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昆仑造山带(西段)及周缘早古生代—早中生代物质组成与构造演化
本文关键词:西昆仑造山带(西段)及周缘早古生代—早中生代物质组成与构造演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西昆仑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西北缘和中央造山带的最西端,是古亚洲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结合部位,经历了漫长且复杂的构造演化历史,是多期次造山运动复合叠加形成的大陆复合造山带。显生宙以来,西昆仑造山带经历了原特提斯和古特提斯两个旋回的演化,在造山带形成、演化过程的各个阶段均伴随着岩浆活动、沉积作用和变质变形作用等,记录着两大洋陆构造旋回丰富的演化信息,是研究西昆仑造山带乃至整个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复合造山作用的绝佳区域。本论文通过大地构造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及微观遥感地质学多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相关西昆仑造山带早古生代—早中生代演化过程各个阶段的物质组成进行了系统研究,将岩浆活动与沉积作用结合起来,探讨西昆仑造山带造山作用特征及构造演化过程。取得以下主要进展和初步认识:1、确定了甜水海地区奥陶系冬瓜山群(O2-3D)的沉积盆地原型为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下志留统温泉沟群(S1W)的沉积盆地原型为汇聚板块边缘残余海盆。从沉积学角度证明了麻扎—康西瓦—苏巴什构造带于早古生代已经存在,且至少从中晚奥陶世开始向北俯冲,于早志留世洋盆两侧地块开始汇聚碰撞。2、库地北花岗岩体主要岩性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属于碱性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为碱性、准铝质—弱过铝质岩石,具有A(A1)型花岗岩的特征,形成于板内构造环境,为幔源成因岩石,是幔源基性岩在高温低压条件下发生低程度的无水部分熔融,形成高温低黏度富集型岩浆快速上升并侵位而成的。获得其LA-MC-ICPMS锆石U-Pb年龄为404.3±2.8Ma,为早泥盆世。标志着西昆仑造山带原特提斯旋回已结束。3、新发现的早石炭世曲什曼蛇绿岩沿瓦恰断裂带分布,主要由变玄武岩、细粒变辉长岩、细粒变质斜长花岗岩组成。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变基性岩具典型N-MORB特征,变斜长花岗岩与洋脊花岗岩特征相似。曲什曼蛇绿岩的形成时代为329~324Ma的早石炭世晚期,为MOR型蛇绿岩,是麻扎—康西瓦—苏巴什构造带的西延部分,代表了早石炭世沿先期原特提斯洋闭合地带之上再次拉开并形成古特提斯洋的早期洋壳。4、确定了二叠系黄羊岭群(PH)沉积盆地原型为弧前盆地、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TB)的沉积盆地原型应为汇聚板块边缘的残余海盆,从沉积学角度证明麻扎—康西瓦古特提斯洋盆于二叠纪开始俯冲消减,在晚三叠世时期已经发生聚敛碰撞。5、家吉哇西I型似斑状花岗闪长岩和色日克达坂火山岩(安山岩为主夹英安岩)中均发育暗色包体;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均为高钾钙碱性岩石;获得侵入岩和其中包体以及火山岩的LA-MC-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27.4±1.1Ma、229.3±1.5Ma、223.2±2.2Ma,为晚三叠世;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侵入岩和火山岩均具有壳幔混合成因的特点,且都形成于陆缘弧环境,证明麻扎—康西瓦古特提斯洋的俯冲作用可持续到晚三叠世早中期,且俯冲极性为由南向北。6、麻扎花岗闪长岩体侵入于下志留统温泉沟群中,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为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获得其LA-MC-ICPMS锆石U-Pb年龄为221.8±2.3Ma,为晚三叠世中期。岩石是地壳加厚背景下由中上地壳中成熟度较低的砂屑沉积岩系脱水部分熔融形成的,形成于同碰撞背景,标志着晚三叠世中期麻扎—康西瓦古特提斯洋已经闭合,两侧地块发生了碰撞拼合。7、慕士塔格I型花岗岩体侵位于前泥盆纪地层中,主要岩性有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似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少量英云闪长岩,岩体中发育同时代脉状基性侵入体和暗色辉长闪长质—闪长质包体;泉水沟北S型花岗闪长岩体侵位于二叠系黄羊岭群中,发育较多暗色微粒包体。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均为高钾钙碱性岩石;获得慕士塔格岩体二长花岗岩、泉水沟北花岗闪长岩和其中包体的LA-MC-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208.6±1.6Ma、210±1Ma和217±2Ma,为晚三叠世。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显示成岩过程中均经历了强烈的岩浆混合作用。多种构造环境判别指标显示两个岩体均形成于后碰撞造山阶段。早—中侏罗世陆相含煤碎屑沉积广泛分布于西昆仑及周缘地区,西昆仑地区进入陆内演化阶段,至此西昆仑造山带结束了其洋的演化历史。8、西昆仑造山带经历了新元古代—早泥盆世的原特提斯演化和早泥盆世—晚三叠世的古特提斯演化。原特提斯和古特提斯体制均形成于 多地块、多洋盆”的构造格局和“多俯冲、多碰撞”的动力学背景,各自独立且自成体系,总体上为加里东造山作用和印支造山作用的复合叠加,体制内条带状地块之间又存在俯冲增生造山作用、碰撞造山作用和后碰撞造山作用以及两个旋回之间的陆内造山作用。总之,西昆仑造山带是一个具有漫长演化史、多期次、多类型造山作用复合叠加的大陆复合造山带。
