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热带东北太平洋冬季混合层形成机制及其对辐射强迫增加的响应

发布时间:2017-04-21 12:09

  本文关键词:副热带东北太平洋冬季混合层形成机制及其对辐射强迫增加的响应,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副热带东北太平洋(10°N-40°N,160°W-110°W)冬季混合层较深,有利于海水潜沉和东部模态水的形成,是一个能将副热带大气-海洋相互作用信号通过潜沉和平流输送传递到热带海区的海域,因此,该海域冬季混合层的深浅在气候变化中起重要作用。本论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对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9个模式历史模拟结果和未来预估实验结果的分析,结合Levitus和ARGO观测资料,给出了现在气候背景下副热带东北太平洋冬季混合层深度空间非均匀分布的特征,发现了海洋热平流效应对混合层深度空间不均匀分布的贡献。探究了该海域冬季混合层深度对辐射强迫增加的响应特征,给出了辐射强迫增加背景下艾克曼抽吸、海气界面净热通量以及海洋平流效应对混合层深度空间不均匀性变化的相对贡献。定量评估了9个CMIP5模式历史情景模拟中该海区主要潜沉区的潜沉率分布特点及其对辐射强迫增加的响应特征,讨论了混合层深度空间分布非均匀性对潜沉率的影响。本文取得的主要创新性成果如下:1.依据ARGO观测资料指出了副热带东北太平洋冬季(2-3月)混合层深度空间分布非均匀特征:最大值可超过130m,出现位置在(28°N,140°W)附近,在(25°N-32°N,150°W-135°W)范围内基本都超过90m。发现混合层深度从最大值中心向北侧变浅的幅度较向南变浅的幅度缓,在混合层深度最大值区域南侧存在个显著的带状混合层深度锋面,其强度最大可以达到0.24m/km。Levitus观测资料也显示了类似的结果。9个CMIP5模式历史情景的模拟中都能模拟出上述冬季混合层深度空间非均匀分布的特征,特别是都能模拟出深混合层南部的带状混合层深度锋面。2.依据9个CMIP5模式历史情景模拟的集合平均结果定量地给出影响副热带东北太平洋冬季混合层深度空间分布非均匀性的主要因素各自的贡献。研究表明,由于副热带东北太平洋位于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的东侧,与副热带环流西侧相比,海洋跃层要浅得多,艾克曼抽吸的季节变化可以通过影响海洋跃层季节变化决定冬季混合层深度大值区的整体位置,特别是混合层深度大值区的东北边界;海气界面净热通量也是使混合层深度冬季加深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混合层深度大值区域的西北边界;带状混合层深度锋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锋面南北上层海洋热平流的差异:锋面北侧上层海洋冷平流对混合层加深的贡献(大约为21.4m/mon)与海气界面净热通量的贡献(大约30.4m/mon)相当,导致混合层较深;锋面南侧由于上层海洋暖平流对混合层加深的贡献(大约为-29.Om/mon)与海气界面净热通量的贡献(大约33.4m/mon)相反,导致混合层深度较浅。3.依据逐个模式的分析结果发现了副热带东北太平洋混合层深度对辐射强迫增加的响应也存在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9个模式集合平均结果表明:辐射强迫增加背景下,冬季混合层深度最大值变小了50m左右,各模式中普遍在混合层深度锋面以北混合层深度变小的更多(均超过30m),而在混合层深度锋面以南混合层变浅最大值都不超过30m,个别模式甚至有一定加深。因此混合层深度锋面在辐射强迫增加背景下显著变弱,锋面最大强度从0.24m/km变至00.15m/km。辐射强迫增加背景下上层海洋温度升高,净热通量变化导致的层结加强使混合层深度整体变浅,而东北信风减弱导致的暖平流减弱则是造成混合层深度锋面南侧混合层变浅较少的主要原因。4.9个模式集合平均结果表明:现在气候背景下,艾克曼抽吸和侧向潜沉率对主要潜沉区域(20°N-28°N,145°W-120°W)潜沉率大小的贡献基本各占一半,但由于艾克曼抽吸速率的空间分布较为均匀,潜沉率的空间不均匀分布特征主要是由侧向潜沉率决定的,混合层深度锋面海区成为主要的潜沉区和北太平洋副热带东部模态水的主要源地。辐射强迫增加后,潜沉率减弱了0.47×10-6 m·s-1,由于艾克曼抽吸速率几乎不变,侧向潜沉率的减少(0.40×10-96m·s-1)决定了潜沉率的变小,其贡献超过85%。混合层深度空间变化不均匀性使混合层深度锋面减弱,是造成侧向潜沉率减弱的主要原因。潜沉率的减弱最终导致东部模态水的减弱。
【关键词】:混合层深度 潜沉率 北太平洋副热带东部模态水 辐射强迫 海洋热平流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73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引言12-32
  • 1.1 混合层深度研究进展12-16
  • 1.1.1 海洋上混合层与混合层深度的概念及研究意义12-13
  • 1.1.2 北太平洋副热带海区混合层深度的研究进展13-16
  • 1.2 模态水和潜沉研究进展16-20
  • 1.2.1 模态水简介16-17
  • 1.2.2 模态水的主要形成过程和形成机制17-18
  • 1.2.3 模态水的研究意义18-20
  • 1.3 科学问题的提出20-21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21-32
  • 第二章 资料、模式及方法介绍32-39
  • 2.1 资料介绍32-34
  • 2.1.1 观测资料介绍32
  • 2.1.2 气候模式介绍32-34
  • 2.2 数据处理方法34-39
  • 2.2.1 混合层深度34
  • 2.2.2 混合层方程34-35
  • 2.2.3 潜沉率35-36
  • 2.2.4 PV计算36
  • 2.2.5 海洋平流计算36-37
  • 2.2.6 混合层深度锋面位置和强度的计算37-39
  • 第三章 副热带东北太平洋混合层深度在现在气候背景下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39-83
  • 3.1 副热带东北太平洋混合层深度在GFDL-ESM2M历史实验中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39-46
  • 3.1.1 观测与模式中混合层深度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的对比分析39-41
  • 3.1.2 冬季混合层深度的空间分布的形成机制41-43
  • 3.1.3 混合层深度对潜沉率的影响43-44
  • 3.1.4 北太平洋副热带东部模态水的分布特征44-46
  • 3.2 副热带东北太平洋混合层深度在9个CMIP5气候模式中的分析结果46-53
  • 3.2.1 观测与模式中混合层深度空间分布的对比分析46-48
  • 3.2.2 混合层深度的空间分布的形成机制48-51
  • 3.2.3 潜沉率的分布特征和机制51-53
  • 3.3 本章小结53-83
  • 第四章 副热带东北太平洋混合层深度对辐射强迫增加的响应83-112
  • 4.1 副热带东北太平洋混合层深度对辐射强迫增加的响应在GFDL-ESM2M单一模式中的分析结果83-88
  • 4.1.1 副热带东北太平洋混合层深度空间分布对辐射强迫增加的响应特征84
  • 4.1.2 副热带东北太平洋混合层深度对辐射强迫增加的响应机制84-86
  • 4.1.3 太平洋副热带东部潜沉过程和模态水对辐射强迫增加的响应及机制86-88
  • 4.2 副热带东北太平洋混合层深度对辐射强迫增加的响应在多个CMIP5模式中的分析结果88-93
  • 4.2.1 副热带东北太平洋混合层深度对辐射强迫增加的响应特征88-90
  • 4.2.2 副热带东北太平洋混合层深度对辐射强迫增加的响应机制90-91
  • 4.2.3 潜沉率对辐射强迫增加的响应特征和机制91-93
  • 4.3 本章小结93-112
  •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112-119
  • 5.1 全文总结112-116
  • 5.2 主要创新点116-117
  • 5.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117-119
  • 参考文献119-125
  • 致谢125-126
  • 个人简历126
  • 发表的学术论文12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纪生,肖左利;混合层强化混合的数值研究[J];力学学报;2002年02期

