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
本文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兰州大学》 2015年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
黄杰
【摘要】:作为资本和技术国际流动的综合体,外商直接投资(FDI)成为众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起飞的重要动力,但同时也对东道国的能源环境产生了深刻影响。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中国的FDI利用规模持续扩大,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亦不断增加,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远高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二氧化碳排放量剧增不仅使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减排压力,也严重制约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众多学者围绕FDI与东道国能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展开了诸多研究,并提出了观点截然相反的“污染避难所”假说和“污染光环”假说,进而以此假说检验了FDI与东道国二氧化碳排放及碳排放强度之间的关系,但FDI究竟是提高还是降低了东道国碳排放强度仍尚存争议。就中国而言,在FDI与碳排放强度之间关系的研究中已涌现出许多富有价值的成果。但目前的研究文献大都是在单调的线性假设下就FDI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进行的实证分析与理论阐释,因而无法对“污染避难所”和“污染光环”并存的事实给予合理解释。针对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争议,本文首先在回顾梳理相关文献和理论假说的基础上,就FDI对碳排放强度影响的传导渠道进行理论推导;其次以1997~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动态面板模型、面板联立方程组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等方法就FDI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进行实证与规范相结合的研究。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体现在:第一,在全国层面上,FDI的进入显著降低了中国的碳排放强度。基于理论分析,实证考察了FDI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三种传导渠道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具体影响,除结构效应为正外,FDI对中国碳排放强度影响的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总效应均为负。第二,在区域层面上,FDI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在东部地区,FDI的进入显著降低了碳排放强度;在中部地区,FDI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碳排放强度,但作用并不显著;而在西部地区,FDI的进入则显著提高了碳排放强度。第三,门槛模型分析表明,FDI与碳排放强度之间并不是单调的线性关系,而呈现出显著的门槛效应。当FDI规模小于一定的门槛值时,FDI的进入会显著提高中国的碳排放强度;只有当FDI规模超过一定的门槛值时,FDI才会降低中国的碳排放强度。第四,人均收入水平、环境规制强度、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消费强度、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技术创新水平、人力资本水平等变量,在FDI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中表现出显著的门槛效应,当这些变量满足一定的门槛条件时,FDI对碳排放强度的下降作用更加显著。最后,基于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本文认为FDI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关系并非一直表现为“污染避难所”效应或“污染光环”效应,而是具有一定的门槛特征。FDI的利用规模、城镇化水平、技术创新水平、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高碳化是阻碍FDI降低碳排放强度的主要因素。因此,本文提出要从促进FDI均衡发展,加大环境规制强度,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外资流入产业导向,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等方面入手,积极创造有利于发挥FDI降低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22;F832.6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超;胡雪洋;贺灿飞;朱江玲;王少鹏;方精云;;1995—2007年我国省区碳排放及碳强度的分析——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Ⅲ[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2 陈建国;迟诚;杨博琼;;FDI对中国环境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J];财经科学;2009年10期
3 邵帅;杨莉莉;曹建华;;工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基于STIRPAT模型的上海分行业动态面板数据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10年11期
4 孙浦阳;武力超;陈思阳;;外商直接投资与能源消费强度非线性关系探究——基于开放条件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框架的分析[J];财经研究;2011年08期
5 黄敏;;中国消费碳排放的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J];财贸经济;2012年03期
6 许广月;宋德勇;;中国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研究——基于省域面板数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5期
7 郭朝先;;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增长因素分析——基于SDA分解技术[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12期
8 何小钢;张耀辉;;中国工业碳排放影响因素与CKC重组效应——基于STIRPAT模型的分行业动态面板数据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01期
9 郭红燕;韩立岩;;外商直接投资、环境管制与环境污染[J];国际贸易问题;2008年08期
10 牛海霞;胡佳雨;;FDI与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相关性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朱捷;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差异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2 姚奕;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碳强度的影响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3 李锴;FDI对中国工业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军;;外商直接投资对安徽制造业的溢出效应——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温志辉;;FDI技术溢出效应研究综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3 赵发谦;左柏云;;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技术创新体系的影响分析[J];北方经济;2007年06期
4 杨阳;姚利民;;技术差距对FDI技术溢出影响的门槛回归分析[J];北方经济;2009年02期
5 高阳;冯喆;王羊;李双成;;基于能值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全国省区生态经济系统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6 王永明;;经济增长、环境因素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印中华;田明华;;外商直接投资对造纸及纸制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赵瑾璐;潘志恒;;国际技术转移与我国技术进步的实证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杨元泽;赵会玉;;地方政府竞争提高了经济效率么?——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10 夏恩君;严薇;刘宁;;我国区域技术溢出效应分析——基于中国29个省市1990—2007年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安;;基于STIRPAT模型的沿黄省份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2 刘军;;中国制造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刘秉镰;余泳泽;;“技术势能”假说与FDI技术外溢分解——来自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实证研究[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4 张同斌;杨彬;高铁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中外资与内资企业间双向动态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兼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5 李健;吴成霞;;基于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天津市节能减排策略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杨波;;零售业低碳化与我国发展低碳零售的政策选择——基于企业的自然资源基础观[A];第四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何威风;;分权化改革、制度环境与企业债务期限结构[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第十五届年会)暨中央在鄂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8 刘正良;刘厚俊;;人力资本门槛与 FDI 效应吸收——中国地区数据的实证检验[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卢有红;彭迪云;;基于成长阶段的我国区域金融差异化发展定位[A];2008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中部区域发展与理论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陈丰龙;;制度因素与FDI技术溢出效应——基于转型国家的经验研究[A];2010年“海右”全国博士生论坛(公共经济学)“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公共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玉娟;服务业FDI对中国的经济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杨博琼;FDI对东道国环境污染的影响[D];南开大学;2010年