【关键词】:西昆仑造山带 麻扎—康西瓦构造带 早古生代-早中生代 原特提斯 古特提斯 沉积盆地 A型花岗岩 蛇绿岩 安山岩 岩浆混合 同碰撞 后碰撞 复合造山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534;P54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第一章 绪论12-22
- 1.1 研究意义及选题依据12-13
- 1.2 研究现状13-20
- 1.2.1 造山带研究现状13-15
- 1.2.2 西昆仑造山带研究简史、现状15-16
- 1.2.3 存在问题16-20
-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实验方法20-21
- 1.3.1 研究内容20
- 1.3.2 研究思路20
- 1.3.3 实验方法20-21
- 1.4 主要工作量21-22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22-37
- 2.1 西昆仑造山带构造单元划分22-28
- 2.1.1 塔里木地块23-26
- 2.1.2 西昆仑造山带26-27
- 2.1.3 羌塘(—三江)多地块-弧-盆系27-28
- 2.2 板块边界断裂、蛇绿构造混杂岩带28-30
- 2.2.1 柯岗蛇绿岩带28
- 2.2.2 库地-其曼于特早古生代蛇绿构造混杂岩带28-29
- 2.2.3 普守-蒙古包早古生代蛇绿构造混杂岩带29-30
- 2.2.4 麻扎-康西瓦-苏巴什蛇绿构造混杂岩带30
- 2.3 区域地层展布特征30-35
- 2.3.1 前寒武系31
- 2.3.2 下古生界31-32
- 2.3.3 上古生界32-34
- 2.3.4 三叠系34-35
- 2.4 区域岩浆岩分布特征35-37
- 2.4.1 侵入岩35-36
- 2.4.2 火山岩36-37
- 第三章 原特提斯旋回的沉积、岩浆响应37-67
- 3.1 原特提斯洋俯冲、消减过程的沉积响应37-46
- 3.1.1 地层特征与沉积相37-38
- 3.1.2 砂岩碎屑组份特征38-41
- 3.1.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41-44
- 3.1.4 沉积构造环境分析44-45
- 3.1.5 物源性质及沉积构造背景分析45-46
- 3.2 原特提斯洋两侧地块碰撞过程的沉积响应46-55
- 3.2.1 地层特征与沉积相46-47
- 3.2.2 砂岩碎屑组份特征47-49
- 3.2.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49-53
- 3.2.4 沉积构造环境分析53-54
- 3.2.5 物源性质及沉积构造背景分析54-55
- 3.3 原特提斯旋回结束的岩浆响应55-63
- 3.3.1 地质特征和岩石学特征56-57
- 3.3.2 LA-MC-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57
- 3.3.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57-59
- 3.3.4 岩石成因及源区59-62
- 3.3.5 构造背景及动力学意义62-63
- 3.4 小结63-67
- 第四章 古特提斯旋回的沉积、岩浆响应67-159
- 4.1 古特提斯洋伸展、扩张记录——曲什曼蛇绿岩67-82
- 4.1.1 地质特征及岩石学特征68-70
- 4.1.2 LA-MC-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70-72
- 4.1.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72-75
- 4.1.4 形成环境及源区特征75-77
- 4.1.5 成因及地质意义77-82
- 4.2 古特提斯洋俯冲、消减的沉积记录——黄羊岭群(PH)82-89
- 4.2.1 地层特征与沉积相82
- 4.2.2 砂岩碎屑组份特征82-85
- 4.2.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85-88
- 4.2.4 沉积构造环境分析88
- 4.2.5 物源性质及沉积构造背景分析88-89
- 4.3 古特提斯洋俯冲、消减的侵入岩记录——家吉哇西岩体89-103
- 4.3.1 地质特征和岩石学特征90-91
- 4.3.2 LA-MC-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91-93
- 4.3.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93-96
- 4.3.4 岩石成因及源区特征96-99
- 4.3.5 构造环境99-103
- 4.4 古特提斯洋俯冲消减的火山岩记录——色日克达坂火山岩103-112
- 4.4.1 地质特征及岩石学特征103-104
- 4.4.2 LA-MC-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104-106
- 4.4.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106-108
- 4.4.4 岩石成因108
- 4.4.5 构造环境及地质意义108-112
- 4.5 古特提斯洋两侧地块碰撞过程的沉积响应——巴颜喀拉山群(TB)112-120
