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红岭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及外围成矿预测
本文关键词:内蒙古赤峰红岭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及外围成矿预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红岭铅锌多金属矿床为典型矽卡岩型矿床,位于赤峰市巴林左旗境内,是黄岗梁-甘珠尔庙成矿带内一大型代表性矿床。矿床产于燕山晚期乌兰坝岩体与大石寨组(P1d)地层外接触带上,矽卡岩化为该矿床最为重要的蚀变类型。矿体多呈层状、似层状产出于大石寨组大理岩层的顶、底板及其层间断裂之中,明显受大理岩层控制,具体表现为:大理岩层厚度与锌、铅矿体品位及厚度为负相关关系,铁矿体多富集于大理岩厚度大、小转换地带。整体来看,铅锌多金属矿体由深及浅具有铁→铜→锌→铅的垂向分带;由北东至南西,具有铁→铜→锌→铅的横向分带的特点。统计数据显示,红岭矿区的富矿集中于1~17线,矿体厚度与品位为负相关关系。按矿物组合差异及矿脉之间的穿切关系,结合成矿年代学结果,可将区内成矿作用划为矽卡岩期、石英-铅锌多金属硫化物期和钼矿化期。 系统的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表明,红岭矿区矽卡岩期成矿流体属中-高温、高盐度的不均匀NaCl-H2O体系热液,在成矿过程中发生过沸腾作用而导致铅、锌、铜等有用元素沉淀富集;石英-多金属硫化物期由早到晚成矿流体均一温度及盐度逐渐降低,体现了一种不断与外来天水混合的演变趋势,属于低温、低盐度NaCl-H2O体系热液。包裹体群体成分及C、H、O同位素分析表明,红岭铅锌多金属矿床矽卡岩期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石英-硫化物期成矿流体源自大气降水与岩浆水的混合流体,晚阶段逐渐演化为以大气降水为主。矿床S、Pb及辉钼矿Re-Os同位素均显示红岭矿区成矿物质具深源特点。 根据岩相学及岩浆岩锆石LA-ICP-MS U-Pb定年分析工作,本文将红岭及外围地区广泛分布的岩浆岩划分为肉红色中粗粒花岗岩(144.1±1.5Ma)、浅褐灰色花岗斑岩(141.9±1.2Ma)、浅肉红色含斑细粒花岗岩(139.83±0.82Ma)、灰褐色斑状花岗岩(139.7±1.1Ma)及浅褐黄色花岗斑岩(136.70±0.85Ma)五类。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显示,区内花岗岩类均以富SiO2、K2O,贫Al2O3;具强烈的负铕异常,Ba、Sr元素明显亏损,富集高场强元素(如Zr、Hf)和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U、Th)为特征;属于典型的A2型花岗岩,形成于伸展构造体系的造山后环境。辉钼矿Re-Os年代学研究显示,斑岩型钼矿化等时线年龄为140.3±3.4Ma (MSWD=0.082),表明其成矿时代为晚侏罗世;矽卡岩型钼矿化Re-Os模式年龄为143.7±3.6Ma,可以代表红岭矿区铅锌成矿年代。综合研究表明,区内钼(铜)和铅锌多金属成矿作用虽无成因联系,但浅褐灰色花岗斑岩分异出的钼(铜)矿化流体可能叠加并影响了铅锌多金属成矿作用,二者均发生于燕山晚期。 笔者运用大地构造学与区域成矿学的基本理论,系统的收集了前人对黄岗梁-甘珠尔庙成矿带内主要岩体锆石U-Pb测点年龄,将该成矿带的构造演化史概括为中亚造山带(350~280Ma)、蒙古-鄂霍次克构造体系(170~120Ma)和太平洋构造体系(120Ma~今)三个演化阶段。结合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本文认为红岭铅锌多金属矿床的成矿动力学背景为陆壳伸展环境,系为蒙古-鄂霍次克缝合带造山后伸展减薄的影响。 成矿规律研究表明,红岭铅锌多金属矿床受地层、构造、岩浆岩联合控制。在地层含矿性及控矿规律方面,红岭矿区二叠系大石寨组为成矿有利地层,,明显富集Cu、Pb、Zn、Sn等成矿元素;该地层展布控制矿体产出形态,而大理岩(P1d2)则控制了铅锌多金属矿体的产出位置。在构造控矿规律方面,浩布高倒转背斜是红岭铅锌矿的主要控矿构造, NE向断裂及次级断裂构造为该矿床最为重要的控矿及容矿构造。在岩浆岩控制作用方面,铅锌多金属矿化与肉红色中粗粒花岗岩应具有成因联系,而浅褐灰色花岗斑岩与斑岩型钼(铜)矿化具成因联系。 本次工作首次在红岭主成矿带南西端、南侧及浩布高倒转背斜北西翼发现了二叠系粉砂质板岩露头,根据红岭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控矿规律,笔者认为红岭主成矿带的两端仍有延伸,并提出在红岭主成矿带南侧存在一与之近平行的“第二成矿带”的创新观点,拓宽了红岭外围地区的找矿方向。结合外围地区矿化蚀变、物探异常及化探异常等因素,指出红岭成矿带南西(C区)、北东(A区)两端延伸具良好的铅锌矿化潜力,浅褐灰色花岗斑岩体内(B区)具有斑岩型铜、钼矿化的潜力;并在外围地区A、B、C三个找矿重点工作区共圈定了A-Ⅰ、B-Ⅰ、B-Ⅱ、C-Ⅰ四个找矿靶区,并在靶区内布置了槽、钻探工程。
