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背景下华北麦—玉两熟生产的风险评价及低碳策略

发布时间:2017-07-07 15:23

  本文关键词:气候变化背景下华北麦—玉两熟生产的风险评价及低碳策略


  更多相关文章: 冬小麦 夏玉米 气候变化 风险评价 碳足迹


【摘要】:作物生产应对气候变化的长远战略,不仅包括降低气候变化对产量影响的适应策略,也包括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速率和幅度的低碳策略。本文利用统计数据、调研数据及田间试验,明确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主要生育期水热资源时空变化及物候期时空变化,评价了未来冬小麦-夏玉米生产的风险,分析了华北平原作物生产碳足迹,并从优化农作措施角度评价了冬小麦-夏玉米的高产低碳技术,为气候变化背景下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生产提出高产低碳策略。主要结论如下: (1)气候变化背景下,水热时空变化明显。利用历史气象数据和生育期数据,分析冬小麦-夏玉米主要生育期水热资源时空变化。华北平原冬小麦各生育期GDD均呈增加趋势;营养生长期HDD呈增加趋势;生殖生长期及全生育期HDD呈西南与东北增加,中部减少趋势;各生育期降水量均呈增加趋势,降水量倾向率为7.74mm10a-1。夏玉米营养生长期GDD呈南部增加,北部减少趋势,生殖生长期及全生育期GDD呈南部减少,北部增加趋势;夏玉米各生育期HDD呈北部增加,南部减少的趋势;夏玉米各生育期降水量呈东北减少,西南增加趋势。 (2)气候变暖加速作物生育进程,品种更替延缓加速。利用历史气象数据、生育期数据及田间品种试验,分析了气候变化与品种更替对物候期的影响。华北平原冬小麦播种期呈北部推迟,南部提前的趋势,返青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均呈提前的趋势;华北平原70.00%站点的冬小麦营养生长期、83.33%站点的冬小麦全生育期长度呈缩短趋势,但86.67%站点的冬小麦生殖生长期长度呈延长趋势;华北平原夏玉米开花期呈提前趋势,成熟期呈推迟趋势;66.67%站点的夏玉米营养生长期呈缩短趋势,92.59%站点的夏玉米生殖生长期与77.78%站点的夏玉米全生育期呈延长趋势;降水量与平均温度均与生长阶段长度相关,品种更替延长了生育期。 (3)气候变暖背景下,华北北部减产风险较大。基于最大熵原理,评估了未来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的减产风险。结果表明:华北平原未来冬小麦生产高温减产风险表现为中北部高于南部,北部降水量降低风险较大;华北平原未来夏玉米生产高温减产风险表现为北部高于南部,降水量风险空间差异不明显。 (4)优化农作措施,降低作物生产碳排放。采用生命周期评价碳足迹方法研究了华北平原作物生产碳足迹构成,并研究了不同施肥水平、灌溉水平、耕作措施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GHG排放和碳足迹的影响。华北平原作物生产碳足迹构成中,灌溉用电(30.25%),氮肥(23.07%)及农田N20(19.83%)所占比例较大。冬小麦在农户常规施氮水平的基础上,减少25%的氮肥,GHG排放减少8.6%,产量差异不显著;冬小麦在农户常规灌溉水平基础上,减少33%的灌溉量,GHG降低17.3%,产量差异不显著;本研究中,冬小麦N180、I150、CT,夏玉米N225处理具有较高的产量与较低的碳足迹,为最优农作措施。 (5)华北冬小麦-夏玉米生产的高产低碳策略。基于调研数据,分析了冬小麦-夏玉米碳足迹构成。结果表明,冬小麦-夏玉米碳足迹构成中,灌溉用电,氮肥投入以及农田N20排放为主要排放源,因此,通过优化农作措施,在保障粮食产量的基础上,实现节水、节肥以及抑制农田N20排放,是实现冬小麦-夏玉米生产高产低碳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冬小麦 夏玉米 气候变化 风险评价 碳足迹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512.11;S513;S162.5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图表目录8-10
  • 第一章 绪论10-24
  • 1.1 研究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1-22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22-24
  • 第二章 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主要生育期水热时空变化24-38
  • 2.1 材料与方法24-26
  • 2.2 结果分析26-36
  • 2.3 本章小结36-38
  • 第三章 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物候期时空动态变化38-57
  • 3.1 材料与方法38-39
  • 3.2 结果分析39-56
  • 3.3 本章小结56-57
  • 第四章 气候变化背景下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风险评估57-70
  • 4.1 材料与方法57-61
  • 4.2 结果分析61-69
  • 4.3 本章小结69-70
  • 第五章 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低碳减排策略研究70-88
  • 5.1 材料与方法70-74
  • 5.2 结果分析74-86
  • 5.3 本章小结86-88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88-97
  • 6.1 结论88-90
  • 6.2 研究创新点90
  • 6.3 讨论与研究展望90-97
  • 参考文献97-112
  • 致谢112-114
  • 作者简介114-11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道杰;宋仁刚;王辉;;调整小麦生长发育对环境因子的敏感性培育可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品种[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3期

2 高明超;杨伟光;;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作物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01期

3 赵荣钦;黄贤金;钟太洋;;中国不同产业空间的碳排放强度与碳足迹分析[J];地理学报;2010年09期

4 张雷;牛建彪;赵凡;;旱作玉米提高降水利用率的覆膜模式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6年02期

5 鲁向晖;隋艳艳;王飞;穆兴民;;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农田环境的影响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年03期

6 李生秀,李世清,高亚军,王喜庆,贺海香,,杜建军;施用氮肥对提高旱地作物利用土壤水分的作用机理和效果[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4年01期

7 王明新;吴文良;夏训峰;;华北高产粮区夏玉米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J];环境科学学报;2010年06期

8 吴志祥,周兆德;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9 祝新建,胡宝霞;气候变暖对获嘉县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流行的影响[J];河南气象;1999年02期

10 俞礼军,严海,严宝杰;最大熵原理在交通流统计分布模型中的应用[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01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翟治芬;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节水技术评价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5308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5308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3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