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博士论文 >

中国区域碳排放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08 16:20

  本文关键词:中国区域碳排放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重庆大学》 2015年

中国区域碳排放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研究

马大来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能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特别二氧化碳排放所带来温室效应问题愈发明显,已经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居民日常生活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而关于区域排放效率问题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要热点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倡导节能减排的背景下,这些问题的关注度日益上升。对此,不少学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了相关性的研究,但是尚未完全形成统一的结论。与已有研究不同的是,在借鉴相关理论基础上,本文分别在单要素和全要素框架下采用比较前沿的效率测度方法对我国区域碳排放效率进行了测度,并将其与传统的测度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将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引用到区域碳排放效率收敛性和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之中。同时,基于中国区域差别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考察,并结合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探寻提升我国区域碳排放效率的主要政策启示,这对于政府制定相关环境政策,加快开展节能减排工作,促进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在已有碳排放效率定义的基础上,分别从单要素视角和全要素视角定义了碳排放效率。其中,单要素碳排放效率的定义为两个变量的比值,而全要素碳排放效率的概念是在资本、劳动和能源投入不增加的前提下,所能得到的最大的经济产出和最少的CO2排放。同时,在系统回顾碳排放效率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研究碳排放效率的经济意义。提升区域碳排放效率不仅是中国提倡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经济发展低碳转型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此外,本研究还对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简单阐述,从而为本文的实证分析提供方法的支撑。其次,分别对区域碳排放效率的测度、空间分布格局与空间相关性、收敛性和相关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实证考察。其中,区域全要素碳排放效率的测度采用非参数方法(DEA),并与单要素碳排放效率进行对比分析;区域碳排放效率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空间相关性的研究采用描述统计分析法和空间计量经济学分析法;区域碳排放效率收敛性研究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分析法;而区域碳排放效率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则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分析法。实证研究结论如下:①根据碳排放估算公式测算的区域碳排放量可知,碳排放量较高的省份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而中西部内陆地区则是碳排放量较低省份的主要分布地区;分三大地区看,我国碳排放量最多的为东部地区,中部次之,西部最少,这表明我国碳排放量的区域差异性特征表现明显。基于碳生产率表征的单要素碳排放效率的测算结果表明,上海、北京、福建、广东和海南是我国碳生产率排名前五位的省份,而内蒙古、新疆、宁夏、贵州和山西则是排名后五位的省份;基于DEA方法测算的区域全要碳排放效率的结果表明,辽宁、上海、云南三个省份的效率值为1,达到了最优的生产前沿面,而宁夏、内蒙古、新疆、山西和贵州则是碳排放效率最低的五个省份,距离前沿面较远。分地区看,单要素碳排放效率(碳生产率)和全要碳排放效率的测算结果的排序一致,均是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两类指标对于区域碳排放效率的测算结果既有显著的差异性,又有排序的一致性,但就优劣而言,全要素指标明显要优于单要素指标。②区域碳排放效率的聚类结果表明,碳排放“高效区”的省份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而位于中西部欠发达省份则是碳排放“中效区”和“低效区”的主要来源,并且碳排放效率分布地区和碳排放量分布地区在空间上呈现出一定的非对应关系。空间四分图则直观地反映出,碳排放效率较高水平的东部沿海省份主要分布在高层次的三、四级上,而较低水平的中西部内陆省份则位于低层次的一、二级上。同时空间自相关指标则表明了区域碳排放效率在空间上表现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具有明显空间集聚的趋势;而局部空间散点图则直观地反映出我国区域碳排放效率不仅主要存在着空间依赖性的特征,也有少量空间异质性的表现。③空间绝对b收敛和空间条件b收敛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碳排放效率不仅存在着绝对收敛的趋势,同时也有条件收敛的特征。加入空间效应后,碳排放效率的绝对收敛速度较之普通面板模型给出的速度有所提升。在控制了产业结构、工业结构、外商直接投资、技术进步和能源消费结构等变量的影响后,碳排放效率的条件收敛速度较之绝对收敛速度再一次得到提升。同时,空间俱乐部收敛模型的检验结果还表明,我国区域碳排放效率还存在着HH组和LL组两个“空间趋同俱乐部”。④基于线性视角,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分地区综合考察了中国区域碳排放效率的相关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全国层面上,在所有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中,产业结构、工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城镇化水平和金融发展对碳排放效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企业所有制结构、政府干预、外商直接投资和技术进步对碳排放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外贸易的影响则是不显著的。分地区看,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中,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技术进步、城镇化水平等因素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具有同方向性,而工业结构、企业所有制结构、政府干预、对外贸易、外商直接投资、金融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则存在一定的差异性。⑤基于非线性视角,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和门槛模型分别从经济增长和环境规制两个角度考察了对碳排放效率的非线性影响。经济增长对碳排放效率非线性影响的空间计量模型表明,全国范围内的长期经济增长与碳排放效率呈现出明显倒“N”型的曲线关系,碳排放效率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三阶段发展趋势;而分地区看,这种非线性关系在中部地区表现最为显著,西部次之,而在东部却是不显著的。同时,将非线性特征纳入到环境规制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时,门槛模型的结果表明,当以环境规制本身为门槛变量时,除了中部地区的环境规制对碳排放效率影响存在着双门槛效应外,其余地区均存在三门槛效应的特征,全国和东部地区的环境规制与碳排放效率呈现出明显的“U”型关系,而这种关系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则表现为正“J”型;当以经济增长为门槛变量时,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均存在着显著的三门槛效应,并且各地区的环境规制与碳排放效率均呈现出明显的“U”型关系。最后,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了提升区域碳排放效率的相关政策启示:坚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逐步实现经济发展的转型;大力实施产业结构优化策略,逐步降低产业能源消耗量;着重实施重工业的更新换代,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提升外资引进水平,优化出口贸易结构;积极实施清洁能源消费策略,大力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实施差别化的政府干预策略,加大环境治理资金的投入力度;加大清洁技术的开发力度,提升区域能源的利用效率;加强金融发展的方向引导,加大对低碳企业的支持力度;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实施差别化的环境规制政策。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196;F124.5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虹;中国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以大气污染为例[J];财经研究;2000年10期

