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社会主义商品货币关系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03 06:24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品货币关系问题,在理论界一直以来都具有争议。在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看来,当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达到顶点后,社会制度会进化为更为高级的形式,即社会主义制度,它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是一个消除了私有制的自由人的联合体,生产资料公有,生产者并不交换自己的产品,社会产品根据劳动时间标准有计划地进行分配。因为产品不进行交换,所以就不再具备商品的属性,随着商品的消失,货币的功能也将随之消失,因而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社会主义将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但是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又认为私有制不能立即废除,世界的任何角落都可能被卷入世界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在社会主义社会商品货币关系仍然可能存在。而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认识,并没有为大多数马克思主义者所理解。列宁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实践家,他不但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将科学社会主义付诸现实,而且还在探索如何进行建设的实践中发展了社会主义商品货币理论。实践初,列宁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未来社会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思想为指导,实行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俄国内出现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误唤醒了列宁,他意识到在经济落后、小农占优的苏俄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恢复商品交换,走一条“迂回”的道路,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自1921年3月开始,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府开始了一系列的战略“退却”,通过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列宁进一步认识到只是恢复商品交换还不够,还应当退到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商品贸易,在这期间,列宁完成了对社会主义商业的发现,主张按商业原则办事,最终形成了列宁社会主义商品货币关系思想。苏维埃政府在战后的政治经济危机中岌岌可危, “新经济政策”在列宁社会主义商品货币关系思想的指导下的施行使苏维埃政府转危为安,到1928年底经济恢复到了战前水平,列宁社会主义商品货币关系思想的科学性得到了实践的检验。这一思想本可以成为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普遍指南,可惜由于列宁的早逝,列宁没来得及将其社会主义商品货币关系思想系统化、制度化,加之他的继任者和苏共领导层并没有理解到“新经济政策”蕴含的真谛——社会主义商品货币关系思想,这一思想由此失去了在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第一时间形成为理论的机会。列宁逝世后,关于以列宁社会主义商品货币关系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新经济政策的去留问题,引起了苏共党内两次大的争论,后来领悟到了列宁社会主义商品货币关系思想的布哈林,终因权力争斗,败给了坚守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商品货币关系传统认识的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也随之进入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发展模式,即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对后起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是深远的,在新中国初期,中国也和东欧各国一样,基本照搬了斯大林模式,直到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全面否定斯大林以后,中国共产党人才开始了对发展道路的重新探索。由于苏联和东欧各国一直没能走出斯大林模式,最终在20世纪末酿成了苏东剧变,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带来了重大挫折。尽管中国自中共八大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便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并对商品货币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然而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在建设社会主义实践的关键时刻,才完成了对列宁社会主义商品货币关系思想的继承,并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念,此后历代领导人经过不懈探索与实践,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之基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成为第二大世界经济体,人民生活也日益提高,已基本建成了小康社会。然而,从当初的“摸着石头过河”到今天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关于社会主义与肯定商品货币关系的市场经济之间如何更好地结合的争论从未间断。因而,在当前世界经济仍未复苏,中国经济发展呈现“新常态”且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阶段的历史关头,对列宁社会主义商品货币关系思想总结和梳理,能够加强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认识,警醒人们缩小贫富差距,重视农业的发展,看清改革的方向,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念;能够启示我们在当前必须毫不动摇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人民为本,继续深化改革。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091.92
本文编号:1691927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091.9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理由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分析
(一) 相关文献
(二) 国内研究的主要观点
(三) 国外研究的主要观点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重点与难点
五、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列宁社会主义商品货币关系思想的形成
一、时代背景
(一) 巩固工农联盟的需要
(二) 落后经济条件下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三) 打破帝国主义扼杀新生苏维埃政权的需要
(四) 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和平共处的需要
二、理论渊源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商品货币理论
(二) 其他马克思主义者的商品货币关系思想
三、历史考察
(一) 萌芽时期:十月革命胜利初期商品货币关系存在的客观性
(二) 调整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保留部份商品货币关系存在
(三) 形成时期: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商品货币关系实践
第二章 列宁社会主义商品货币关系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商品货币关系实施的重要性
(一) 迅速恢复经济,提高国力水平
(二) 巩固社会主义政治基础,防止外来威胁
(三) 加强文化建设,提升国民整体素质
二、商品货币关系的实施原则
(一) 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无产阶级控制国家经济命脉的根本原则
(二)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三、商品货币关系与市场机制的确立
(一) 粮食税为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确立提供了基础
(二) 按商业的原则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机制
(三) 以“商人身份”践行社会主义市场机制
(四) 实行货币流通、稳定币值促进社会主义市场机制
四、商品货币关系与实施国家资本主义
(一) 以租让制实现资本主义大生产向社会主义大生产的过渡
(二) 以合作制实现各类小生产向社会主义大生产过渡
五、商品货币关系与对外开放
(一) 引进外资和设备
(二) 对外贸易垄断
(三) 学习资本主义先进文明成果
第三章 列宁社会主义商品货币关系思想的承继与发展
一、原苏联领导人对列宁社会主义商品货币关系思想的承继
(一) 斯大林时期对列宁商品货币关系思想承继与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二) 斯大林之后苏共领导层推行商品货币关系思想的曲折历程
二、中国共产党对列宁社会主义商品货币关系思想的发展
(一) 毛泽东论商品货币关系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
第四章 列宁社会主义商品货币关系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启示
一、列宁社会主义商品货币关系思想的历史地位
(一) 学界的争议
(二) 是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发展的必然产物
(三) 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
(四) 指明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的方向
二、列宁社会主义商品货币关系思想的启示
(一) 必须正确把握国情
(二) 必须重视农业的发展
(三) 稳定商品货币关系,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四) 借鉴和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以“五大发展理念”构筑中国梦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16919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1691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