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博士论文 >

基于企业学习网的知识转移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17 15:03

  本文关键词:基于企业学习网的知识转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企业学习网 知识转移 共享动机 激励因素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组织的一个重大变革是开始导入知识管理。一方面知识具备可重复利用性和累积增值性,另一方面由于个人或者组织拥有的知识是不完全且有限度的,故依赖知识转移以实现知识增加与更新则成为知识管理的核心任务之一。概括地说,知识转移可分为知识共享、知识传递、知识吸收三个子过程。其中知识共享是知识转移得以发生的前提,根据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只有激励因素才能激发知识转移相关主体的积极性。因此,如何更好地激励知识拥有者的知识共享动机?如何从众多的共享动机中找出可以充当激励因素的动机并加以有效干预,就成了知识转移过程中不容回避的关键问题。在传统社会环境下,出于"互惠"原则,不同个体与组织之间会通过互相交流知识与经验,实现知识连接。在非正式学习的知识社区内进行知识转移,则有很大区别,首先表现在非正式学习的知识社区内成员身份是虚拟的,知识提供者的知识共享行为很难有传统意义上的"回报";其次,非正式学习的知识社区内往往存在着具有一定知识储备却不愿张扬的潜在知识专家。本文以面向非正式学习的企业社会学习网(简称企业学习网,LENs)为中心,通过重构企业内部知识转移的动机和共享机制,探求提升知识转移效果的激励因素,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内的知识传递是依照社会网络节点依次进行的。针对IBM、NEC和施乐的研究表明,跨部门的非正式社群对促进知识共享、知识创新具有积极意义。非正式社群大多是准星型结构,边缘清晰,核心人物普遍担负着知识专家和意见领袖的角色;在核心人物周边往往存在着有相近知识储备的沉默者。这些沉默者不常在公众场合发言,但在更为私密的场合会留下记录,是社群内的潜在知识专家和潜在意见领袖。为了识别并激发潜在知识专家的共享动机,研究将聚焦以下问题:(1)设计一套面向企业内部员工非正式学习的SNS知识社区系统,对传统的企业学习网站进行SNS改造,使之适应非正式学习。(2)开发节点角色分析工具,用以评价用户的节点角色。(3)开发语义分析工具,挖掘用户各种帖子的知识价值。(4)找出影响知识共享动机的激励因素,结合不同节点角色的特征设计干预策略。(5)进行实证研究,观察干预措施对用户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为实现上述目标,本研究主要在三个层面上展开。首先,通过文献梳理、问卷设计和专家访谈,在中国电信内部学习网站就知识共享动机做了问卷调研和统计分析,发现兴趣动机、好友动机和声望动机这些与内在认同相关的因素具有最高的激励作用。其次,开发了相关的用户角色识别工具和语义分析工具以识别潜在专家和桥节点,探讨了知识流动的网络建模、传播路径优化和替代节点的寻找方法,语义分析的主题模型和对用户发布内容的价值判断,以及面向非正式学习的知识社区设计问题。最后,根据用户的知识共享动机进行了三轮干预,依据大量的实证数据对用户行为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针对兴趣动机的干预可以普遍提高用户的参与度;针对好友动机的干预可以促进跨社群的知识转移;针对声望动机的干预可以激发潜在专家的共享行为。基于多年的工作实践、理论探索和大量的实证数据分析,本研究可望在以下方面有所推进或突破:第一,对企业员工的知识共享动机做了量化描述和分析。在双因素理论指导下,通过问卷调查找出了能够提升企业员工知识共享意愿的激励因子,并在后续的实证研究中通过干预取得了预期效果。第二,建立了企业内部知识转移模型。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和企业员工间的知识关系对企业内部知识转移的路径做了描述和分析;利用Ucinet对企业内部知识关系网络和社会关系网络进行可视化描述和分析,找出了知识转移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第三,建立了社会网络中的社群、核心成员及知识专家的识别机制和方法。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对节点间联结强度和节点重要性等网络静态特征进行度量及分析,通过节点间联结强度识别出不同社群并找出社群间的结构洞,通过中心性分析识别出核心成员,利用LDA主题模型等语义分析方法识别出知识专家,尤其是不活跃的("潜水员"式)潜在知识专家。第四,通过提升网络社区成员的知识共享动机和优化知识转移路径,提高了企业社区网络内知识转移的效率和质量。通过对能够提升社区成员知识共享意愿的激励因子进行干预,提升了知识提供者的社区活跃度;通过对社区中结构洞及不合理知识节点的识别,对社区内知识转移的路径进行了优化;通过对社区成员间的交往数据分析,显示出社区网络内知识转移的效率和质量有了明显提升。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2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银环;袁晓斌;;非正式学习在企业培训中的应用——以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培训为例[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9年03期

2 邱昭良;;非正式学习不容易管理与控制[J];现代企业教育;2013年11期

3 马杰里·韦恩斯坦;;管理非正式学习[J];人力资源管理;2013年06期

4 杜俊;;基于微博的成人非正式学习策略研究——以腾讯微博为例[J];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5 梁明波;孙志恒;;E-Learning企业应用的最新发展及未来趋势[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年09期

6 卢君生;王为一;;非正式学习与地方高校管理类教师教学能力关系研究[J];对外经贸;2013年12期

7 满晓琳;;工作中基于EPSS的非正式学习的设计探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年12期

8 高本才;刘光然;;E-Learning环境下企业非正式学习策略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年27期

9 唐乐;;验证实践共同体与非正式学习关系——以服装导购为例[J];文教资料;2013年30期

10 王一凡;彭正军;;职场学习新方法的研究[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青紫馨;季娇;伍新春;;非正式学习的研究现状和展望[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邓庆宁;非正式学习更适应职业学习需求[N];惠州日报;2012年

2 冯桢文;激活组织非正式学习[N];中华合作时报;2013年

3 梁育华;“非正式”:学校管理概念的另一扇门[N];天津教育报;2007年

4 乐文;非正式学习[N];中国人事报;2005年

5 ;说给父母们的十条建议[N];抚顺日报;2007年

6 中央电化教育馆馆长 王珠珠;教育不能迷失在技术浪潮中[N];光明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凯;基于企业学习网的知识转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2 邢蕾;成人非正式学习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文丽;英国成人非正式学习政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芮;研究生的非正式学习行为调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尚茹;非正式学习与中小学教师成长[D];河南大学;2007年

4 宣曼一;基于网络的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新鸽;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研究[D];宁波大学;2012年

6 任杰;大学生非正式学习及其在高校教学中的整合策略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7 马莉娟;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的调查研究[D];扬州大学;2012年

8 刘素方;网络对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3年

9 沈丽;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微信的知识管理研究[D];云南大学;2015年

10 张宇;非正式学习类微群用户交互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005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13005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5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