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博士论文 >

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林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29 09:34

  本文关键词: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林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北京林业大学》 2015年

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林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刘琳  

【摘要】:本研究以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林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对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林地资源动态变化与现状的分析,将1981-2010年30年间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林地资源动态变化趋势给予较为完整和直观的呈现,同时也为接下来的实证分析打下了坚实基础并展开了铺垫;对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林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展开分析,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得出影响林地数量和质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各影响因素对林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程度;对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林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现状进行评价;分析了制约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林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四大因素:自然历史因素、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和管理体制因素;设计了推进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林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路径。本研究采用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主要用于分析林地资源现状及特点、林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制约林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因素等方面,在定量研究中,运用了描述统计方法、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层次分析法等方法。其中,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用于确定林地资源数量和质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层次分析法用于建立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林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林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现状及制约因素。通过实地访谈调查、专家问卷和内部统计数据的收集,获得了分析所需的数据。研究结论如下:第一、黑龙江省森工林区多种经营总产值所占比重对林业用地面积和有林地面积变化影响均显著;多种经营总产值所占比重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林业用地面积就减少0.53万hm2,而有林地面积则增加0.55万hm2;第二、林业政策因素对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林地资源利用变化影响显著。1998年天保工程的实施对森工林区林业用地面积的减少起到了消极作用,而对森工林区有林地面积的增加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实施,对森工林区单位面积蓄积量的增加起到了积极的影响,而1998天保工程实施对单位面积蓄积量有负面效应;第三、林区林业产业总产值每提高1亿元,有林地面积增加0.15万hm2;第四、年末林业人口数每减少1万人,有林地面积增加1.39万hm2;第五、林区职工因工伤亡人数对有林地面积影响显著。职工因工伤亡人数每减少1人,有林地面积增加0.03万hm2;第六、林业投资对森工林区林地生产力的提高具有积极显著的影响,林业投资每增加1亿元,单位面积蓄积量增加0.07m3·hm-2;第七、经过计算,得到目标层得分为0.62分,按照林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标准,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林地资源利用处于弱可持续状态,距林地可持续利用还有一定的距离:第八、管理体制因素是制约森工林区林地可持续利用的最重要因素,其次是政策因素、经济因素和自然历史因素。本研究提出了实现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林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具体途径和保障机制。具体途径有:第一、在林地产业开发过程中要始终以保护林地资源为前提,坚持绿色、生态的产业发展方向;第二、建立林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投资长效机制;第三、完善林地管护制度,实现林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第四、推进林区林场所撤并,减轻人口对林地资源的压力;第五、建立领导责任目标责任制和追究制,严格控制各种建设项目占用林地。第六、应建立林地利用规划公众参与机制;第七、应建立精简高效的林地资源管理机构。黑龙江省森工林区实现林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保障机制有:第一稳定的综合性林业政策和完善的政策配套运行机制;第二、健全的林地资源管理法律体系;第三、发达的林地产业市场服务体系;第四、应制定《国有林区林地中长期经营方案》,并设立国有林地经营活动招投标委员会。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326.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宗林;;抓住契机,深化特殊地区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关于解决内蒙古大杨树林业局森林资源管护难题的思考[J];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2 王群;赵晓杰;;试论国有林区投资环境的改善与建设[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1期

3 陈文汇,刘俊昌,郑振华;实施天保工程对国有林区林业企业的影响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危结根,徐志刚,徐晋涛;劳动力市场发育、产权改革与中国森林资源退化[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张彩虹,吴燕,聂耿青;山东省木材供需系统计量经济联立方程模型的应用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3年01期

6 徐新良,刘纪远,庄大方,张树文;中国林地资源时空动态特征及驱动力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7 孙延华;王兆君;;国有林区公用事业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J];商业研究;2007年12期

8 向猛;朱立志;;征收林地使用费合理性分析——以福建省永安市为例[J];财贸研究;2009年01期

9 周孜予;王爱民;曹玉昆;;伊春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的法律政策分析[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8年08期