- 4.5.1 地层特征及沉积相112
- 4.5.2 砂岩碎屑组份特征112-114
- 4.5.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114-118
- 4.5.4 沉积构造环境分析118-119
- 4.5.5 物源性质及沉积构造背景分析119-120
- 4.6 古特提斯洋两侧地块主碰撞期的岩浆记录——麻扎岩体120-129
- 4.6.1 地质特征及岩石学特征120-121
- 4.6.2 LA-MC-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121-122
- 4.6.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122-124
- 4.6.4 岩石成因及源区特征124-125
- 4.6.5 构造环境及地质意义125-129
- 4.7 古特提斯后碰撞造山在西昆仑地区的岩浆记录——慕士塔格岩体129-143
- 4.7.1 地质特征129-131
- 4.7.2 岩石学特征131-133
- 4.7.3 LA-MC-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133-134
- 4.7.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134-137
- 4.7.5 岩浆成因及源区特征137-138
- 4.7.6 构造环境及地质意义138-143
- 4.8 古特提斯后碰撞造山在巴颜喀拉山地区的岩浆记录——泉水沟北岩体143-158
- 4.8.1 地质特征及岩石学特征143-145
- 4.8.2 LA-MC-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145-147
- 4.8.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147-150
- 4.8.4 岩石成因及源区特征150-152
- 4.8.5 构造环境及地质意义152-158
- 4.9 小结158-159
- 第五章 西昆仑造山带早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演化159-176
- 5.1 麻扎—康西瓦构造带的西延探讨159-163
- 5.2 原特提斯构造演化163-169
- 5.2.1 原特提斯洋裂解、开启阶段(Pt3—∈4)163-165
- 5.2.2 原特提斯洋俯冲消减阶段(∈4—S1-2)165-167
- 5.2.3 原特提斯洋闭合及地块主碰撞、后碰撞阶段(S1-2—D1)167-168
- 5.2.4 原特提斯旋回的结束(D1)168-169
- 5.3 古特提斯构造演化169-176
- 5.3.1 古特提斯洋的裂解、开启阶段(D1—P2)170-171
- 5.3.2 古特提斯洋的俯冲消减、碰撞及后碰撞阶段(~P3—T3)171-176
- 第六章 主要进展与结论176-182
- 参考文献182-207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207-210
- 致谢21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保良,韩宝福,阎国翰,何中甫;富集性和亏损性A型花岗岩──以华北燕山和新疆乌伦古河地区岩石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Z1期
2 袁超,周辉,孙敏,李继亮,侯泉林;西昆仑山库地北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J];地球化学;2000年02期
3 邱检生,王德滋,蟹泽聪史,BrentI A McInnes;福建沿海铝质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及岩石成因[J];地球化学;2000年04期
4 付建明,马昌前,谢才富,张业明,彭松柏;湖南金鸡岭铝质A型花岗岩的厘定及构造环境分析[J];地球化学;2005年03期
5 赵振华;熊小林;王强;乔玉楼;;铌与钽的某些地球化学问题[J];地球化学;2008年04期
6 姜耀辉,芮行健,郭坤一,贺菊瑞;西昆仑造山带花岗岩形成的构造环境[J];地球学报;2000年01期
7 张旗,钱青,王焰;造山带火成岩地球化学研究[J];地学前缘;1999年03期
8 杨坤光,刘强,张传林,董永观,王爱国,郭坤一;西昆仑康西瓦断裂带新发现的麻粒岩[J];地质科技情报;2003年01期
9 姜耀辉,杨万志;西昆仑山A型花岗岩带的发现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J];地质论评;2000年03期
10 张传林,于海锋,沈家林,董永观,叶海敏,郭坤一;西昆仑库地伟晶辉长岩和玄武岩锆石SHRIMP年龄:库地蛇绿岩的解体[J];地质论评;2004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韩芳林;西昆仑增生造山带演化及成矿背景[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2 李博秦;从地层角度探讨西昆仑麻扎—康西瓦—苏巴什结合带的演化过程[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7年
3 王建平;西昆仑塔什库尔干混杂岩地质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本文关键词:西昆仑造山带(西段)及周缘早古生代—早中生代物质组成与构造演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97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489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