2 李胜文;李新春;杨学儒;;中国的环境效率与环境管制——基于1986-2007年省级水平的估算[J];财经研究;2010年02期

3 王群伟;周德群;周鹏;;中国全要素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的区域差异——考虑非期望产出共同前沿函数的研究[J];财贸经济;2010年09期

4 高卫东;姜巍;谢辉;;经济发展对中国能源碳排放空间分布的影响[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5 查冬兰;周德群;;地区能源效率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差异性——基于Kaya因素分解[J];系统工程;2007年11期

6 傅京燕;李丽莎;;FDI、环境规制与污染避难所效应——基于中国省级数据的经验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10年03期

7 王群伟;周鹏;周德群;;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的动态变化、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1期

8 许广月;宋德勇;;中国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研究——基于省域面板数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5期

9 郭朝先;;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增长因素分析——基于SDA分解技术[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12期

10 金碚;吕铁;邓洲;;中国工业结构转型升级:进展、问题与趋势[J];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佳;中国地区碳不平等:测度及影响因素[D];重庆大学;2012年

2 朱德进;基于技术差距的中国地区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3 任志娟;中国碳排放区域差异与减排机制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思斯;基于随机前沿分析的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及影子价格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2 徐永娇;中国工业行业环境效率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颖;任燕燕;;基于VEC模型的中国CO_2库兹涅茨曲线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2 杨杰;叶小榕;;基于DEA视窗分析与Malmquist指数的安徽环境效率动态变化研究——以安徽17个城市2004—2009年数据为样本[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徐键;;强制性支出责任与地方财政自主权[J];北方法学;2011年02期

4 李颖;李静;;生物质发电项目碳排放计算方法应用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年03期

5 尹建华;赵慎泽;;基于DEA的我国省际工业部门全要素能源效率分析[J];兵工学报;2009年S1期

6 王永明;;经济增长、环境因素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唐天伟;唐任伍;;中国政府技术效率测度:2001-2009[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8 杨元泽;赵会玉;;地方政府竞争提高了经济效率么?——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9 熊妍婷;黄宁;王华明;;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对外开放与能源技术效率提升[J];商业研究;2010年09期

10 周叶;何慧;陈俊君;;排放影响因子与碳足迹研究述评[J];商业研究;2011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靖萱;陈冲;;经济增长与环境关系研究的经验分析[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2 徐林清;;制造企业快递服务需求的区域差异研究[A];2011’中国快递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李树;陈刚;;环境管制与生产率增长——以APPCL2000的修订为例[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4 张玉;唐良凤;;论规制性公共政策执行的可接受性——以中国“环境规制政策执行”的历史演进为分析文本[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5 李剑;;中国省际社会保障财政支出效率比较研究——基于马克思社保理论之下的理论与实证研究[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延安经济社会发展新思路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郑义;徐康宁;;环境技术效率、污染治理与环境绩效 基于1998-200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万永坤;董锁成;王隽妮;毛琦梁;;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污染联动效应研究[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8 刘国翰;;基于DEA方法的地方政府效率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陈震;尤建新;马军杰;卢超;;技术进步对我国碳排放绩效影响动态效应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李海鹏;叶慧;张俊飚;;贸易自由化下产业间水权交易与优化配置的经济分析[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宇;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鲜于玉莲;中国环境规制体制改革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3 胡绍雨;清洁发展目标下和中国公共财政优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杨博琼;FDI对东道国环境污染的影响[D];南开大学;2010年

5 韩林;我国财政支农支出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董战峰;国家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方法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7 黄蕙萍;提升企业可持续竞争力的产业环境规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田徵;辽宁省能源消耗及碳排放规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9 张丹;我国地方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梁强;人口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晓娟;浙江省产业结构与环境质量关系实证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满飞;基于超效率DEA法的省级政府投资效率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郭文涛;环境规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安平;环境治理投入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冯辉;论长株潭城市群排污权交易的障碍与法律对策[D];湘潭大学;2010年

