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系统发育分析新方法及其应用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8 12:09

  本文关键词:细菌系统发育分析新方法及其应用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细菌,作为微生物的主要类群之一,与人类社会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其中比较受大家关注的是致病菌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威胁:随着人类生活范围的拓展,许多以前未知的细菌被发现,成为致病菌的一员;同时,随着环境的变化,已知的致病菌为适应环境而发生变化,产生新的表型。因此,面对致病菌日益严重的威胁,我们有必要开展细菌进化研究,去探究新致病菌或致病菌新表型的产生机制,从而为病原菌的防控以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另外,细菌在自然环境中几乎无处不在,目前科学家发现并命名的细菌种类(9000多种)只占整体的一小部分,据估计地球上分布的细菌种类在100万到10亿之间。对于细菌多样性问题,我们有必要研究它的遗传基础和进化机制,进而为深入探究生命起源以及进化规律打下基础。由于基因组携带着物种所有的遗传信息,基于基因组数据开展进化研究将更能真实的还原物种的进化过程,而目前测序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细菌基因组数据,因此我们可以基于基因组数据开展细菌基因组进化研究,这对深入了解细菌的遗传和功能特性,以及进化机制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细菌基因组进化研究主要分为两方面的内容:系统发育学分析,即通过系统发育学方法阐述细菌间的亲缘关系,这在细菌分类、鉴定以及其它多样性分析领域都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细菌基因组动力学研究,主要是探究细菌基因组进化过程中的各种进化事件,比如基因获得、基因丢失、重组、位点突变、基因水平转移、转座等,通过明确这些进化事件来还原细菌基因组的动态进化过程。因此,我将基于这两方面内容开展我的博士研究工作。首先,我们开展系统发育分析方法的研究。目前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可以简单概括为3类:基于直系同源序列分歧度的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基于基因组特定序列特征分布模式的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基于信息论方法的系统发育分析方法。这些方法都有着一定的适用范围,而且本身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如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比如,不同系统发育学方法在针对同一研究对象时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这种不一致性阻碍了我们对其进化关系的认识。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虽然这些方法的目标都是为了获得一个最能反映物种真实进化历史的系统发育关系,但由于使用不同层次的基因组信息来阐述进化事件,因而反映的进化信息也是片面的,进而导致上述方法的各种局限性。在本研究中,我们在已有的认识上提出一种新的序列特征——同源子序列,并定义一种新的亚基因水平的进化单位——同源子序列家族,通过比较不同菌株间同源子序列家族的分布差异来计算菌株间的进化距离,进而推断菌株间的系统发育关系。这种新的系统发育分析方法被用于重新阐述大肠杆菌和志贺杆菌的进化关系,发现志贺杆菌具有独立起源,且早于大肠杆菌,之后通过趋同进化的方式,使得这两种细菌在基因组水平和表型水平存在着多种共性,该结果表明这种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另外,该方法可以用于开展微生物分类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所构建的生命之树上,分支的拓扑结构与分类单元存在着明确的一致性。因此,该方法将为微生物分类研究提供了新的策略和手段。其次,我选取了三种重要致病菌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基因组测序以及已有的公共数据开展基因组动力学研究,通过重构细菌基因组的动态进化过程,并将这些遗传变化与表型差异进行关联(如毒力增强),来加深对细菌特性以及进化机制的理解,具体的内容如下。布鲁氏菌104M疫苗株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布鲁氏菌是一种胞内寄生菌,可以引起牛、羊、猪等家畜以及人的布鲁氏菌病,对经济和公共安全是一个重大威胁。目前布鲁氏菌病的防控主要是通过接种疫苗,而事实证明活体疫苗对控制动物感染有着明显的效果。但目前有关活体疫苗的减毒机制不是很清楚。牛种布鲁氏菌104M是一个疫苗株,主要用于国内牛种布鲁氏菌病的防控。我们通过对牛种布鲁氏菌疫苗株104M进行基因组测序,获得该疫苗株的全基因组序列;然后开展104M基因组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发现了一组可能与104M毒力衰减相关的基因,这些基因发生丢失或者突变可能导致104M的毒力减弱;这些基因也为进一步的布鲁氏菌疫苗株减毒机制研究提供了潜在的靶标。奈瑟氏菌的适应性进化分析:奈瑟氏菌是一种定植于动物黏膜表面的革兰氏阴性菌。在已知的14个奈瑟氏种中,仅有两个种,即脑膜炎奈瑟氏菌和淋病奈瑟氏菌,是致病菌,其它均为非致病菌。到目前为止,有许多关于这两种致病菌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并发现重组在奈瑟氏菌的适应性进化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但是,很少有研究关注过正选择对奈瑟氏菌进化的影响。