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区域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本文关键词:西部区域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区域 创新能力 经济增长 作用路径 时空效应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靠低成本的劳动力、大量的政府投资、潜在的市场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态势。然而,由于国家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等原因,经济整体呈现东强西弱的格局。西部地大物博且资源丰富,却是我国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同时,西部的区域创新能力水平也是全国的低洼地带。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西部应依托现有优势特色产业为基础,通过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增强西部的竞争力,实现由“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增长模式转换,从而实现西部经济长期快速增长,也有利于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解决。因此,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于西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剖析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分析西部区域创新能力现实状况和制约因素,准确把握西部区域创新能力的形成机理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路径和作用关系,从空间视角探讨区域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空间效应,有利于我们更加精确分析和全面认识西部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以上述问题作为切入点,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展开分析。首先,以创新系统的视角从知识创造、知识获取和转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创新绩效五个方面阐述区域创新能力的形成,并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分析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其次,通过对西部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率的空间动态演化趋势研究,得出二者呈非线性关系的推断;接着,为进一步分析西部区域创新能力如何非线性的作用经济增长,构建了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因子分析,得出西部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的具体排名情况以及影响西部区域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接下来,利用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刻画西部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的作用路径,进行系统仿真模拟和敏感性分析,从能力构成的角度分析目前促进西部经济增长的关键能力。再次,构建了西部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西部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的时空效应。最后,归纳并总结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如何提升西部区域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具体来看,本文主要有以下内容:(1)构建西部区域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并进行评价分析。从创新系统的视角,构建了包含27个指标的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因子分析进行评价,得出西部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的整体排名。通过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创新的投入不够、知识产出和转化水平低、创新环境的条件较差、产业化程度不高等因素直接导致了西部区域创新的绩效产出较低,是西部区域创新能力水平整体偏低的主要原因。(2)刻画西部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的作用路径。根据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从企业和产业两个层面分析西部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的作用与反馈的因果关系,从知识创造、获取和转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创新产出的产业化等层面来刻画西部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的作用路径。采用2000—2014年的数据,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并通过VensimPLE软件进行模拟仿真和敏感性检验。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在这五条作用路径中,西部经济增长对企业创新能力和知识创造能力比较敏感,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最强;对创新环境支撑能力、创新产业化的产出能力以及知识获取和转化能力不够敏感,且敏感度依次递减。而知识获取和转化能力的影响最小,是目前制约西部经济增长的关键能力。(3)从空间计量经济学视角来研究西部区域创新能力与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问题。第一,西部区域多数省域的经济增长与创新能力要素之间的关系多表现为低低聚类的状态,即本域和邻域的经济增长很少来自于创新能力的带动效应。第二,西部区域经济增长主要是靠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拉动,且该指标对西部作用远高于东部,甚至高于全国水平。而创新能力对西部经济增长的贡献最低,就连西部的市场化程度与对外开放程度也在全国处于垫底水平。第三,我们发现东部区域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明显,东北部、中部次之,西部最小。由此可以得出,我国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性,整体上表现出由东部、东北、中部、西部的拉动作用效果依次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4)西部区域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根据实证分析的结论和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要缩小西部与东部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就必须提升西部区域创新能力的水平。因此,针对西部区域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作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西部区域应增强地方政府的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从人力和资金方面建立创新投入的长效机制,开展广泛的区域合作交流,通过整合科技资源、完善知识创新产出的服务体系以及对西部区域创新环境的优化来提升西部区域创新能力,并结合自身产业特色和优势来合理安排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实施重点。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12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宇山,曾祥效;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看广东创新能力[J];广东科技;2005年10期
2 ;浙江省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五位[J];包装世界;2006年02期
3 李万明;郑国锋;;提升新疆区域创新能力的战略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7年29期
4 金高云;;提升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构想[J];工业技术经济;2009年02期
5 冉茂瑜;周彬;顾新;;“十五”期间四川区域创新能力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02期
6 张军;杜国林;;辽宁省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年03期
7 杨志江;;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辨析[J];怀化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8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1》出炉 江苏实现三连冠粤京沪浙鲁列前六[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11年12期
9 ;江苏区域创新能力“四连冠”[J];江苏建材;2013年01期
10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2》:沪京津苏粤浙进入创新型地区[J];领导决策信息;201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咚;林莉;葛继平;;研发投入对辽宁区域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2 漆艳茹;刘云;侯媛媛;;基于专利影响因素分析的区域创新能力比较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3年
3 缪胜光;陈国宏;李美娟;;基于云理论的福建省区域创新能力动态评价[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薛风平;;基于LS-SVM的区域创新能力预测模型[A];第九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朱彬;;基于BP神经网络福建省区域创新能力差异实证研究[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3次学术研讨会福建师范大学代表论文集[C];2006年
6 沈能;;基于专利结构视角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研究[A];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05年论文集(下)[C];2005年
7 潘雄锋;刘清;赵一霖;;基于企业层面的区域创新能力动态评价与分析[A];第九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薛风平;;区域创新能力结构及其非线性测评模型[A];第十一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沈能;刘凤朝;;基于专利结构视角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研究[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吴玉平;;论需求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蕾;江苏区域创新能力全国第一[N];中国工业报;2010年
2 吴红梅;江苏区域创新能力首次跃居全国第一[N];新华日报;2010年
3 记者 陈磊;《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0》出炉[N];科技日报;2010年
4 记者 杜颖梅;江苏区域创新能力夺得“四连冠”[N];江苏经济报;2012年
5 通讯员 蒋历军 记者 毛庆;江苏夺得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四连冠”[N];南京日报;2012年
6 记者 吴红梅;江苏区域创新能力“四连冠”[N];新华日报;2012年
7 记者 杨婧如;深圳发布区域创新能力报告[N];深圳特区报;2013年
8 记者 陈磊;《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3》出炉[N];科技日报;2013年
9 记者 杨尚;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创建国家试点城市[N];淮安日报;2014年
10 记者 肖国强;浙江区域创新能力跃居全国第五[N];浙江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涛;西部区域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7年
2 吴晓飞;政策性因素与区域创新能力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3 卢时雨;区域创新能力与区域创新效率关联性分析及测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陈玉川;区域创新能力形成机理研究[D];江苏大学;2009年
5 吴林海;中国科技园区域创新能力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6 薛风平;区域创新能力测评与提升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7 陈黎;区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提升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付智;江西区域创新能力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9 马明;网络基础设施与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10 张瑞萍;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云枫;四川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李良;山东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3 陈宁远;人口结构与区域创新能力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4 霍聪聪;我国电子及通讯制造业知识溢出对创新能力影响实证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5 张守桢;金融资本、金融结构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6 周水松;上市公司社会资本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7 蒋婷;不同知识基础的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能力的互动关系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8 卢俊;所有制结构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9 秦晖;江西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与提升对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6年
10 李佩莹;区域创新能力与就业质量耦合关系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2746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1274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