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视角下考虑异质性员工应得关切的行为契约模型及实证研究
本文选题:应得关切 + 异质性 ; 参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摘要】:代理理论与模型是激励机制与契约设计研究的重要内容。伴随着行为经济学的发展,代理理论与模型的相关研究不断将行为偏好引入代理模型,构建了一系列的“行为契约模型”。在诸多行为偏好中,公平偏好(或不公平厌恶)是行为契约模型最为广泛引用的行为偏好之一。引入公平偏好的行为契约模型,通常假定代理人之间完全一致,并以代理人之间的绝对报酬差距来衡量不公平效用。然而,上述假设忽视了代理人在现实的社会化比较中呈现出的自我认知与定位。在企业内部,员工之间自然形成了员工社会网络。员工作为嵌入于社会网络中的行动主体,通常在某些社会化属性或特征上与他人存在差异,即异质性。员工之间的异质性,具体体现在工作相关的特征(包括技能、经验、教育、社会资本等)和工作无关的属性(包括性别、年龄等人口统计学特征)等方面的差异性。在社会化比较中,员工之间的异质性必然引起员工强烈的自我认知以及对他人的认知,从而形成对自己应得激励和他人应得激励的判断,以匹配各自的社会化属性。此时,员工异质性将促使员工关注于实际激励与自己应得、他人应得综合比较形成的不公平效用,而不仅仅是实际激励的绝对差距。本文将员工关注自己及他人的应得激励是否平等的行为心理称之为“应得关切”。本文基于社会网络及其内部异质性的理论视角,以线性契约为研究对象,将异质性员工的应得关切引入行为契约模型,提出员工会根据社会化属性的比较,对线性契约两个基本激励要素(固定工资与产出分享)产生应得感知,以研究员工异质性与应得关切对员工行为与最优激励带来的影响。同时,针对行为契约模型的主要假设与推论,本文构建了关于员工个体层面异质性、员工社会网络异质性、员工应得感知和努力水平的概念模型,通过实证分析方法进一步加以验证,从而形成本文研究内容的闭环。实证分析结果基本证实了概念模型提出的变量关系,增强了本文结论的可靠性与说服力。本文研究的主要创新与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明确了应得关切的内涵,论证了员工应得感知的前因与结果。员工个体层面异质性引发员工的自我应得感知和关于他人的应得感知,两者之差即是员工感知的应得差距。员工会将感知应得差距纳入薪酬比较:正值的应得差距能够缓和或减少员工内心的不公平效用感,负值的应得差距则会增大不公平效用感,在极端情况下,感知应得差距甚至可能扭转不公平效用的正负方向。个体层面异质性正向影响员工感知应得差距,同时,感知应得差距积极影响员工的努力水平。其次,将应得关切引入行为契约模型,弥补了传统行为契约以绝对报酬差距来衡量不公平效用的不足,丰富了传统行为契约模型的相关结论。本文行为契约模型推论表明:(1)不公平厌恶态度在不同应得感知情况下,对员工努力产生相反的作用。当员工感知自己被过度激励(激励不足)时,不公平厌恶态度的增加,会引发员工提升(降低)努力水平;(2)“工资压榨”会变得缓和,同时,最优激励水平存在下限值。第三,提出了在社会网络情境下,员工关注于社会网络激励整体公平性,后者积极影响着员工之间的努力竞争。当员工感知到社会网络整体过度激励或整体激励不足时,则认为社会网络激励整体上是相对公平的,员工将关注于与对手的努力竞争;反之,当感知自己为激励不足,而当对手被过度激励时,员工则认为社会网络激励整体上是相对不公平的,此时,员工将会感受到激励内在的不公平,其他员工努力水平提升会导致员工降低努力水平。最后,揭示出员工社会网络异质性在员工感知应得差距与努力的关系中起着调节作用,调节作用的方向取决于员工关于社会网络激励整体上的感知。具体而言,当员工感知社会网络整体上是过度激励时,员工社会网络异质性的增加正向调节员工感知应得差距与其努力水平的关系,将会积极促进员工之间的努力竞争。然而,当员工感知社会网络整体上是激励不足时,社会网络异质性则会负向调节员工感知应得差距与其努力水平的关系,从而削弱员工之间努力竞争的意愿,这意味着,员工此时更加倾向于同那些相近的员工展开竞争。这一发现为解决当前关于组织层面异质性对员工行为作用的争议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根据研究结论,本文针对企业优化薪酬激励机制设计、引导员工公平认知以及如何保持与利用好组织内部网络异质性等提供了管理建议:一是保持员工整体适当的过度激励感知,营造整体一致的公平氛围;二是建立与员工异质性特征关联的薪酬结构体系,引导员工应得感知;三是结合企业实际激励情况,合理保持和利用员工社会网络异质性激发员工竞争意愿。企业内部紧密的社会关系尽管可能会增加企业凝聚力,但却会造成内部竞争意愿下降,降低整体绩效。企业在引导形成内部员工整体感知过度激励的氛围后,可以适当增加员工社会网络异质性,例如调整员工学历结构、社会背景等,不断激发员工竞争欲望。然而,考虑到很多企业依然倾向于采取弱激励,这些企业应当避免内部社会网络过度的异质性,其员工更倾向于与同质性的个体展开竞争。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social network and its internal heterogeneity ,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series of " behavioral contract models " .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clusion that : ( 1 ) When employees perceive that they are overmotivated ( underactuated ) , the increase of employee ' s effort to promote ( decrease ) the level of effort .
