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黄海碘甲烷的浓度分布与海—气通量及藻类释放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3 04:10

  本文关键词:东海、黄海碘甲烷的浓度分布与海—气通量及藻类释放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挥发性卤代烃(VHOC, volatile halogenated organic compounds)是大气中重要的痕量温室气体和环境污染物,其中的碘甲烷是大气中最重要的含碘有机物,对全球碘循环有重要意义,同时碘甲烷光解产生碘原子,对大气平流层臭氧造成破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海洋是碘甲烷的重要储库,研究海洋中碘甲烷浓度的时空变化、海-气通量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海洋浮游植物是海洋中碘甲烷的重要来源,研究海洋浮游植物生产碘甲烷及影响因素,对研究碘甲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东海、黄海为研究海域,对海水中碘甲烷的浓度分布特征、时空变化、影响因素、海-气交换通量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通过实验室培养实验,研究了不同温度、盐度、光照条件、营养盐条件对海洋微藻生产碘甲烷等VHOC的影响。此外,通过现场与实验室培养,初步探讨了海洋酸化对海洋微藻生产碘甲烷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参考国内外文献,改进了实验室吹扫-捕集-气相色谱法测定海水中碘甲烷的方法。方法检出限为0.01-0.05 pmolL-1,精密度为3-11%,准确度为2%-9%,为中国近海海洋中碘甲烷的的分析测定工作奠定了基础。2、于2012年5月对中国黄海碘甲烷的浓度和海-气通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海表层海水中碘甲烷浓度范围介于0.65-13.56 pmolL-1,平均为4.84 pmolL-1,总体上呈现近岸浓度高、外海浓度低的趋势;长江口区域和鸭绿江区域出现浓度高值,海洋浮游植物是碘甲烷的水平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在长江口和鸭绿江口等叶绿素高值区表现得尤为明显。碘甲烷浓度的垂直分布较为复杂,高值点出现在叶绿素高值区,碘甲烷的浓度与叶绿素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与氯甲烷、DMS之间也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推测碘甲烷、氯甲烷和DMS可能拥有共同的来源或去除途径,结合浮游植物数据,推测海洋浮游植物的生产是碘甲烷的重要来源。黄海是碘甲烷的源,碘甲烷的海-气通量介于0.03-174.46nmol m-2 d-1,平均值27.82 nmol m-2d-1,高值区主要在长江口和鸭绿江口海域,外海海区碘甲烷的海-气通量较低。风速、碘甲烷的浓度和表层海水温度是影响碘甲烷的海-气通量的因素。3、于2011年12月、2012年6月、2012年10月、2013年8月对中国东海碘甲烷的浓度进行了系统研究。东海2011年12月至2012年1月航次碘甲烷浓度介于0.14-8.63 pmol L-1,平均浓度为1.74pmol L-1;2013年7月-8月航次碘甲烷浓度介于0.48-11.35 pmol L-1,平均浓度为4.06 pmol L-1;2012年6月-7月航次碘甲烷浓度介于1.03-10.15 pmol L-1,平均浓度为3.31 pmol L-1;2012年10月航次碘甲烷浓度介于1.66-10.55 pmol L-1;平均浓度为3.88 pmol L-1。7-8月份平均浓度最高,10月份次之,6月份再次之,12月份最低,碘甲烷的季节变化呈现夏季秋季冬季。