10 张景华;;经济增长理论、自然资源与经济可持续增长[J];当代经济管理;2007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燕;贵州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2年

2 王永清;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3 俞文政;青海湖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4 石晓平;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经济学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5 王玉芳;国有林区经济生态社会系统协同发展机理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6 王迎;我国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经营与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勇;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2 赵广;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3 康周妹;黑龙江省国有林区体制改革的法律思考[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4 王笑非;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林权制度变迁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5 金巍;我国集体林林地产权制度建设的研究[D];西南林学院;2007年

6 邢清枝;关中地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动态变化特征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江雪;黑龙江省林地资源安全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瑞波;李玉平;蔡运龙;;基于逻辑斯蒂方程的耕地需求预测——以浙江省为例(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08期

2 吴军;程钰;;基于影响因素角度和时间序列模型的耕地资源目标预测研究——以山东省安丘市为例(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Z1期

3 ;Ecological Safety Evaluation of Land Use in Ji'an City Based on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02期

4 ;Assessment of Ecological Risk to Land Use in Liaoning Province Based on Climate Change[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04期

5 ;Study on Farmland Use Change and Driving Force in the High and Cold Areas in Northwest Yunnan——A Case Study of Ninglang Yi Autonomous County[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1年03期

6 于莎莎;刘燕;;山东省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09期

7 樊小凤;程久苗;吕军;王秉建;李琴;;安徽省耕地变化的驱动力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9期

8 李秀伟;张庆国;付霄;;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09期

9 谷晓岩;李凤英;张燕;;两维图论聚类法在农业区划中的应用——以山东省十七地市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03期

10 李扬;;国内外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概述[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彩虹;;贵州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探析[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贵州发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理论研究[C];2011年

2 张熙鹏;王宁;;农村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1年

3 ;Study of Land Use Change Mechanism Based on RS/GIS in Linyi City[A];Proceedings of Symposium from Cross-strait Environment & Resources and 2nd Representative Conference of Chinese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Society[C];2010年

4 王云峰;;主体功能区补偿机制创新——从政府到市场的转变[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5 陈剑;;基于RS和GIS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研究[A];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婉晶;黄贤金;;基于MAPGIS的农用地整理潜力测算与分级方法研究[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7 李雪莹;;武汉市耕地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郭凯峰;王琳;;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基于地租理论的探讨[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赵彬;;基于3S技术的坝上地区土地持续利用评价[A];全国国土资源与环境遥感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刘敬民;邹骥;周景博;李海萍;;北京生态城市建设研究总报告[A];2005课题调研成果汇编[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兴东;徐州市城区景观格局时空变化遥感监测与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李华;基于系统仿真和情景模拟的崇明生态安全评估[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莉莉;人工用材林经济利用优化分析方法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李爱民;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建成区扩张与用地规模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5 彭保发;区域LUCC的景观生态效应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6 马永俊;现代乡村生态系统演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7 郭天配;中国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及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高磊;产权效率的演进逻辑与考量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单玉红;基于土地生态位和多主体的城市居住空间演化情景模型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10 杨锋;矿业城市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金龙;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朱翼;湖北林业产业布局的案例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熊洋;柳州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弹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王洪跃;巴东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刘浩;土地整理项目后效益测算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董慈蔚;枣阳市土地利用现状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袁昭;城市圈土地结构效率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张舒;基于博弈论视角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9 李雨航;哈尔滨市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谢黎黎;区域喀斯特土地利用变化与优化调控空间决策支持系统设计与应用[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泽江;曹明宏;;我国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0期

2 蔡守秋;论环境安全问题[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1年05期

3 李绍元,伍俊斌;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的双向互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4 张志强,徐中民,王建,程国栋;黑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J];冰川冻土;2001年04期