6 汪鹏;环境资源约束与我国化工企业竞争力的关系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0年

7 金亮;农林生物质气化炉开发及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刘承毅;我国流域水污染问题的政府管制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1年

9 杨波;能源密集型企业碳排放风险识别、评估与管理[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10 罗艳;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中英;王礼茂;;中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年05期

2 朱勤;彭希哲;陆志明;于娟;;1980—2007年中国居民生活用能碳排放测算与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0年02期

3 郑云鹤;;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与中国的能源消费研究[J];北方经济;2006年10期

4 朱江玲;岳超;王少鹏;方精云;;1850—2008年中国及世界主要国家的碳排放——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Ⅰ[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5 岳超;胡雪洋;贺灿飞;朱江玲;王少鹏;方精云;;1995—2007年我国省区碳排放及碳强度的分析——碳排放与社会发展Ⅲ[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6 陈彦玲;王琛;;影响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析[J];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7 黄潇;杨俊;;中国地区间教育不平等的分解及治理[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8 魏本勇;方修琦;王媛;杨会民;张迪;;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国际贸易碳排放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9 李华;李想;狄佳云;;南通市土地利用方式碳排放效应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4期

10 宋帮英;苏方林;;我国省域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的GWR实证研究[J];财经科学;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震;尤建新;马军杰;卢超;;技术进步对我国碳排放绩效影响动态效应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林伯强;[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闫云凤;中国对外贸易的隐含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晓华;产业出口复杂度演进的动因与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3 李艳梅;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能源需求及保障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4 许广月;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李长胜;基于动态博弈的税收减排机制研究与设计[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雪娜;我国能源类碳源排碳量估算办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朝晖;;上海市碳排放的历史特征与远期趋势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9年07期

2 魏本勇;方修琦;王媛;杨会民;张迪;;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国际贸易碳排放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3 ;碳排放配给制带来的启示[J];节能与环保;2009年11期

4 邴绍倩;;食品“碳排放”标准及应对之策[J];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20期

5 ;国务院宣布我国到2020年降低碳排放40%~45%[J];纸和造纸;2010年02期

6 张雷;黄园淅;李艳梅;程晓凌;;中国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与减排途径分析[J];资源科学;2010年02期

7 巩帅臣;;湖南省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企业家天地;2010年01期

8 温景光;;江苏省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02期

9 王琴;曲建升;曾静静;;生存碳排放评估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J];开发研究;2010年01期

10 孙建卫;陈志刚;赵荣钦;黄贤金;赖力;;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碳排放足迹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亮;刘晶茹;;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2 王宁;;煤炭行业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措施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黄蕊;王铮;刘慧雅;刘晓;翟石艳;马晓哲;;中部六省的碳排放趋势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高扬;张晓明;周茂松;曾栋鸿;;城市居住社区交通碳排放特征及交通碳排放评估模型研究——以广州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杜宁睿;向澄;黄经南;刘沛;;家庭出行碳排放特征分析及规划启示——以武汉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张白玲;林靖珺;;企业碳排放成本的确认与计量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李旭;;旅游业碳排放测度与时空差异研究——以河南省为例[A];第七届全国地理学研究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8 秦波;田卉;;社区空间形态对居民碳排放的影响[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绿色生态与低碳规划)[C];2013年

9 魏本勇;王媛;;国际贸易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朱永彬;王铮;;中国经济模拟与碳排放预测[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N];财会信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李维;[N];中国环境报;2008年

3 夏明;[N];中国贸易报;2008年

4 ;[N];国际商报;2009年

5 CBN记者 胥会云 实习记者 皋静枝;[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6 华士镇 门开阳;[N];江阴日报;2010年

7 陈支农;[N];中国商报;2010年

8 道格·斯特鲁克 编译 李慧;[N];中国能源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李朝民;[N];农民日报;2010年

10 记者 罗沙 王洪江;[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秋贤;基于3E模型的中国碳排放地域差异及碳排放空间计算研究[D];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5年

2 卢祖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制度变迁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3 汪臻;中国居民消费碳排放的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4 刘红琴;中国终端能源消费碳排放分配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陈志建;中国区域碳排放收敛性及碳经济政策效用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拟[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6 李旭;经济快速发展区域碳排放机制与低碳发展策略[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7 徐安;我国城市化与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杨国锐;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碳排放波动及减碳路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刘小敏;中国2020年碳排放强度目标的情景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10 许泱;中国贸易、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德建;基于情景分析的发电侧碳排放生命周期计量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2 刘倩晨;考虑碳排放的冷链物流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3 杨波;能源密集型企业碳排放风险识别、评估与管理[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4 方勇;中国碳排放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D];江苏大学;2011年

5 李燕;西北省会城市家庭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分析[D];兰州大学;2012年

6 仇善力;我国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实证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7 付伟;湖北省碳排放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8 关珊;我国现代企业的碳排放权会计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

9 韩茜;北京市人口变动与碳排放关系的定量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

10 黄颖;城市化进程中居民消费碳排放的核算及影响因素分析[D];湖南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区域碳排放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82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1682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4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