我们通过探究携带有重组信号和正选择信号的基因来阐述这两种进化机制在奈瑟氏菌适应性进化过程中的作用。结果发现奈瑟氏菌经历过高频率的重组事件,而且涉及重组的基因没有功能偏性;而携带有正选择信号的基因,其功能与重组以及离子代谢相关,是奈瑟氏菌为适应变化而做出的改变。嗜麦芽菌全基因组动力学分析:嗜麦芽菌是一种重要的临床病原体,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另外,嗜麦芽菌也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一系列分子分型结果表明嗜麦芽菌具有非常高的遗传多样性,但导致其遗传多样性的遗传机制目前不是很清楚。我们使用目前所有的公共的嗜麦芽菌基因组数据,在基因组水平重新阐述嗜麦芽菌的遗传多样性以及探究导致这种多样性的遗传机制,结果发现重组对嗜麦芽菌遗传多样性的贡献最多,基因获得和基因丢失次之,正选择贡献最少。基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得到嗜麦芽菌种进化过程的一个全视角,对深入理解嗜麦芽菌的基因组动力学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细菌 进化 基因组动力学 系统发育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Q93
【目录】:
  • 英文缩写词汇表7-8
  • 菌属中英文对照表8-9
  • 摘要9-12
  • Abstract12-15
  • 第一章 前言15-22
  • 1 细菌基因组进化研究的意义15-17
  • 2 细菌基因组进化研究现状17-20
  • 2.1 系统发育分析17-18
  • 2.2 基因组动力学18-20
  • 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20-22
  • 3.1 论文研究内容20-21
  • 3.2 论文创新点21-22
  • 第二章 基于同源子序列的细菌基因组进化研究22-58
  • 1 一种基于同源子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方法22-35
  • 1.1 概述22-24
  • 1.2 同源子序列的定义24
  • 1.3 同源子序列家族的构建24-26
  • 1.4 材料和方法26-27
  • 1.4.1 数据集26
  • 1.4.2 系统发育分析26
  • 1.4.3 bootstrap值计算26-27
  • 1.5 结果27-34
  • 1.5.1 HSF的基本信息27-28
  • 1.5.2 基于同源子序列的远源物种系统发育分析28-33
  • 1.5.3 基于同源子序列的近源物种系统发育分析33-34
  • 1.6 讨论和结论34-35
  • 2 基于同源子序列的大肠杆菌和志贺杆菌基因组进化研究35-49
  • 2.1 概述35-36
  • 2.2 材料和方法36-39
  • 2.2.1 数据集36-38
  • 2.2.2 HSF的获取38
  • 2.2.3 基于HSF的系统发育分析38-39
  • 2.2.4 bootstrap值的计算39
  • 2.3 结果39-48
  • 2.3.1 HSF的分布情况39-41
  • 2.3.2 基于HSF的基因组进化分析41-43
  • 2.3.3 两种进化模式43-46
  • 2.3.4 系统分群的特异HSF以及特征基因46-48
  • 2.4 讨论和结论48-49
  • 3 基于同源子序列的基因融合/裂解进化事件研究49-58
  • 3.1 概述49-50
  • 3.2 材料和方法50
  • 3.3 结果50-57
  • 3.4 讨论和结论57-58
  • 第三章 三种重要病原菌基因组动力学研究58-91
  • 1 牛布鲁氏菌疫苗株 104M的比较基因组学分析58-69
  • 1.1 概述58
  • 1.2 材料和方法58-60
  • 1.2.1 样本提取和鉴定58-59
  • 1.2.2 基因组测序、拼接和注释59-60
  • 1.2.3 比较基因组学分析60
  • 1.3 结果60-68
  • 1.3.1 基因组特征60-63
  • 1.3.2 减毒株与毒株间的基因组差异63
  • 1.3.3 与毒力相关的基因丢失63-65
  • 1.3.4 牛种布鲁氏菌 104M和S19间存在不同的减毒机制65-66
  • 1.3.5 与毒力相关的基因突变66-68
  • 1.4 讨论68-69
  • 2 奈瑟氏菌的适应性进化分析69-77
  • 2.1 概述69-70
  • 2.2 材料和方法70-71
  • 2.2.1 数据准备70
  • 2.2.2 序列特征计算70
  • 2.2.3 重组探测70-71
  • 2.2.4 正选择探测71
  • 2.2.5 统计检验71
  • 2.3 结果71-77
  • 2.3.1 直系同源基因71-74
  • 2.3.2 重组探测74-75
  • 2.3.3 正选择探测75-77
  • 2.4 讨论77
  • 3 嗜麦芽菌的全基因组动力学分析77-91
  • 3.1 概述77-78
  • 3.2 材料和方法78-80
  • 3.2.1 基因组数据以及序列比对78-79
  • 3.2.2 构建同源基因家族79
  • 3.2.3 系统发育分析79
  • 3.2.4 祖先基因组重构79-80
  • 3.2.5 重组探测80
  • 3.2.6 选择探测80
  • 3.2.7 统计分析80
  • 3.3 结果80-87
  • 3.3.1 嗜麦芽菌基因组的基本特征80
  • 3.3.2 嗜麦芽菌种具有明显的开放基因组80-82
  • 3.3.3 嗜麦芽菌基因组功能多样性分析82-83
  • 3.3.4 嗜麦芽菌的系统发育关系83-84
  • 3.3.5 嗜麦芽菌进化过程中的基因流动分析84-85
  • 3.3.6 嗜麦芽菌基因组重组分析85-86
  • 3.3.7 嗜麦芽菌基因组正选择分析86-87
  • 3.4 讨论87-91
  • 第四章 总结91-92
  • 参考文献92-106
  • 附录106-111
  • 附录一176种生物的基本信息106-111
  • 综述111-120
  • 参考文献117-120
  • 致谢120-121
  • 个人简历12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芳銮;范国成;谢荔岩;黄美英;吴祖建;;呼肠孤病毒科的系统发育分析[J];激光生物学报;2008年04期