2011年12月至2012年1月航次碘甲烷的海-气通量介于0.62-260.24 nmol m-2 d-1,平均值为32.84 nmol m-2 d-1;2013年7月-8月航次碘甲烷的海-气通量介于3.25-388.25 nmol m-2 d-1,平均值为124.58 nmol m-2 d-1; 2012年6月-7月航次碘甲烷的海-气通量介于3.46-286 nmol m-2 d-1,平均值为80.43nmol m-2 d-1;2012年10月航次碘甲烷的海-气通量介于0.21-152.91 nmol m-2d-1;平均值为35.29 nmol m-2d-1。受到温度、风速、碘甲烷浓度共同影响,碘甲烷的海-气通量表现为夏季秋季冬季,调查海区均为碘甲烷的源。碘甲烷的周日变化范围介于0.69-2.44 pmol L-1,平均浓度为1.42 pmol L-1,最大值出现在上午9点-11点;最低值出现在夜晚22点。早上8点开始升高,至中午11点达到最高,后开始下降,至下午两点后开始变化平缓,夜晚22点达到最低值。碘甲烷等VHOC白天浓度变化较大,夜晚变化比较平缓,同时碘甲烷变化趋势与CFCs变化相似,推测碘甲烷的浓度变化受到光照、生物作用和物理混合共同作用的影响。4、五种海洋微藻不同程度地释放碘甲烷等VHOC。球形棕囊藻产生的碘甲烷最多,其次是三角褐指藻、中肋骨条藻,而盐生舟形藻、东海原甲藻基本上不产生;三角褐指藻产生的氯甲烷、溴甲烷最高,球形棕囊藻次之,其他藻基本上不产生。对数生长期VHOC产量开始增加,稳定期和衰亡期产量最大。球形棕囊藻在温度15℃、20℃、25℃条件下释放碘甲烷的速率(平均速率)分别为0.89~2.73×10-8 pmol cell-1 d-1 (1.75×10-8 pmol cell-1 d-1)、0.79~3.98×10-8 pmol cell-1 d-1 (2.46×10-8 pmol cell-1 d-1)、1.19-4.69×10-8 pmol cell-1 d-1 (3.07×10-8 pmol cell-1d-1)。高温不利于球形棕囊藻细胞数量的积累,却有利于碘甲烷的产生,温度越高,碘甲烷产量越高,生产速率越快。盐度和光照对球形棕囊藻的生长周期影响不大,在一定范围内,盐度越高、光照越强,碘甲烷的产量越高,生产速率越快。球形棕囊藻在氮磷比为6、24、96条件下释放碘甲烷的速率(平均速率)分别为0.63~2.27×10-8 pmol cell-1 d-1 (1.39×10-8 pmol cell-1 d-1)、0.38~3.42×10-8 pmol cell-1 d-1 (1.72×10-8 pmol cell-1 d-1)、0.74~1.79×10-8 pmol cell-1 d-1 (1.14×10-8 pmol cell-1d-1)。球形棕囊藻在铁浓度为0μmol L-1、10μmol L-1(f/2配方)、40μmol L-1条件下释放碘甲烷的速率(平均速率)分别为0.82~4.13×10-8 pmol cell-1 d-1 (2.63×10-8 pmol cell-1 d-1)、0.38~3.42×10-8 pmol cell-1 d-1 (1.72×10-8 pmol cell-1 d-1)、 0.56~3.58×10-8 pmol cell-1 d-1 (1.58×10-8 pmol cell-1 d-1)。营养盐是影响球形棕囊藻生产碘甲烷的重要因素,提高或者降低氮磷比,生物量达到最高的时间都会推迟,对于球形棕囊藻的总细胞密度影响不大。氮磷比为24(f/2配方)条件时,藻类生长最好,碘甲烷生产速率和总量都最高。不同铁浓度对球形棕囊藻生长周期影响较大,铁浓度过低,球形棕囊藻几乎不生长,但单细胞生产碘甲烷的速率却高于铁浓度高时,过高的铁浓度也会限制碘甲烷的生产和释放。5、海洋酸化影响球形棕囊藻的生长,正常pH条件下,球形棕囊藻生长更好;酸化海水影响球形棕囊藻生产碘甲烷,正常pH条件下的海水生产碘甲烷的量较高,但酸化海水中碘甲烷的生产速率较高。现场围隔实验结果与实验室培养结果一致,酸化不利于藻类生长,酸化程度越高,碘甲烷的浓度越低。
【关键词】:碘甲烷 分布、海-气通量 中国东海 黄海 浮游植物 海洋酸化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734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3
  • 0 前言13-15
  • 1 文献综述15-34
  • 1.1 碘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15-17
