-辽-吉造山逡逑带碰撞造山而拼合成一体(赵国春等,2009;邋Zhaoetal.,2012)。西部陆块包括逡逑北部的阴山陆块、南部的鄂尔多斯陆块W及两者之间的内蒙古造山带(也称为"孔逡逑兹岩带")。该陆块由阴山与鄂尔多斯陆块在1.95邋Ga时沿着内蒙造山带碰撞拼贴逡逑形成(赵国春等,2009;邋Zhaoetal.,2012)。中部造山带是一条典型的陆-陆碰撞逡逑带,是由东部陆块与西部陆块在1.85邋Ga时发生碰撞造山而成(赵国春等,2009;逡逑Zhao邋etal.,2012)。由此可见,东部陆块与西部陆块的最终碰撞拼合是发生在全逡逑1逡逑

构造图,华北克拉通,构造图


"内蒙地轴"作为华北克拉通北缘边缘隆起带,在fi古生代-早中生代期间受古逡逑亚洲洋向南俯冲与闭合影响发生了大规模抬升,并经历了强烈的构造剥露作用,逡逑这可能是导致区内中-新元古代及古生代地层的普遍缺失的重耍原巧(张炯飞等,逡逑2000;张拴宏,2004,2007)。南带主要为盖层出露,呈复杂箱皱和冲断构造,逡逑称为"燕山z1断带"(Davisetal,1998,邋2001)。该带内中-新元古代、古生代W逡逑及中生代沉积盖层非常发育,并在中生代期间发生了强烈的错皱和冲断作用。出逡逑露的中-新元古代盖层包括中元古界长城系、中元古界药县系、新元古界青白口逡逑系,该阶段的沉积环境被称为"燕迂沉降带"(李四光,1939)或"燕迂蝴陷带"逡逑(黄汲清,1962)。该带古生界包括寒武系-中奥陶统及中石炭统-二叠系,属于逡逑典型的稳定地台沉积盖层。带内寒武-Yg陶纪时期为海相沉积,地层主体为碳酸逡逑盐岩及泥砂沉积岩。晚古生代由海相沉积环境逐渐转为陆相沉积环境,从中石炭逡逑-早二叠世时海陆交互相沉积到中二餐世滨海相-湖相含煤沉积最后转变为晚二逡逑叠世陆相碎屑岩沉积。中生代期间区内发育陆内山间盆地河湖相碎屑岩系及陆内逡逑火山-沉积岩系(崔盛芹和吴珍汉,1998)。H叠系主要为陆相红层和碌岩,保罗逡逑-白

本文编号:25590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25590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4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