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滇黔晚二叠世层序—古地理与聚煤规律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0 16:19

  本文关键词:川渝滇黔晚二叠世层序—古地理与聚煤规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川渝滇黔上二叠统含煤岩系岩石类型有碎屑岩、碳酸盐岩、煤和火山碎屑岩等四大类。西部康滇古陆为研究区主要的物源供给区,与黔北-川南隆起共同控制聚煤盆地的沉积体系分配,自西向东依次为冲积平原河流体系、三角洲—潮坪沉积体系、o_湖—潮坪沉积体系及碳酸盐岩台地体系。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三角洲平原聚煤最有利,其次为海湾(泻湖)—潮坪,河流及残积平原成煤最差。含煤岩系识别出区域不整合面、下切谷冲刷面、沉积相转换面和上二叠统与下三叠统之间界面四种类型,将研究区划分成3个三级层序。研究表明区域内的厚煤层,海侵体系域最有利发育,,高位体系域次之,而低位体系成煤最差。以三级层序为古地理作图单元,最终恢复三级层序-古地理的面貌。分析了研究区晚二叠世聚煤作用的主要控制因素,其中古构造背景与海平面变化是影响盆地发育的最重要的因素。盆内一级构造与周缘古陆决定了富煤带的位置及方向,二级与三级构造决定沉积体系的基本特征及富煤中心的位置和发育情况。最后以黔北-川南隆起为界建立南北两地晚二叠世层序发育模式。
【关键词】:层序地层 岩相古地理 聚煤规律 晚二叠世 川渝滇黔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618.11;P534.46
【目录】:
  • 摘要5
  • Abstract5-6
  • 详细摘要6-9
  • Detailed Abstract9-15
  • 第一章 引言15-25
  • 1.1 选题来源及立论依据15-16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6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6-21
  • 1.3.1 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16-17
  • 1.3.2 含煤岩系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17-19
  • 1.3.3 川渝滇黔晚二叠世层序地层与古地理研究现状19-21
  • 1.3.4 存在问题21
  • 1.4 主要研究内容21-22
  •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22
  • 1.6 研究方法及路线22-23
  • 1.7 完成的工作量及创新点23-24
  • 1.7.1 完成的工作量23
  • 1.7.2 论文的创新点23-24
  • 1.8 小结24-25
  • 第二章 川渝滇黔地质背景25-37
  • 2.1 研究区范围25
  • 2.2 构造背景25-28
  • 2.3 地层发育特征28-31
  • 2.4 含煤地层划分与对比31-34
  • 2.4.1 年代与岩石地层31-32
  • 2.4.2 上二叠统煤层与标志层32-34
  • 2.5 小结34-37
  • 第三章 川渝滇黔上二叠统沉积相与沉积体系37-59
  • 3.1 岩石学特征37-41
  • 3.1.1 峨眉山玄武岩和基性凝灰岩37
  • 3.1.2 岩石组成37-41
  • 3.2 沉积构造41-42
  • 3.2.1 层理构造41-42
  • 3.2.2 层面构造42
  • 3.3 上二叠统沉积体系划分及其特征42-53
  • 3.3.1 陆相沉积43-47
  • 3.3.2 海陆过渡相沉积47-51
  • 3.3.3 海相沉积51-53
  • 3.4 成煤环境下的聚煤特征53-56
  • 3.4.1 残积平原成煤53-54
  • 3.4.2 河流沉积成煤54
  • 3.4.3 三角洲平原成煤54-56
  • 3.4.4 海湾(泻湖)-潮坪成煤56
  • 3.4.5 碳酸盐潮坪成煤56
  • 3.5 小结56-59
  • 第四章 川渝滇黔晚二叠世层序地层分析59-117
  • 4.1 层序地层学简介及其意义59-60
  • 4.1.1 层序地层学简介59
  • 4.1.2 区域层序地层对比和层序地层格架建立的意义59-60
  • 4.1.3 层序级别划分依据及成因解释60
  • 4.2 川渝滇黔上二叠统层序地层特征60-67
  • 4.2.1 研究区关键的层序地层界面61-62
  • 4.2.2 三级初始海泛面的识别62-63
  • 4.2.3 三级最大海泛面的识别63-64
  • 4.2.4 研究区层序地层划分方案64-67
  • 4.3 典型剖面沉积相及层序地层特征67-97
  • 4.3.1 典型剖面的沉积与层序地层特征67-84
  • 4.3.2 典型断面层序地层格架84-97
  • 4.4 层序地层格架下的聚煤特征97-108
  • 4.4.1 煤层在层序地层格架中的发育特征97-104
  • 4.4.2 层序格架下可容空间变化控制的聚煤模式104-108
  • 4.5 小结108-117
  • 第五章 川渝滇黔晚二叠世层序-古地理117-137
  • 5.1 岩相古地理作图原理及方法117-118
  • 5.2 川渝滇黔晚二叠世层序-古地理118-135
  • 5.2.1 三级层序 1118-122
  • 5.2.2 三级层序 2122-125
  • 5.2.3 三级层序 3125-135
  • 5.3 川渝滇黔晚二叠世层序-古地理演化135-136
  • 5.4 小结136-137
  • 第六章 川渝滇黔晚二叠世聚煤规律分析137-145
  • 6.1 古构造与层序-古地理背景下的聚煤特征137-139
  • 6.1.1 层序 1 聚煤特征137
  • 6.1.2 层序 2 聚煤特征137-138
  • 6.1.3 层序 3 聚煤特征138-139
  • 6.2 聚煤作用控制因素分析139-144
  • 6.2.1 古构造条件139
  • 6.2.2 层序-古地理139-144
  • 6.2.3 古植物和古气候144
  • 6.3 小结144-145
  • 第七章 内克拉通盆地层序发育模式探讨145-153
  • 7.1 黔北-川南隆起以南晚二叠世层序发育模式145-146
  • 7.2 黔北-川南隆起以北晚二叠世层序发育模式146-147
  • 7.3 小结147-153
  • 第八章 主要认识与展望153-157
  • 8.1 主要结论153-155
  • 8.2 存在问题与展望155-157
  • 参考文献157-169
  • 致谢169-171
  • 作者简介及发表论文、科研项目。获奖情况171-1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辉楠,罗其鑫;新疆晚二叠世和三叠纪轮藻化石兼论古生代末期至中生代早期轮藻植物群的演变[J];微体古生物学报;1984年02期