2 金赞芳;李文腾;潘志彦;陈英旭;;一株反硝化菌的分离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年07期

3 蒋芳;赵婷;刘成君;卢涛;张和民;;兼性厌氧纤维素菌的分离与系统发育分析[J];微生物学通报;2006年03期

4 郭丹钊;黄为一;;一株抗氧化功能胞外多糖产生菌的生长特性及系统发育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5 杨丽;闫志勇;宋旭霞;王斌;;海单胞菌1株的分离和系统发育分析[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6 荣华;邱成书;胡国全;刘晓凤;张辉;费立松;徐恒;邓宇;;一株大熊猫肠道厌氧纤维素菌的分离鉴定、系统发育分析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6年02期

7 何宝花;张利平;张秀敏;;25株植物内生放线菌的系统发育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2期

8 张秀敏;张利平;穆姗姗;;一株白芍内生放线菌的分离、活性及系统发育分析[J];生物技术;2012年01期

9 江晓亮;王朝晖;王剑;熊毅俊;林朗聪;;大亚湾海域可培养细菌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J];生态科学;2013年03期

10 张文羿;吕嫱;徐海燕;宋宇琴;孙志宏;张和平;孙天松;;粪肠、屎肠球菌及相近种部分持家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J];微生物学通报;201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文;方伟武;唐焕文;蔡旭;;基于信息离散性度量方法的微生物全蛋白质组的系统发育分析[A];中国运筹学会第七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中卷)[C];2004年

2 王松华;田亚平;;产酸性脲酶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其脲酶的应用初探[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08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程磊;周秀佳;;海芋FLORICAULA/LEAFY第二内含子序列克隆及系统发育分析[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4 符渊;白素英;田秀华;;15种鹤COI条码比对及其系统发育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鸟类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届海峡两岸鸟类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5 于胜祥;陈艺林;覃海宁;;国产凤仙花属的系统发育分析:分子和形态证据[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五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8)[C];2008年

6 周洪波;张汝兵;魏曼曼;邱冠周;;一株中度嗜热嗜酸氧化亚铁古菌的分离和系统发育分析[A];第十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朱军;黄惠琴;吴晓鹏;鲍时翔;;一株抗肿瘤放线菌的分离和鉴定及活性物质的研究[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8 季金殿;岳寿松;黄亦钧;游银伟;尤生波;牛钟相;;一株羽毛角蛋白降解菌的鉴定与系统发育分析[A];山东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专业委员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周海舟;;黑龙江省HIV-1亚型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10 邵爱华;朱江;史全良;陈葵;;暗纹东方纯线粒体DNA控制区结构和系统发育分析[A];中国遗传学会功能基因组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甘勃 闫松;化石造假再度引发关注[N];大众科技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作峰;基于系统发育分析的基因表达数据处理方法和基因水平转移检测软件[D];复旦大学;2006年

2 喻东;细菌系统发育分析新方法及其应用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5年

3 韩如e,

本文编号:3760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3760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2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