  • 1.2 大气中的碘甲烷17-18
  • 1.3 碘甲烷的源和汇18-25
  • 1.3.1 碘甲烷的源19-23
  • 1.3.2 碘甲烷的去除途径23-25
  • 1.4 海洋酸化25-28
  • 1.4.1 海水的碳酸盐系统及其调控25-27
  • 1.4.2 海洋酸化的生态学效应27-28
  • 1.4.3 海洋酸化对海洋中VHOC的影响28
  • 1.5 碘甲烷的分析方法28-32
  • 1.5.1 大气中碘甲烷28-30
  • 1.5.2 海水中碘甲烷30-32
  • 1.6 立题依据和研究思路32-34
  • 1.6.1 立题依据32
  • 1.6.2 研究思路32-34
  • 2 分析方法34-49
  • 2.1 研究区域与研究内容34-37
  • 2.1.1 研究区域34-36
  • 2.1.2 研究内容36-37
  • 2.2 海水中碘甲烷的分析方法37-41
  • 2.2.1 仪器与试剂38-39
  • 2.2.2 色谱条件39
  • 2.2.3 样品采集和保存39-40
  • 2.2.4 海水中VHOC的测定40-41
  • 2.2.5 分析方法的质量评价41
  • 2.3 大气中碘甲烷的分析方法41-44
  • 2.3.1 仪器与试剂41-42
  • 2.3.2 三级冷阶预浓缩仪及气相色谱参数42
  • 2.3.3 大气中VHOC采样方法42
  • 2.3.4 大气中VHOC分析测定42-43
  • 2.3.5 分析方法的质量评价43-44
  • 2.4 海洋浮游植物培养44-47
  • 2.4.1 培养试剂44
  • 2.4.2 仪器设备与实验材料44-45
  • 2.4.3 试验方法45-47
  • 2.5 其他参数样品采集与测定47-49
  • 2.5.1 Chl-a采样与测定47
  • 2.5.2 细菌采样与测定47-48
  • 2.5.3 营养盐采样与测定48-49
  • 3 黄海碘甲烷的浓度分布与海-气通量研究49-74
  • 3.1 航次简介49-51
  • 3.2 结果与讨论51-73
  • 3.2.1 黄海碘甲烷的浓度水平分布51-60
  • 3.2.2 黄海碘甲烷的浓度垂直分布60-70
  • 3.2.3 黄海碘甲烷的海-气通量70-73
  • 3.3 本章小结73-74
  • 4 东海碘甲烷的分布特征及季节变化和周日变化74-91
  • 4.1 航次简介74-80
  • 4.2 结果与讨论80-90
  • 4.2.1 东海碘甲烷浓度的周日变化80-82
  • 4.2.2 东海碘甲烷浓度的季节变化82-90
  • 4.3 本章小结90-91
  • 5 海洋浮游植物释放VHOC的实验研究91-108
  • 5.1 引言91-92
  • 5.2 结果与讨论92-106
  • 5.2.1 五种海洋微藻不同生长周期内碘甲烷生产的动态变化92-93
  • 5.2.2 温度对球形棕囊藻种群密度及VHOC生产的影响93-96
  • 5.2.3 盐度对球形棕囊藻种群密度及VHOC生产的影响96-99
  • 5.2.4 光照对球形棕囊藻种群密度影响及对VHOC生产的影响99-102
  • 5.2.5 营养盐对球形棕囊藻种群密度及VHOC生产的影响102-106
  • 5.3 本章小结106-108
  • 6 海洋酸化对藻类生产碘甲烷的影响108-114
  • 6.1 实验室培养108-111
  • 6.2 五缘湾现场围隔实验111-113
  • 6.3 本章小结113-114
  • 7 结论与认识114-117
  • 7.1 论文主要结论114-115
  • 7.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115
  • 7.3 展望115-117
  • 参考文献117-133
  • 致谢133-134
  • 个人简历13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宁,齐雨藻,陈菊芳,黄伟建,吕颂辉,王艳;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 Scherffel)赤潮成因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2003年01期