2 郑灼官;;贵州西部晚二叠世鹦鹉螺[J];古生物学报;1984年02期

3 杨道政;杨逢清;;鄂东南晚二叠世菊石新材料[J];古生物学报;1992年05期

4 杜美霞;庄新国;;华南地区晚二叠世煤的稀土元素特征[J];地质科技情报;2006年02期

5 谭志宾;;广西晚二叠世煤变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J];南方国土资源;2008年01期

6 邵龙义;汪浩;Large D J;;中国西南地区晚二叠世泥炭地净初级生产力及其控制因素[J];古地理学报;2011年05期

7 伍康福;郭加勇;;贵州晚二叠世煤的灰、硫分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影响[J];煤质技术;2013年01期

8 陈华成;王云慧;;江苏、安徽南部晚二叠世早期的海侵[J];地质论评;1981年05期

9 杨瑞东;贵州晚二叠世瓦斯分布及甲烷资源[J];贵州地质;1990年03期

10 杨瑞东,陈文一;贵州晚二叠世龙潭期富煤区分布及其控制因素[J];煤田地质与勘探;199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善庆;;鄂湘粤桂晚二叠世煤的岩石组成及其变质的初步研究[A];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8)[C];1984年

2 赵福平;;贵州晚二叠世煤中形态硫特征及相关分析[A];安全高效煤矿地质保障技术及应用——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煤炭学会煤田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文集[C];2007年

3 曹执庸;孙南圭;隋增震;廖永璋;马敏;;试用马尔柯夫链模拟浙西晚二叠世地层[A];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1981)[C];1983年

4 陆刚;潘艺文;胡贵昂;;上映地区中—晚二叠世海绵藻礁特征[A];地球科学与资源环境——华南青年地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陈锦海;;鄂湘粤桂晚二叠世含煤特征和成煤环境的探讨[A];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8)[C];1984年

6 徐安武;;贵州织金地区晚二叠世煤系上部海相碳酸盐岩的沉积相[A];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4)[C];1989年

7 谌建国;陈家怀;王树才;徐安武;;滇东黔西晚二叠世煤系成煤模式概述[A];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5)[C];1990年

8 谌建国;肖建新;李树惠;;滇东黔西晚二叠世煤系若干成煤模式[A];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5)[C];1990年

9 杨海军;朱正杰;柳天均;双燕;向宇;;渝东南地区晚二叠世吴家坪组凝灰岩中稀有金属赋存状态[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10 陈树旺;丁秋红;郑月娟;李永;张健;王杰;方慧;钟清;;松辽外围晚二叠世林西组页岩气资源前景分析[A];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S13石油天然气、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理论与技术分会场[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汪浩;滇东、黔西晚二叠世煤的沉积学特征及古环境意义[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2 雒洋冰;川东川南晚二叠世煤及凝灰岩中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4年

3 刘加强;滇东南晚二叠世吴家坪期早期构造背景分析及岩相古地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4 高彩霞;川渝滇黔晚二叠世层序—古地理与聚煤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5年

5 孔为伦;中上扬子北缘中—晚二叠世沉积相与古地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玲;黔西县晚二叠世主采煤层煤的地球化学特征初步研究[D];贵州大学;2009年

2 王强;毕节地区晚二叠世煤层地球化学与成煤环境研究[D];贵州大学;2007年

3 鲍淼;贵州六盘水地区晚二叠世龙潭组煤系地层中瓦斯富集规律的研究[D];贵州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川渝滇黔晚二叠世层序—古地理与聚煤规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91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4391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1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