3 梁永强;FDI流入对中国内资企业的溢出效应[D];南开大学;2010年
4 邓路;基于技术创新视角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顾磊;国际产品内贸易的模式、效应与政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窦森;基于股权合作的FSFDI技术溢出效应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魏下海;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人力资本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杨珍增;国际资本流入构成对金融发展影响的差异性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梅生;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李年君;肖家河水电站CDM开发与创建国家碳交易所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燕;区域科技型人才聚集下的知识溢出效应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张哲丽;FDI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宋晓露;环渤海经济圈FDI空间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嫦芳;FDI变动对山东省产业结构的影响效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陈西;FDI技术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曾鸿志;中国高企业储蓄原因的理论和实证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7 何新城;中国装备制造业FDI技术溢出实证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李淼;FDI对本土企业自主创新效应、溢出路径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姜承武;FDI、金融发展对我国创新能力影响的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10 张志花;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超;胡雪洋;贺灿飞;朱江玲;王少鹏;方精云;;1995—2007年我国省区碳排放及碳强度的分析——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Ⅲ[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2 王庆一;中国的能源效率及国际比较(下)[J];节能与环保;2003年09期
3 陈彦玲;王琛;;影响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析[J];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4 朱捷;张晓萍;贾金荣;;西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基本策略研究——基于我国三大区域利用FDI差异的实证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5 刘耀彬;;中国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06年24期
6 朱捷;刘志峰;陆迁;;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吸引外资政策效果评估[J];商业研究;2007年07期
7 王雷,韦海鸣;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区域经济制度变迁[J];财经科学;2003年05期
8 滕玉华;;自主研发、技术引进与中国工业能源强度——基于31个行业的实证分析[J];财经论丛;2009年02期
9 许广月;;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其区域比较研究:基于省域面板数据[J];财经论丛;2011年02期
10 杜江;刘渝;;城市化与环境污染: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清泉;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肖慈方;中外欠发达地区经济开发的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3 刘兰翠;我国二氧化碳减排问题的政策建模与实证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4 陈静;中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制度变迁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5 周明月;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环境的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6 姚奕;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碳强度的影响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泉;金融深化与外资利用效率[D];武汉大学;2005年
2 王曼;关于西部地区FDI引进能力的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张秀娟;提高我国利用外资效率问题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7年
4 胡佳雨;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与二氧化碳排放相关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苏杰;墨西哥北部与中国长江三角洲利用外资比较[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去年全球碳排放市场交易规模增长一倍[J];节能与环保;2009年06期
2 梁朝晖;;上海市碳排放的历史特征与远期趋势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9年07期
3 魏本勇;方修琦;王媛;杨会民;张迪;;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国际贸易碳排放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4 ;碳排放配给制带来的启示[J];节能与环保;2009年11期
5 邴绍倩;;食品“碳排放”标准及应对之策[J];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20期
6 ;国务院宣布我国到2020年降低碳排放40%~45%[J];纸和造纸;2010年02期
7 张雷;黄园淅;李艳梅;程晓凌;;中国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与减排途径分析[J];资源科学;2010年02期
8 巩帅臣;;湖南省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企业家天地;2010年01期
9 温景光;;江苏省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02期
10 王琴;曲建升;曾静静;;生存碳排放评估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J];开发研究;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亮;刘晶茹;;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2 王宁;;煤炭行业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措施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黄蕊;王铮;刘慧雅;刘晓;翟石艳;马晓哲;;中部六省的碳排放趋势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高扬;张晓明;周茂松;曾栋鸿;;城市居住社区交通碳排放特征及交通碳排放评估模型研究——以广州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杜宁睿;向澄;黄经南;刘沛;;家庭出行碳排放特征分析及规划启示——以武汉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张白玲;林靖珺;;企业碳排放成本的确认与计量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李旭;;旅游业碳排放测度与时空差异研究——以河南省为例[A];第七届全国地理学研究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8 秦波;田卉;;社区空间形态对居民碳排放的影响[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绿色生态与低碳规划)[C];2013年
9 魏本勇;王媛;;国际贸易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朱永彬;王铮;;中国经济模拟与碳排放预测[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N];财会信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李维;[N];中国环境报;2008年
3 夏明;[N];中国贸易报;2008年
4 ;[N];国际商报;2009年
5 CBN记者 胥会云 实习记者 皋静枝;[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6 华士镇 门开阳;[N];江阴日报;2010年
7 陈支农;[N];中国商报;2010年
8 道格·斯特鲁克 编译 李慧;[N];中国能源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李朝民;[N];农民日报;2010年
10 记者 罗沙 王洪江;[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德建;基于情景分析的发电侧碳排放生命周期计量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2 刘倩晨;考虑碳排放的冷链物流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3 杨波;能源密集型企业碳排放风险识别、评估与管理[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4 方勇;中国碳排放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D];江苏大学;2011年
5 李燕;西北省会城市家庭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分析[D];兰州大学;2012年
6 仇善力;我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实证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7 付伟;湖北省碳排放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8 关珊;我国现代企业的碳排放权会计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
9 韩茜;北京市人口变动与碳排放关系的定量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
10 黄颖;城市化进程中居民消费碳排放的核算及影响因素分析[D];湖南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64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166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