【关键词】:岩石地球化学 成矿流体 成矿动力学背景 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 红岭铅锌多金属矿床 赤峰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618.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3
- 第1章 序言13-26
- 1.1 矿区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14
- 1.2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14-15
-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5-20
- 1.3.1 矿床学研究现状15-17
- 1.3.2 研究区基础地质及矿产勘查工作现状17-19
- 1.3.3 存在问题19-20
- 1.4 研究思路、拟解决的科学问题及技术路线20-22
- 1.4.1 研究思路20
- 1.4.2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20
- 1.4.3 技术路线20-22
- 1.5 工作内容及工作量22-23
- 1.6 取得认识及创新点23-26
- 1.6.1 取得成果23-24
- 1.6.2 创新点24-26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26-41
- 2.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26-27
- 2.2 区域地层27-33
- 2.2.1 下元古界27-29
- 2.2.2 早古生界29
- 2.2.3 晚古生界29-30
- 2.2.4 中生界30-32
- 2.2.5 新生界32-33
- 2.3 区域构造特征33-35
- 2.3.1 褶皱构造33
- 2.3.2 断裂构造33-35
- 2.4 区域岩浆岩特征35-38
- 2.4.1 华力西期36
- 2.4.2 印支期36-37
- 2.4.3 燕山期37-38
- 2.5 区域矿产38-41
- 第3章 红岭铅锌多金属矿床及外围地质特征41-81
- 3.1 矿区及外围地质概况41-65
- 3.1.1 地层41-55
- 3.1.2 构造55-60
- 3.1.3 岩浆岩60-65
- 3.2 矿化类型及矿体特征65-71
- 3.2.1 铅锌矿化特征65-69
- 3.2.2 钼矿化特征69-71
- 3.3 矿石特征71-77
- 3.3.1 矿物组成特征72-76
- 3.3.2 矿石结构构造76-77
- 3.4 成矿期次阶段划分77-78
- 3.4.1 成矿期次阶段77-78
- 3.4.2 矿物生成顺序78
- 3.5 围岩蚀变特征78-81
- 第4章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81-130
- 4.1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及来源81-98
- 4.1.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82
- 4.1.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82-92
- 4.1.3 流体包裹体激光拉曼成分分析92-93
- 4.1.4 成矿流体 C、H、O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93-96
- 4.1.5 流体包裹体群体成分分析96-97
- 4.1.6 成矿流体演化97-98
- 4.2 成矿物质来源98-102
- 4.2.1 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99-100
- 4.2.2 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100-101
- 4.2.3 辉钼矿 Re-Os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101-102
