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Zr基非稀土永磁合金硬磁性能及矫顽力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7 09:25

  本文关键词:Co-Zr基非稀土永磁合金硬磁性能及矫顽力机理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非稀土Co-Zr基永磁合金 快淬合金薄带 Co11Zr2相 高矫顽力


【摘要】:过去,人们对于新型永磁材料的探索主要集中于稀土永磁合金。然而,随着稀土资源在高精尖领域作用的提高,世界各国大大限制了稀土出口,这导致了稀土价格大幅升高。因此,研究新型非稀土永磁材料无论对于材料学还是磁学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Co-Zr基非稀土永磁合金凭借高居里温度和高磁晶各向异性场成为了候选之一。首先,本文以Co-Zr-B基非稀土永磁合金为研究对象,根据多元合金设计的思路,分别研究了过渡族元素Ti、Cr、W掺杂对其硬磁性能、相组成和微结构的影响,并且我们对各个体系的矫顽力的机理做出了初步阐述。我们发现,少量的Ti替代Zr之后可以有效的细化微结构,这使得硬磁相之间交换耦合作用增加从而使其剩磁、退磁曲线方形度得到提高,从而提高了其最大磁能积。然而,在Co-Zr-B合金中添加少量的Ti对硬磁相的磁晶各项异性场没有明显影响,所以其矫顽力并没有明显提高。虽然少量的Cr替代Co可以使其硬磁相的磁晶各向异性场和矫顽力显著提高,但是由于磁性元素Co含量的降低而使其磁矩减小进而导致了最大磁能积的下降,基于以上的实验基础,我们用相对原子半径较大的过渡族元素W去替代Zr,不仅非常显著的细化了其微结构,增加了晶粒间的交换耦合作用,从而使Co-Zr-B基永磁合金的剩磁和最大磁能积显著提高,而且增加了硬磁相的磁晶各向异性场提高了矫顽力,,这样我们得到了具有高矫顽力和大磁能积的Co-Zr-W-B永磁合金。另一方面,我们在Co-Zr合金中添加少量的V元素,在相对低带速下制备出了Co82Zr13V5完全非晶条带,然后利用快速退火的方法制备出具有大矫顽力、高磁能积的纳米软硬磁相耦合的永磁体。
【关键词】:非稀土Co-Zr基永磁合金 快淬合金薄带 Co11Zr2相 高矫顽力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O482.54
【目录】:
  • 内容提要4-5
  • 摘要5-8
  • Abstract8-15
  • 第一章 绪论15-37
  • 1.1 引言15-16
  • 1.2 硬磁材料的发展历程和种类16-23
  • 1.2.1 非稀土永磁合金17-21
  • 1.2.2 稀土永磁合金21-23
  • 1.3 Co Zr 永磁合金的研究现状23-24
  • 1.4 论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24-27
  • 参考文献27-37
  • 第二章 磁学理论模型37-49
  • 2.1 引言37-38
  • 2.2 铁磁物质的“分子场”假说38-39
  • 2.3 交换作用的铁磁性理论39-41
  • 2.4 局域和巡游电子模型41
  • 2.5 磁晶各向异性能41-42
  • 2.6 金属能带理论42-44
  • 2.7 反磁化过程44-46
  • 参考文献46-49
  • 第三章 实验原理及方法49-61
  • 3.1 实验方法49-52
  • 3.1.1 Co-Zr 合金锭样品的制备49
  • 3.1.2 旋淬条带样品的制备49-51
  • 3.1.3 快淬薄带的热处理51-52
  • 3.2 晶体结构确定、形貌表征、磁性测量52-61
  • 3.2.1 x 射线衍射52-54
  • 3.2.2 扫描电子显微镜54-55
  • 3.2.3 示差扫描量热法55-56
  • 3.2.4 振动样品磁强计56-57
  • 3.2.5 饱和磁化强度的确定57
  • 3.2.6 超导量子干涉磁强计(SQUID)57-58
  • 3.2.7 交流磁化率的测试仪58-61
  • 第四章 Ti 元素添加对 Co_(80)Zr_(18-x)Ti_xB_2(x = 1 - 4)合金相组成、磁性能、微结构的影响61-75
  • 4.1 前言61-62
  • 4.2 样品的合成及测试62-63
  • 4.2.1 样品的合成62
  • 4.2.2 样品的热处理工艺、结构以及磁性表征62-63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63-72
  • 4.3.1 硬磁性能63-67
  • 4.3.2 相组成67-69
  • 4.3.3 微结构69-72
  • 4.4 结论72-73
  • 参考文献73-75
  • 第五章 Cr 元素添加对 Co_(80-x)Zr_(18)Cr_xB_2(x =0、2、3、4)快淬合金的磁性能、相组成和微结构的影响75-89
  • 5.1 前言75
  • 5.2 实验方法75-76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76-86
  • 5.3.1 Co_(80-x)Zr_(18)Cr_xB_2(x = 0、2、3、4)快淬薄带的相组成76-80
  • 5.3.2 退火温度对快淬薄带相组成、微结构的影响80-86
  • 5.4 本章结论86-87
  • 参考文献87-89
  • 第六章 高性能 Co_(80)Zr_(16)W_2B_2快淬合金89-101
  • 6.1 前言89
  • 6.2 实验方法89-90
  •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90-99
  • 6.3.1 Co_(80)Zr_(18-x)W_xB_2(x =0、1、2、3)快淬薄带的相组成90-92
  • 6.3.2 Co_(80)Zr_(18-x)W_xB_2(x =0、1、2、3)快淬薄带的硬磁性能92-95
  • 6.3.3 退火对 Co_(80)Zr_(18-x)W_xB_2(x =0、1、2、3)快淬薄带的硬磁性能和相组成的影响95-99
  • 6.4 结论99-100
  • 参考文献100-101
  • 第七章 利用非晶退火法制备 Co-Zr-V 纳米双相永磁合金101-113
  • 7.1 前言101
  • 7.2 实验方法101-102
  • 7.3 实验结果与讨论102-111
  • 7.3.1 非晶制备和其晶化特征102-106
  • 7.3.2 磁性能106-111
  • 7.4 结论111-112
  • 参考文献112-113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113-115
  • 致谢115-117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培松;吴成真;陈宇;田光善;;二维玻色系统超流密度的重整化群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2 王立敏,张景萍,王荣顺;2,2′-联吡啶为耦合单元的双自由基体系的理论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3 孙小军;刘丽娜;;分子磁性中自旋Hamiltonian理论的量子力学基础[J];广西物理;2010年01期

