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贞文科学文化实践与中国近代科学的传播
本文选题:郑贞文 切入点:科学文化观 出处:《山西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摘要】:近代科学在中国的源起在于科学传播活动。科学传播活动在近代中国的兴起引导近代中国的科学发展。而科学传播活动是由中国近代科学科学家所开启的。中国近代科学家对于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的重要贡献就主要体现在对近代科学传播的推动上。郑贞文作为著名化学家、编译家、教育家,是我国近代科学传播的先驱,在近代科学知识传播及科学本土化等领域做出的贡献,对中国近代科学发展和传播产生了主要的影响,为科学传播媒介规范化,科学传播近代化、大众化、专业化,科学传播途径体制化及科学本土化和科学教育近代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促进了我国近代科学传统和科学精神的形成,影响了近代社会民众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郑贞文在化学名词命名、审定和统一方面做过很多开创性的工作,长期参与化学名词命名、审定和统一实践,创造性地提出化学命名要遵循“严、简、有系统”的总体原则,以及元素名称、无机化学名词、有机化学名词命名的具体原则。郑贞文还投身到科学术语实践的第一线,参与到科学名词审查会和国立编译馆的科学术语命名、审查和统一工作中,成为我国化学命名工作的重要奠基人。郑贞文的科学术语命名实践促进了我国科学传播媒介的规范化,为近代科学的传播奠定了基础。郑贞文是民国时期重要的科学家和翻译家,他的科学翻译和科学创作实践在极大程度上推进了近代科学的近代化和大众化,为近代科学的传播提供了传播的文本和知识思想源泉。郑贞文在《学艺》杂志的编辑和创作,极大地推动了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传播,尤其是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职期间,他以向国内传播近代科学知识为己任,翻译并编著了多部科学著作,内容涉及近代科学中的多种门类,包括数、理、化与天、地、生等;并为此编辑与翻译了大量的教科书,促进了我国近代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教育的近代化。郑贞文还编译了多种科普读物,创作了科学戏。他的科普创作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科学文化的传播和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科学社团是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组织形态,是科学传播专业化的表现,也标志着科学家群体的成熟。郑贞文积极投身中华学艺社与中国化学会的社团实践,参与创建和发起中华学艺社及中国化学会,主编《学艺》杂志,参与中国化学会会刊建设,创办学艺大学和学艺大学图书馆,举办中国化学会年会,积极推进化学学科的建设,并增进科学家群体交流,在普及化学教育和传播科学文化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教育救国”是中华学艺社的追求,更是郑贞文一生怀抱的理念。在郑贞文的科学文化实践中,科学教育实践贯穿始终。郑贞文长期致力科学教育事业,早在1920年,就与陈嘉庚、邓萃英等人一道为厦门大学的成立做筹备工作;而从1921年到1932年在商务印书馆任职期间,通过编译科学教科书等途径,推动近代教育的发展。其后从1932年到1943年,郑贞文任福建省教育厅长达十一年,期间力倡科学教育,通过筹集科学教育经费、充实科学教育设备、完善科学教育体系与建立科学馆等措施,推动科学普及和科学研究的体制化,不仅对近代以来福建一省的科学教育的近代化起到积极作用,而且也由此推动了近代中国科学传播路径的体制化。
[Abstract]:Zheng Zhenwen , as a famous chemist , writer and educator , has made great efforts to promote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dissemination of modern science .
This paper edits and translates a large number of textbooks ,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education in China , promotes the modernization of science education .
From 1932 to 1943 , from 1932 to 1932 ,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education was promoted through compiling scientific textbooks and so on . From 1932 to 1943 , Zheng Zhenwen served as the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Fujian Province for eleven years . It promoted the popularization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 which not only played an active role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science education in Fujian province since modern times , but also promoted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the scientific transmission path in modern China .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322.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敏;;郑贞文科学传播的系统性特质刍议[J];系统科学学报;2016年04期
2 王敏;张培富;;中国近代科学文化体用问题的早期探索——以郑贞文与中华学艺社的科学文化实践为例[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年05期
3 范铁权;李倩倩;;王兆荣与中华学艺社[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4年06期
4 李清华;;民国时期福建留学生的社会影响力[J];海峡教育研究;2014年02期
5 王敏;;技术中的安全价值初探[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6 李清华;;民国时期的福建省教育厅厅长[J];海峡教育研究;2013年02期
7 郭丽君;许yN凡;;中国近代留美学生问题研究综述[J];文史博览(理论);2013年05期
8 王细荣;;虞和钦的《有机化学命名草》及其学术影响[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2年02期
9 侯江;李庆奎;;近代中国生物标本制作掠影[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3期
10 江家发;冯学祥;;中文无机物命名法的演变[J];化学教育;2010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立程;西学东渐与晚清新式学堂教师群体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郭晓波;中华学艺社与中国科学的近代化[D];河北大学;2008年
2 夏文华;晚清民国时期化学元素中文名称生成历史的文化考察[D];山西大学;2007年
3 欧阳亮;中华学艺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树雪;晚清留学教育与近代科学的本土化[D];山西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6739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1673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