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博士论文 >

转型中国的代际收入流动研究:水平测度与机制分析

发布时间:2016-11-06 17:08

  本文关键词:转型中国的代际收入流动研究:水平测度与机制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浙江大学》 2015年

转型中国的代际收入流动研究:水平测度与机制分析

汪燕敏  

【摘要】:代际收入流动指个人收入在多大程度上由其父辈的收入决定,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机会平等程度,主要由代际收入弹性来测量。中国的代际收入弹性是多少?这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它关系到公众和政府对当前收入分配现状的认知和评价以及相应公共政策的制定。尽管新世纪以来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但并未形成一致性结论。因此,本文的核心问题是:中国的代际收入流动水平是多少?中国代际流动的形成机制是怎样的?它的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有三个: (1)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是个高流动性国家。利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在一个统一的模型框架下得到的代际收入弹性为0.21,这在国际上是比较高的。 (2)中国的高流动性来自经济社会转型。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代际流动更多是由宏观经济结构性变化驱动的,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合流产生了史无前例的向上流动,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也大大增加了人们向上流动几率。 (3)中国的代际流动性有下降的倾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积极影响会随着经济逼近稳态而消失,而当前计划经济的残余还在阻碍着城乡一体化,教育机会存在不均等且随着市场化的深入而加剧。 以上结论的政策涵义是当前的高流动性更多是外部环境变化驱动的,随着中国向高收入国家的迈进,转型期所特有的外部动力会逐渐消失。后工业化的中国需要形成制度化的代际流动机制,为此,需要引入发展型的社会政策以构建开放性的社会。 本文的创新和贡献主要有三点: (1)采用协方差约束的统一模型框架估计中国的代际收入弹性。这为中国提供了动态收入分配方面的测度,也为不规则动态数据下代际收入弹性的一致性估计提供了一种思路。 (2)揭示了转型期我国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水平的形成机制。代际流动是需要时间的,因此,本文以长时段视角考察代际流动机制。一方面,从实证的角度考察宏观结构性流动与微观个体能动取益的互动;另一方面,通过对特征事实的抽象化构建了一个宏观经济模型,并通过该模型对我国代际收入流动的未来变化做出理论预测。 (3)构建了系统性的机会均等保障体系。机会均等要求经济增长和社会政策能够使绝大多数人受益,而这要求个体技能提升能够适应社会需求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需要引入发展型的人力资本政策,特别是有助于提高培养儿童早期能力的家庭政策。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49.2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军辉;;农村公共支出视野中的代际收入流动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陈琳;袁志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财富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与中国代际收入流动[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3 韩军辉;;农村公共支出结构与代际收入流动实证研究[J];公共行政评论;2010年01期

4 徐舒;;不规则数据下居民收入冲击的分解与估计[J];管理世界;2010年09期

5 ;公安部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85年26期

6 汪燕敏;金静;;西方发达国家福利制度的重构——基于终身学习的视角[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7 汪燕敏;丁华军;;非均衡发展的社会保险体制:不平等困境和中国转型[J];创新;2013年04期

8 汪燕敏;;收入代际转移决定因素的分解——来自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数据的观察[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9 金静;汪燕敏;;代际流动、家庭背景与兄弟收入相关性[J];管理现代化;2013年02期

10 汪燕敏;金静;;我国教育对代际收入流动的影响——基于代际数据的观察[J];管理现代化;2013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振卯;;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下的集体行动——对转型期社会控制的理论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方金友;;当代安徽社会阶级阶层的演进[J];安徽史学;2010年03期

3 成祖松;;农民流动的制度惰距特征与制度创新[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1期

4 杨积勇;安徽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及差异分析与政策建议[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江小容;;新农村建设思路下的农民工群体贡献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9期

6 张德乾;;农村留守儿童交往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1期

7 吴新生;晋新焕;;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3期

8 吴秀娟;;我国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2期

9 曹明贵;黄新华;;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8期

10 刘小年;;农民工阶层分化机制功能与政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才辉;;制度的分层研究[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2 杨希;;优化社会阶层结构与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航;;家庭环境对学生思想和行为影响的调研报告[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杨迎秋;;高等教育不公平的表现及对策[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赵帅;魏建;;村民自治的挑战:空心化、村干部激励不足与自治行政化[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蒋美华;柴丽红;;女性商业服务业员工的职业变动[A];第18届中国社会学年会“改革开放30年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蒋美华;;社会转型过程中体制内女性办事人员的职业变动[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胡建国;;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体系的性别建构[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宋圭武;;女性农民工问题研究与思考:以甘肃为例[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性别视野下的中国道路和社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赵聚军;;福利刚性、市场、区域差距与人口结构: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约因素分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顾远飞;市场化环境下的大学运行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底偃鹏;发展中国家财政分权对减贫的作用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龙晓枫;消费者规范理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茜;公共物品供给机制与政府定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邝小军;科技工作者社会分层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周兴;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流动、收入差距与社会福利[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王皓白;社会创业动机、机会识别与决策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杰;和谐社会视阈下农村公共领域矛盾及其化解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郑木溪;农民工职业生涯规划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董京京;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流动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贾真真;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政府投入的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宏伟;政府在农民工社会流动中的作用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彭双双;社会转型期我国利益矛盾的政治协调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王海姣;哈尔滨市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8 张平;和谐社会构建中社会利益的分化与整合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9 周丽;产业结构演进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关系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于海曼;大众化进程中的高等教育学费制度改革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军辉;;农村公共支出视野中的代际收入流动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向书坚;全国居民收入分配基尼系数的测算与回归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1998年01期