2 陈丽芬,章群,许忠能,刘宁宁,胡韧;棕囊藻属的分类现状[J];生态科学;2003年01期

3 晏荣军;尹平河;;应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盐度对棕囊藻生长的影响[J];海洋环境科学;2006年01期

4 肖锋;尹平河;赵玲;晏荣军;洪爱华;谢隆初;林潮平;;两种碘制剂对球形棕囊藻的去除作用[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06年01期

5 尹平河;王梅;赵玲;齐雨藻;;球形棕囊藻的荧光光谱特征及定量测定[J];分析测试学报;2006年02期

6 晏荣军;尹平河;潘剑宇;吕颂辉;齐雨藻;;棕囊藻囊泡的培养与去除研究[J];热带海洋学报;2006年03期

7 王艳;齐雨藻;李韶山;;球形棕囊藻生长的营养需求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07年01期

8 郭瑾;杨维东;刘洁生;樊振华;;温度、盐度和光照对球形棕囊藻生长和产毒的影响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7年08期

9 刘海林;章群;江启明;马奔;;赤潮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rDNA ITS区序列变异与二级结构分析[J];生态科学;2010年05期

10 黄天吾;王小冬;王艳;;球形棕囊藻的生长、囊体形态以及囊体细胞的分布[J];植物学报;201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宁;刘晓辉;佟立今;侯丽君;;棕囊藻对水体中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研究[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2 王艳;齐雨藻;吕颂辉;沈萍萍;陈菊芳;;球形棕囊藻生长的营养需求研究[A];第一届中国赤潮研究与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3 甄毓;米铁柱;于志刚;;运用双特异分子探针技术对球形棕囊藻的检测[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4 田晶晶;吕颂辉;;温度和盐度对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细胞群体形成的影响[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5 王艳;沈萍萍;陈菊芳;齐雨藻;;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的比较形态学研究[A];第六届广东海洋湖沼学会、第五届广东海洋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0年

6 侯丽君;刘晓辉;佟立今;梁宁;;棕囊藻对水体中镉吸附的研究[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7 黄天吾;王艳;王小冬;;中国海区球形棕囊藻游离单细胞与囊体形态的关系[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危蔚;江天久;;有害赤潮生物球形棕囊藻对卤虫的毒性研究[A];第一届中国赤潮研究与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9 齐雨藻;王艳;沈萍萍;陈菊芳;徐宁;吕颂辉;;球形棕囊藻(Phaeoeystis glolosa)产生DMSP的研究[A];中国藻类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10 刘静;秦秀;郭雅静;梁宁;;棕囊藻对苯酚的降解研究[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南英;红树林里的神秘“鱼蛋”[N];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

2 南言;赤潮致海南近海大量鱼虾死亡[N];中国渔业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丁琼瑶;东海、黄海碘甲烷的浓度分布与海—气通量及藻类释放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王小冬;棕囊藻囊体形成及对环境压力的响应[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晏荣军;球形棕囊藻与溶藻细菌的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4 彭喜春;球形棕囊藻溶血毒素及其生物合成机制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5年

5 杨晓新;溶藻细菌对球形棕囊藻溶藻机理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海溶;球形棕囊藻的营养生理及两种重要的抗氧化酶[D];暨南大学;2006年

2 郭瑾;不同物理化学条件下球形棕囊藻生长和产毒变化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3 陈丽芬;有害赤潮藻—棕囊藻属分子分类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4 杨秋婵;模拟自然水体中溶藻物质对棕囊藻溶藻及生态安全性评估[D];暨南大学;2015年

5 商文;球形棕囊藻对几种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6 沈萍萍;有害赤潮藻——球形棕囊藻的分类生理特性及产硫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7 邓坤;光照、营养盐限制及硅藻和甲藻对球形棕囊藻生活史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3年

8 高洁;秸秆对球形棕囊藻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9 潘剑宇;溴氯海因和二溴海因对棕囊藻及东海原甲藻的除藻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10 郑晶晶;球形棕囊藻诱导性摄食防御策略的研究[D];暨南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东海、黄海碘甲烷的浓度分布与海—气通量及藻类释放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22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3422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0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