On the contrary , when an employee perceives himself as an incentive and when an opponent is overpowered , the employee thinks that the social network incentive is relatively unfair . At this time , the employee ' s perception of the social network heterogeneity is based on the employee ' s perception of the social network incentive .
secondly , establishing a salary structure system associated with the heterogene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mployees , and leading the employees to perceive ;
Third ,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enterprise , it is reasonable to maintain and use the heterogeneity of the employee ' s social network to stimulate the competitive will of the staff . The close social relations in the enterprise may increase the company ' s social network heterogeneity , such as adjusting the employee ' s educational background structure , social background and so on , so as to continuously motivate the competition desire of the staff . However , considering that many enterprises still prefer weak incentives , these enterprises should avoid the excessive heterogeneity of the internal social network , and their employees tend to compete with the homogeneous individuals .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72.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奇平;;异质性经济学的价值[J];互联网周刊;2006年26期
2 钟陆文;;企业核心能力的异质性[J];经济管理;2004年17期
3 刘嘉;许燕;;团队异质性研究回顾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04期
4 李宪徐;;劳动异质性及其经济学意义探寻[J];肇庆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5 丁冬;郑风田;吴磊;周锋;;经济、社会异质性与农村集体行动水平——基于湖北省S县40村400个农户数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09期
6 周煜皓;;试论会计理论与实务的文化异质性[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7 赵伟;;异质性的经济世界(之一)[J];浙江经济;2014年05期
8 李宪徐;;劳动异质性的自然社会机制及相互作用[J];学术交流;2006年10期
9 郭群成;郑少锋;;返乡农民工经验异质性与团队化创业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0年12期
10 张永芬;;异质性劳动的分析和数学逻辑环境下的经济学研究[J];成功(教育);201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亮;;电信企业集团子公司资源异质性与横向比较[A];通信发展战略与管理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李兴琨;丁桂凤;;团队异质性、冲突对团队合作学习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宋妍;晏鹰;;社区共享资源自发供给的异质性效应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4 赵建;;异质性信念作用下的证券价格:以两信念均衡模型为例[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刘欣;张景焕;;异质性、组织支持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6 李涛;刘玉灿;;集体行动中异质性个体的决策机制——基于住宅小区调查的实证研究[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戴昆;钟文勤;胡德夫;姚军;;荒漠啮齿类共存机制与环境异质性[A];中国动物科学研究——中国动物学会第十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及中国动物学会65周年年会论文集[C];1999年
8 高越;李荣林;;异质性、分割生产与国际贸易[A];经济学(季刊)第8卷第1期[C];2008年
9 赵果庆;;产业异质性、FDI产业溢出效应与中国产业增长[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10 靳栋梁;张明敏;党勇;鲁效庆;郭文跃;;表面异质性对甲烷在多孔碳表面吸附行为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7分会:多孔功能材料[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方付建 汪方芳;异质性消费需求呼唤差别化公共服务[N];中国改革报;2008年
2 李国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异质性和经济摩擦对国际生产组织形式选择的影响[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张月云 整理;定量研究应考虑个体异质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4 李少豪(作者单位:蚌埠制线厂);试论企业的品牌战略[N];安徽经济报;2006年
5 第二军医大学人文社科部 杨威;异质性好比炽热流淌的熔岩[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6 独立学者 柳五;被反感的“散伙饭”是一种社会病[N];东莞日报;2010年
7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 杨守涛;协商民主需要何种文化基础[N];团结报;2014年
8 东艳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2011年国际贸易前沿研究进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湖北 张小明;舍本逐末 大学生创业最大的软肋[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钱婷婷;日光温室黄瓜群体冠层结构特征分析与参数化模型构建[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2 苟云久;饮食因素与肺癌相关性的Meta分析[D];兰州大学;2015年
3 隋月红;FDI异质性、产业集聚类型与工资:理论与我国典型地区的实证[D];浙江大学;2016年
4 王成园;社会网络视角下考虑异质性员工应得关切的行为契约模型及实证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5 熊婕;异质性劳动力、就业匹配与收入差距[D];重庆大学;2014年
6 陈策;异质性厂商国际市场进入方式的选择和政策支持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7 林高榜;创新异质性与中国技术进步[D];浙江大学;2012年
8 宋妍;基于偏好异质性的共享资源捐赠水平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9 李玉连;基于异质性的共享资源治理过程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10 李春顶;异质性企业国际化路径选择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森;TMT异质性与企业绩效动态关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程强;产学研伙伴异质性对企业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王倩;基于顾客异质性的电子零售商定价决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4 董骥;金融市场的异质性效应[D];山东财经大学;2015年
5 王超;盐碱环境下羊草克隆整合策略对刈割的响应机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6 罗永清;昆明贫困住区异质性及收入影响因素分析[D];云南财经大学;2015年
7 杨薇;中国离岸外包对异质性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8 杨昀;高管团队异质性、企业研发支出与绩效关系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9 周洲;中国城市房价对居民消费的影响[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10 裘索;承接外包与异质性企业的关系研究[D];贵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9976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1997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