- 4.3 成岩与成矿年代学102-110
- 4.3.1 成岩时代(锆石 LA-ICP-MS 定年)102-108
- 4.3.2 岩浆岩演化序列108-109
- 4.3.3 成矿时代(辉钼矿 Re-Os 同位素定年)109-110
- 4.4 矿床成因110-113
- 4.4.1 岩浆岩与成矿作用之间的关系讨论110-112
- 4.4.2 矿床成因112-113
- 4.5 成矿动力学背景与成矿模式113-127
- 4.5.1 岩石地球化学113-120
- 4.5.2 成矿动力学背景120-122
- 4.5.3 区域构造演化122-126
- 4.5.4 成矿模式126-127
- 4.6 区域成矿系列及成矿谱系127-130
- 第5章 红岭矿区成矿规律130-154
- 5.1 地层控矿作用130-142
- 5.1.1 地层、岩体含矿性分析130-132
- 5.1.2 控矿地层展布规律132-135
- 5.1.3 岩性控矿规律135-142
- 5.2 岩浆岩控矿作用142
- 5.3 构造控矿作用142-145
- 5.3.1 构造时代143
- 5.3.2 构造控矿作用143-145
- 5.4 矿体空间产出与分布规律145-154
- 5.4.1 矿化的带状展布及分段富集规律145-147
- 5.4.2 主成矿带内矿体空间分布规律147-154
- 第6章 外围成矿预测154-202
- 6.1 成矿预测154-186
- 6.1.1 地质依据154-157
- 6.1.2 地球物理依据157-171
- 6.1.3 地球化学依据171-186
- 6.2 成矿预测186-197
- 6.2.1 靶区圈定原则186-187
- 6.2.2 靶区特征187-197
- 6.3 工程验证方案197-202
- 结论202-204
- 参考文献204-213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213-214
- 致谢21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思宏;聂凤军;刘翼飞;侯万荣;白大明;刘妍;梁清玲;;内蒙古孟恩陶勒盖银多金属矿床及其附近侵入岩的年代学[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年06期
2 白大明;付国立;聂凤军;江思宏;刘翼飞;;内蒙古东南部矽卡岩型金属矿床的综合找矿模式[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年06期
3 要梅娟;刘家军;翟德高;王建平;邢永亮;;大兴安岭南段多金属成矿带硫、铅同位素组成及其地质意义[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2年02期
4 范蔚茗;郭锋;高晓峰;李超文;;东北地区中生代火成岩Sr-Nd同位素区划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地球化学;2008年04期
5 陈永清;黄静宁;卢映祥;夏庆霖;孙明祥;李建荣;;中缅毗邻区金腊Pb-Zn-Ag多金属矿田元素、稳定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6 任纪舜,牛宝贵,刘志刚;软碰撞、叠覆造山和多旋回缝合作用[J];地学前缘;1999年03期
7 刘建明,张锐,张庆洲;大兴安岭地区的区域成矿特征[J];地学前缘;2004年01期
8 李锦轶,莫申国,和政军,孙桂华,陈文;大兴安岭北段地壳左行走滑运动的时代及其对中国东北及邻区中生代以来地壳构造演化重建的制约[J];地学前缘;2004年03期
9 张旗;金惟俊;李承东;王元龙;;中国东部燕山期大规模岩浆活动与岩石圈减薄:与大火成岩省的关系[J];地学前缘;2009年02期
10 林存东,戴昕志,李贵明,曹雷,朱伟平;嫩江断裂带地震活动特征分析[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5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吉衡;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内蒙古赤峰红岭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作用及外围成矿预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02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320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