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非农就业结构、人口转移方式与城镇化水平
本文关键词:城乡非农就业结构、人口转移方式与城镇化水平 出处:《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年博士后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非农就业结构 城镇化 人口转移方式 劳动参与率
【摘要】:城镇化速度并不是越快越好,应走更健康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使其既有利于经济发展,又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城镇化进程的根本动力在于工业化所带来的产业结构的变化,在影响城镇化的众多因素中,非农产业的发展所带来的人口转移是城镇化的直接动因。关于非农产业、非农就业和城乡劳动力转移对城镇化影响的研究很多,但是,忽略了非农就业在城乡之间的结构和人口转移方式对城镇化的影响。本文通过理论和经验研究,构建城镇化均衡模型,着重分析城乡非农就业比重和人口转移方式对城镇化的影响。城镇化水平与非农就业比重、农村非农就业占非农就业比重、城镇劳动参与比重、农村劳动参与比重四个变量存在着均衡关系,这四个变量正是反映了非农化、城乡非农结构和人口转移方式。在这四个变量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城镇化经历了从波动期到持续增长期,再到快速增长阶段的历程,每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非农化的推进始终对中国城镇化产生了最大正向的作用,而城乡非农就业结构却在每个阶段产生了不同的作用,第一和第三阶段都由于农村非农就业比的降低而提高城镇化水平,但却无形中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只有第二阶段,农村非农就业比重是在提高的。人口转移方式对中国城镇化的影响也是在变化的,第一和第二阶段主要依靠的是劳动力的转移,而劳动力转移所带动的非劳动力转移不强,到第三阶段逐渐加强,但是,还没达到理想的状态。在中国未来城镇化过程中,非农产业发展自然还会起到巨大的作用,会拉动城镇化进程快速前进,但是,更应该注意调整城乡非农结构,平滑城镇化过程,同时,要注意改变人口转移方式,使更多的非劳动力能伴随劳动力的转移而进入城镇。
[Abstract]:The speed of urbanization is not the faster the better, we should take a healthier new road of urbanization, so that it is conducive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fundamental power of urbanization lies in the change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brought by industrialization, among the many factors that affect urbanization. The population transfer brought by the development of non-agricultural industry is the direct cause of urbanization. There are a lot of studies on the impact of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and urban and rural labor force transfer on urbanization in non-agricultural industry. Ignore the structure of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the impact of population transfer on urbanization. This paper through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research to build a balanced model of urbanization. Focus on the analysis of urban and rural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proportion and the impact of population transfer on urbanization,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and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rural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in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proportion, urban labor participation in the proportion. Rural labor participation in the proportion of four variables there is a balanced relationship, these four variables is a reflection of non-agricultural, urban and rural non-agricultural structure and the mode of population transfer, under the joint action of these four variables. China's urbanization has experienced from the fluctuation period to the sustained growth period, and then to the rapid growth stage, each stage ha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The promotion of non-agricultural has always had the biggest positive effect on China's urbanization. However, the structure of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has played a different role in each stage. In the first and third stages,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has been improved due to the decrease of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ratio in rural areas, but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will be widened intangibly. Only in the second stage, the proportion of rural no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is increasing. The impact of population transfer on China's urbanization is also changing. The first and second stages mainly rely on the transfer of labor force. But the transfer of labor force driven by the non-labor transfer is not strong, to the third stage gradually strengthened, but, has not yet reached the ideal stat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the future in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es will also play a huge role in promoting the rapid progress of urbanization, but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adjust the non-agricultural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smooth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t the same tim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changing the mode of population transfer so that more non-labor force can enter cities and towns with the transfer of labor force.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后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C922;F299.21;F24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红林;;非农就业对山东省农民收入影响的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2 林绍珍;;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变迁及启示[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1期
3 王春花;张敬华;王国华;;对影响失地农民非农就业几个因素的思考——以江苏苏南地区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07年03期
4 李金叶;;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行为的实证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7年06期
5 熊会兵;肖文韬;;基于供需平衡的农民非农就业模式探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6 王文剑;;我国工业化战略对非农就业向城镇转移的影响——基于1952年~2004年数据的协整分析[J];经济经纬;2007年06期
7 周经娟;吕计跃;;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分析[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8 余吉祥;;中国省际非农就业机会差距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9年23期
9 董金秋;;推动与促进:家庭资本对青年农民非农就业行为的影响机制探析[J];青年研究;2011年01期
10 周波;陈昭玖;;农内因素对农户非农就业的影响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辛岭;蒋和平;;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四川省1006个农村劳动力的调查[A];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C];2009年
2 刘晓昀;Terry Sicular;辛贤;;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性别差异[A];经济学(季刊)第2卷第3期(总第7期)[C];2003年
3 赵栻泰;钟太洋;黄贤金;高珊;;非农就业对农户种植决策的影响效果评价[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4 林善浪;林玉妹;樊涛;;人力资本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山东省临沂市的实证调查[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晓宇;何疆;;云南特色城镇化中的非农就业影响因素[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6 解永庆;缪杨兵;;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空间选择研究[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7 肖莹光;;城镇化、非农就业和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以河北省及其沿海地区为例[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4年
8 谢沁;;区域视角下城镇化进程与非农就业的相关性研究——以上海为例[A];2014(第九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S01新型城镇化与中国生态城市建设[C];2014年
9 谭丹;黄贤金;;农村非农就业与农村土地流转的关系研究——以江苏省宝应县农户调研为例[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李强;温亚利;马宁;吴伟光;吴成亮;;自然保护区周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行为分析[A];绿色发展与管理创新——第七届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论坛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沈永昌;鼓励富余劳力跨区非农就业[N];东方城乡报;2007年
2 记者 薄小波;推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N];文汇报;2009年
3 叶慧珏 (纽约);失业率7.2% 美国9月非农就业低于预期[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4 新华财富 关威;非农就业数据助美元逆转[N];中国证券报;2014年
5 董建勤;增加农民收入:扩大非农就业是根本出路[N];人民日报;2003年
6 记者 黄粉扣;上半年沪郊新增非农就业4.5万人[N];东方城乡报;2006年
7 王蔚祺;非农就业人数为美元撑腰[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8 李蕾;市郊创新思路解决非农就业[N];解放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朱周良;美非农就业四年来首次下降[N];上海证券报;2008年
10 卢铮;美国非农就业数据四年来首次下降[N];中国证券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宁;健康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3年
2 刘维奇;城乡非农就业结构、人口转移方式与城镇化水平[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年
3 魏众;健康与非农就业的关系[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杨金风;人力资本对非农就业及其收入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6年
5 田青;教育对我国农村居民非农就业影响的地区差异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6 陈浩;人力资本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7 李鹏;我国乡镇企业吸纳农民非农就业税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8 李德洗;非农就业对农业生产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4年
9 熊会兵;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10 赵蕾;公共投资对农业生产率和非农就业的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楚圆圆;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村非农就业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刘伟超;非农就业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3 夏超;半城市化地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质量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4 陈有权;城市化进程中武威市农民非农就业与实现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5 付慧娟;社会资本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D];浙江农林大学;2015年
6 刘彤;基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农村蒙族女性非农就业问题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7 靳新丽;征地对农民非农就业行为影响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6年
8 韩梦瑶;中国非农就业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9 胡津铭;湖南省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5年
10 陈璐;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长沙镇农村妇女非农就业问题研究[D];华南农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4306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1430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