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脆弱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与土地盐碱化的空间耦合关系研究
本文选题:农村居民点 切入点:土地退化 出处:《吉林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LUCC计划和后续GLP计划的提出使得人地关系成为研究热点。人地关系研究以人类和土地系统变化为核心,强调二者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活动会加速生态环境脆弱区的土地退化。吉林西部位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的农牧交错带内,其区位特征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该区域的土地退化问题日益严重。农村居民点用地作为人类活动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其空间格局及演变过程也是LUCC研究的重要内容。近50年来,位于吉林西部的通榆县内农村居民点用地总规模持续增加,空间上,扩张与缩减共存。同时,农村居民点用地周围的土地盐碱化问题日趋严重,两者之间的作用反应了人类活动与土地退化之间的关系。因此,有必要探究生态环境脆弱区的人类活动与土地退化的交互作用机制和过程,分析人地关系的协调性,以实现生态环境脆弱区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本文以农村居民点用地动态演化与土地盐碱化的空间耦合关系为切入点,用农村居民点用地动态演化表征人类活动强度和过程,以盐碱地规模的动态变化表征土地退化的过程,运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景观格局指数、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和空间分析技术,刻画通榆县整体和次级区域内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和盐碱地的空间格局特征与演化过程,并对生态环境脆弱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动态演化和土地盐碱化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生态环境脆弱区的人类活动与土地退化的空间耦合关系。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农村居民点用地总规模持续增加的过程中,其空间分布越来越均匀,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在时间上呈现阶段性特征,空间上存在地域差异。近50年内,通榆县内的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持续增加,但扩张速度趋缓。前40年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速度快、强度大。1965—2005年间,各乡镇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总规模均在增加;而2005—2015年间,各乡镇的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增加与减少并存。空间上,土地总面积大的乡镇内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速度更快,而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较小的乡镇内变化强度更大,地域差异明显。研究期内,农村居民点用地从各乡镇间的相对“均衡”向整个通榆县内均匀分布的方向发展。1965年,农村居民点用地呈现大分散小聚集的空间格局,各乡镇的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相差较小,县域内分布不均衡;到2005年,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集聚分布区发生偏移,县域内的空间分布向均匀化发展。2005—2015年间,农村居民点用地微量增加,但空间格局未发生明显改变。(2)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演变受到社会经济因素明显的引导作用,同时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通榆县境内地势平坦,地面起伏度较低,气候干旱,因此,地形因素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的影响较弱,水源是影响该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布的重要因素,但河流湖泊和水库水面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的影响方式存在差异。交通、区位条件是促使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张的主要因素,同时,交通线近处的污染和噪声等不利影响,以及城镇建设占用,会导致农村居民点用地缩减。耕地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呈现明显的共生关系,且农村居民点用地总规模与农业总人口数变化趋势的相关性显著,即耕地资源禀赋和人口压力所反映的人地关系是驱动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的重要因素;生态移民、集中居住等政策的实施会人为改变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空间分布情况,成为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的因素之一。整体来看,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张一般都发生在区位条件较优或自然环境相对较好的区域;而农村居民点用地显著缩减则发生在自然环境恶化和区位条件相对较差的区域内。(3)盐碱地规模显著增加,演变呈现阶段性特征,空间格局未发生明显改变,但空间上的规模差异在缩小。从盐碱地总规模来看,研究期内通榆县的盐碱地显著增加。近50年来,通榆县内的土地盐碱化经历了快速恶化到逐渐转好的过程,前40年内的变化更剧烈。乡镇尺度上,盐碱地动态变化的强度和速度呈现显著的地域差异性,表现为土地盐碱化较重的乡镇内盐碱地扩张速度更快,而土地盐碱化较轻的乡镇内盐碱地扩张强度更大。1965年,通榆县的盐碱地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地区,以十花道乡、鸿兴镇、双岗镇和八面乡为主要分布乡镇,而东南部区域的盐碱地规模相对较小。近50年来,通榆县土地盐碱化整体加剧,东北多、西南少的空间格局并未发生显著改变,但随着盐碱地的动态演化,盐碱地在空间上的规模差异缩小。降水量减少、温度升高、水资源短缺以及高强度的人类活动,都会加剧该区土地的盐碱化。(4)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与土地盐碱化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耦合关系,但这种关系受到土地盐碱化程度的制约。在土地盐碱化程度严重的区域内,人地矛盾更为突出,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与土地盐碱化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而在土地盐碱化程度较轻的区域内,土地利用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交通、区位等因素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的作用更强,因此,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扩张和缩减与土地盐碱化基本不存在空间相关性。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张降低了区域的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土地退化的重要表征;而土地退化或环境恶化所胁迫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缩减是人类不当利用土地的结果。在土地盐碱化严重的区域内,生态环境更加脆弱,可利用土地资源匮乏,极易导致土地过度利用,而过度利用又会加剧土地退化,形成恶性循环。因此,需要明确人类活动与土地退化的交互作用,优化生态脆弱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空间格局,进而改善生态环境,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30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聪;;两岸交流:关于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整理[J];中外房地产导报;2002年06期
2 高燕,叶艳妹;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模式选择[J];农村经济;2004年03期
3 邢宾第,袁美训,刘娟;农村居民点用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山东国土资源;2005年05期