2 林建忠,游振江,石兴;混合层中柱状粒子运动的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3年06期

3 游振江,林建忠,石兴;混合层中柱状粒子取向分布函数的研究[J];力学季刊;2003年01期

4 曾智华;大气混合层高度的模式计算和分析[J];高原气象;2004年03期

5 杨武兵;庄逢甘;沈清;;可压缩混合层流动近十年研究进展[J];力学进展;2008年01期

6 杨兴华;何清;刘涛;白林敏;;乌鲁木齐市冬季混合层厚度及对大气污染影响的个例分析[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0年04期

7 姜景忠;相似理论在海洋上混合层深度预报中的应用[J];海洋预报;1986年01期

8 吴辉碇,董彩云;大气混合层的数值研究[J];气象学报;1986年01期

9 赵鸣,苗曼倩,金皓,邱欣;一种估计混合层高度的客观方法[J];气象科学;1987年04期

10 吴辉碇,申绍华;洋面上大气混合层模式[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武兵;王强;沈清;庄逢甘;;混合层群并作用的唯像分析与数值模拟:时间发展混合层[A];北京力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胡春梅;;近5年重庆市大气混合层高度统计特征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大气成分与气候、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3 张东明;;不可压混合层中一种增强混合的新方法[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4 李启兵;符松;;高速混合层中化学反应影响的初步研究[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5 甘才俊;何枫;杨京龙;熊红亮;王金勇;李p,

本文编号:3203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3203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2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