5 姚枝良;闻岳;周琪;;生态足迹法在生态城市规划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3期

6 戴尔阜,蔡运龙,傅泽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系统特征与评价[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7 李玉平;蔡运龙;;河北省土地生态安全评价[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8 李永才;黑龙江省林业税费调查分析[J];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9 沈凤阁;论我国林地的价值及其实现问题[J];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10 王恩苓;;关于切实推进森林经营工作的思考[J];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国际交流[A];北京工业设计发展报告[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佑海;土地流转制度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2 王永清;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3 张永利;现代林业发展理论及其实践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4 赵凤琴;吉林西部土地生态环境安全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5 王清;山东省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6 肖兴威;中国森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7 邢红;中国国有林区管理制度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8 谷振宾;中国森林资源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9 张蕾;中国林业分类经营改革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10 张忠明;农户粮地经营规模效率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伟;林地分等定级及估价技术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2 何锋;长武县土地资源安全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3 周洪禄;黑龙江森工林区人口承载力问题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0年

4 梁永伟;南方集体林区森林可持续经营中的林地产权问题[D];北京林业大学;2003年

5 申恒荣;林地可持续发展的初步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3年

6 李丹;耕地质量动态变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7 刘勇;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8 李坤;论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培养[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李双江;关中地区土地整理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10 陶林;土地制度变迁视角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旭东,彭补拙;江苏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年S2期

2 赵士洞,谷树忠;资源科学与资源可持续利用[J];当代生态农业;2000年Z2期

3 张德全,李美艳,包利平,吕仁松,王文光,于辉,孙建辉,傅常良,潘永滔;山东省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初探[J];华东森林经理;2001年01期

4 邱建军,王道龙;长江中下游地区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年02期

5 韦善豪;覃照素;;广西钦州市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探讨[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S1期

6 江艳;周兴;黄万常;;广西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4期

7 陈利根;我国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J];生态农业研究;1999年01期

8 唐为库;;我国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突出问题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6年07期

9 郭健斌;孙自保;刘天平;;西藏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初探[J];现代农业科学;2008年07期

10 赵宏英;;甘肃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东风;;福建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与对策[A];福建省科协第五届学术年会提高海峡西岸经济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分会场论文集[C];2005年

2 姚立英;;我国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3 李炳星;罗彩云;;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其研究进展[A];福建省土地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郭纯青;邓欢;刘景兰;王洪涛;;岩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环境与技术安全性研究[A];2004中国科协学术年会第十一分会场论文集[C];2004年

5 郭纯青;邓欢;刘景兰;王洪涛;;岩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环境与技术安全性研究[A];中国林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曲福田;冯淑怡;;西部开发与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7 陈作志;林昭进;邱永松;;基于AHP的南海海域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A];2010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李亦兵;李莹;祖冬琦;;吉林省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现状分析与对策[A];2011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程世鹏;彭凤华;施安国;;我国特种经济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开发[A];2005年全国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专集[C];2005年

10 周应群;陈士林;;低空遥感在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应用研究[A];第六届全国药用植物和植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宋振峰;[N];甘肃日报;2005年

2 陈安宁(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N];中国环境报;2002年

3 陈安宁(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N];中国财经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续建伟;[N];宁波日报;2012年

5 抚顺市地质学会秘书长 李兰;[N];抚顺日报;2005年

6 王海川(作者单位:省国土资源厅);[N];甘肃日报;2001年

7 黄海所;[N];中国渔业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赵凡;[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9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社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王奇英;[N];黑龙江日报;2010年

10 记者 方云静 王新红;[N];新疆日报(汉);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琳;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林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2 邱建军;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及管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1999年

3 付伟;青藏高原地区资源可持续利用初步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小芳;福建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分区及其评价[D];福建农林大学;2003年

2 黄建文;社会主义公有制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优势探析[D];武汉大学;2004年

3 阳艳弟;区域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4 王颖君;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及其对策[D];东北农业大学;2000年

5 曾繁盛;物质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6 刘芸辰;废黄河流域滩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7 任祥源;河南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吴俊峰;山西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05年

9 卓玛措;甘南州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6年

10 姜洪英;黑龙江省垦区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林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75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1975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e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