4 田柱;李风;舒畅;;烧结钕铁硼永磁体复合电镀镍 氧化铈工艺和镀层性能[J];电镀与涂饰;2013年12期

5 李丽;程祥;李志永;牛宗伟;;Cu-SiC复合电极电火花加工烧结NdFeB永磁体的研究[J];功能材料;2013年22期

6 张磊;张朋越;葛洪良;泮敏翔;杨杭福;;不同元素掺杂的钕铁硼烧结磁体的耐腐蚀性和矫顽力(英文)[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2年S3期

7 王育平;徐峰;张晶;赵慧芬;;烧结Nd-Fe-B磁体物理气相沉积Al镀层的耐高温特性[J];磁性材料及器件;2015年03期

8 谷萌;李丽;孙浩;董配玉;;电加工钕铁硼材料的温度场与热应力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4年02期

9 萨出仁桂;李承枢;文成;阿木古郎;包富泉;;Gd_(3-x)Er_xFe_(25)Cr_4(x=0.3-1.2)化合物的结构和各向异性[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年12期

10 胡盛青;陈洪;周朝辉;;添加Dy烧结NdFeB磁体的研究进展[J];金属功能材料;2014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小娟;双层铁磁系统中交换耦合式自旋动力学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2 胡爱元;量子自旋系统与磁性氧化物的量子磁性理论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3 苏昆朋;软磁和硬磁纳米粉末及纳米复合NdFeB永磁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欧阳钟文;变磁性化合物RCo_2的晶体结构、磁性及轻重稀土的混合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物理研究所);2004年

5 童鹏;反钙钛矿结构镍基化合物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2007年

6 边江鱼;双稳态磁性配合物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程永山;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和磁性薄膜中孤子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吴剑鸣;密度泛函和神经网络组合高效热化学方法[D];厦门大学;2008年

9 明星;自旋自由度对关联电子体系材料物理性质的影响:第一性原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张金宝;非稀土Co-Zr系合金的结构与硬磁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明艳;非稀土Co-Zr合金的硬磁性及相组成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李莎莎;量子Heisenberg模型热纠缠性质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3 申银阳;一维随机量子Blume-Caple模型动力学性质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丽娜;基于自旋Hamiltonian理论对分子磁性各向异性的简化计算[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周琼;蒙特卡洛方法在磁性系统中的应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6 岳元;强场低温条件下稀土石榴石磁特性的机理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7 袭著有;铁磁材料量子交换作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8 何莲莲;蛋白质结构预测的算法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9 孙光厚;具有Dzyaloshinskii-Moriya相互作用的量子自旋系统相变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10 许真博;一维随机量子XY自旋系统动力学性质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5529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5529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04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