3 吴红英;赵玉洁;;中央苏区红军优抚安置政策回溯[J];中国人才;2008年22期

4 陈琳;袁志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财富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与中国代际收入流动[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5 刘勇;;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区域经济增长及空间溢出作用——基于公路、水运交通的面板数据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12期

6 姜凌;左萌;;加入WTO对我国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基于微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0年03期

7 沈坤荣,张成;金融发展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跨地区动态数据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4年07期

8 王朝明;胡棋智;;中国收入流动性实证研究——基于多种指标测度[J];管理世界;2008年10期

9 Sylvie Démurger;Martin Fournier;李实;魏众;;中国经济转型中城镇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不同部门职工工资收入差距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9年03期

10 姚洪心;王喜意;;劳动力流动、教育水平、扶贫政策与农村收入差距——一个基于multinomial logit模型的微观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9年09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谢居杖;我国农民工就业不平等的法律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庞晓波;赵玉龙;唐亮;;代际交换难题与货币研究[J];学习与探索;2006年04期

2 廖小平;张长明;;价值观代际分化的多维解读[J];求索;2007年01期

3 成伟;;代际交换之正义[J];学术交流;2007年04期

4 张续元;邵彩梅;王夏明;;代际和谐与和谐企业[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7年01期

5 魏颖;张春艳;;代际收入流动与收入不平等问题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年04期

6 李郁芳;孙海婧;;转型发展时期代际公共品的供给困局及其破解[J];甘肃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7 孙三百;黄薇;洪俊杰;;劳动力自由迁移为何如此重要?——基于代际收入流动的视角[J];经济研究;2012年05期

8 李学勇;;论代际文化和谐的功能[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9 汪燕敏;金静;;我国教育对代际收入流动的影响——基于代际数据的观察[J];管理现代化;2013年03期

10 孙加祺;;从认识论看代际观念差异[J];青年研究;199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宝华;;试论现代代际观[A];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03年度优秀论文集[C];2003年

2 莫培滔;;老年人要做好家庭代际和谐的表率[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何佳讯;才源源;秦翕嫣;;消费者代际品牌资产的结构与测量:基于双向影响的视角[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市场营销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陈亚南;;营建和谐的家庭[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魏仲吾;;代际交流的动力浅说[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蒋云赟;任若恩;;中国代际核算体系的建立和对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研究[A];变革中的稳健:保险、社会保障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北大CCISSR论坛文集·2005[C];2005年

7 韦贵瑄;;坚持统筹兼顾发展代际和谐关系[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李宗明;;浅谈代际和谐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A];积极老龄化研究之一——老龄问题研究论文集(九)[C];2006年

9 伍如昕;;谁更幸福?——代际视角下的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研究[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共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10 马丁·柯利;马尔科·阿尔伯蒂尼;哈拉尔德·屈讷蒙德;李霞;;成人家庭代际联系:从比较调查研究得出的证据[A];教育领导研究(第一辑)[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驻法国记者 邢雪;[N];人民日报;2013年

2 肖守渊;[N];江西日报;2014年

3 高昌;[N];中国文化报;2005年

4 葛登扬;[N];新华日报;2004年

5 唐元仲;[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6 李郁芳 孙海婧;[N];中国改革报;2009年

7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李翔;[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8 曹林;[N];新农村商报;2013年

9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张守营;[N];中国经济导报;2013年

10 ;[N];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汪燕敏;转型中国的代际收入流动研究:水平测度与机制分析[D];浙江大学;2015年

2 韩军辉;我国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3 肖代柏;消费行为的反向代际影响[D];武汉大学;2013年

4 方鸣;中国城乡居民代际收入流动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5 鲁婧颉;基于母亲教育与儿童健康关系的教育之非货币化代际效应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乔超;农村代际冲突中老人行动方式变迁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7 廖小平;伦理的代际之维[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温芳;保障性多代住居体系营建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坤;代际效应下工作搜寻对大学生初始工资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2 周以杰;先秦家庭代际伦理及其现代价值初探[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3 伍希;试析科学发展中的代际责任[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丽娟;新农村家庭代际伦理关系现状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江洁;中国传统家庭代际伦理及其现代转型[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熊晓莉;代际福利转移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7 吴坤国;生理代际与文化代际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8 吕建武;影像传播中的代际冲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9 黄林峰;基于金融性资产的我国居民代际收入传递研究[D];浙江财经大学;2014年

10 郭浩龙;中国社会代际收入传递的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转型中国的代际收入流动研究:水平测度与机制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64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1664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3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