4 朱红波;湖北省农村居民点用地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7期
5 王建玲;;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几种模式探讨[J];山东国土资源;2006年10期
6 彭开丽;张安录;;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战略思考——以湖北省大冶市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年01期
7 麻战洪;文志军;张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测算方法初探——以湖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7年02期
8 陶运平;殷海善;;朔州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潜力与整治途径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9 滕玉文;包喜利;苏安玉;;黑龙江省农村居民点用地问题与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08年27期
10 杨益民;;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变化的因素分析和效验[J];国土资源导刊;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美球;何维佳;王亚平;吴其生;;当前农户农村居民点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意愿的实证分析[A];节约集约用地及城乡统筹发展——200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袁洁;;湖北省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分析[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问题研究[C];2006年
3 胡贤辉;杨钢桥;;不同区域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变化驱动机制比较研究[A];“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省首届涉农领域青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6年
4 马佳;;基于集约利用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最佳投入量估算[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朱有法;谢德体;骆云中;;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战略思考[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马佳;韩桐魁;;行政村层面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基于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的调查分析[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杨建敏;吴争研;;浅谈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集约化问题[A];2009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周婧;杨庆媛;冯应斌;信桂新;戴佩淇;;基于农户特征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三峡库区重庆市云阳县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陈双;祝玮;;湖北省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模式研究[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问题研究[C];2006年
10 彭开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战略思考[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问题研究[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巧霞;浅谈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整理[N];巴彦淖尔日报(汉);2008年
2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李景国;用地集约化 城乡更和谐[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3 赵凡;我们先做大蛋糕,行吗?[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
4 记者 陈飞燕;2015年前建100多个特色小城镇[N];四川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卓九成 万君;守住耕地这条生命线[N];陕西日报;2007年
6 首席记者 乔思伟 本报记者 张毅 通讯员 陈威;“双提升”引领转型升级路[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4年
7 徐远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土地测量的拼图游戏[N];东方早报;2014年
8 记者 李现文 通讯员 张海明;山东:新上项目须算亩均产值税收账[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9 四川省泸州市国土资源局 胡汉兵;宅基地退出当有偿自愿[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4年
10 记者 黎晓艳 实习生 刘若荔 通讯员 陈智胜 贺茂平;“大黄石”城乡格局脉络清晰[N];黄石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马佳;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2 胡贤辉;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驱动机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3 李冬梅;生态脆弱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与土地盐碱化的空间耦合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4 陈健;基于CA的城乡结合部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适宜性评价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燕林;农村居民点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2 陈科;成都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动态变化及驱动力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9年
3 李金光;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D];西南大学;2010年
4 李晓刚;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居民点用地优化管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5 刘葛巍;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及情景预测[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6 杨玲莉;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预测与差异化管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7 姚梦月;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2年
8 胡雪莉;三峡库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综合评价[D];西南大学;2013年
9 王洋;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10 刘超;渭北旱塬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时空特征及布局优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702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1570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