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消费强度收敛性及成因分析
本文关键词:中国石油消费强度收敛性及成因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中国能源消费迅猛增长,能源的瓶颈效应日益凸显。整体看能源消费结构问题、环境问题不仅关乎国民的生活质量,而且也将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结合学者们的相关研究及中国特有的国情可知,上述问题的产生既与中国“富煤、少油、贫气”的能源先天禀赋密切相关,同时也与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紧密相连。从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经验看,相比煤炭,石油作为一种高效能源,不仅使用领域广泛、对于环境的污染也相对较小,将是今后一段时期中国能源消费结构转型的重点方向。因此,从能源效率的视角看,现阶段对于能源消费强度及其收敛规律问题的探讨,不仅能为提升石油资源利用效率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而且也能为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经济增长质量提供参考。从现有研究看,目前学术界对能源利用效率的研究,多基于能源总量的视角,对于分类能源的系统研究相对较为鲜见。由于不同类型能源的质量各异且使用效率也各不相同,产生的影响以及使用效果均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部分在能源总量视角下的研究并不具备可比性和普适性特征。此外,现有研究中对于分类能源消费的强度、效率等概念、内涵也缺乏准确界定,相关测度方法和评价指标也有待进一步完善。考虑到中国能源禀赋的特点,分类研究能源的效率更有利于加强对能源消费效应的把握和对能源消费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基于此,本文围绕着优化中国石油能源的消费效率这一核心问题,在遵循“理论来于实践,并指导实践”这一思想的前提下,按照“理论梳理——现象分析——特征研究——成因分析——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采取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石油消费强度收敛性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进一步完善和明确了能源效率的内涵,测度了石油消费强度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在对现有的关于能源效率相关研究成果总结归类的基础上,本文对能源效率的定义、能源效率指标种类的划分及能源效率测度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辨析,并借助于已有的研究结论明确了石油消费强度的测度方法。而后基于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的系统逻辑关系分析,实证探讨了影响中国石油消费强度的关键影响因素,并发现石油消费强度的形成与变动影响因素与总体能源强度的形成和变动影响因素间存在较大的相似性,但两者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即在总体能源消费强度的研究中技术因素是一个基础且关键的影响因素,但在石油消费强度的分析中这一指标对石油消费强度并不存在显著性影响。(2)基于长期视角分析了石油消费强度的变动特征和演变趋势。本文在石油消费强度的概念框架下,分析了中国不同区域和不同产业的石油消费强度变化。研究表明,整体上多数省份的石油消费强度均呈下降趋势,具体到区域而言,石油消费强度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区域差异性特征,即周边的东部及西部区域的整体降低水平要快于内陆的中部地区。此外在产业层面,各个产业的石油消费强度均逐年降低,其中第二产业的降幅最大。总体看石油消费强度的这种趋势,表明近年来中国能源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从可视化视角看也表明中国石油消费强度可能存在一定的收敛性特征。(3)中国石油消费强度区域差异特征研究。依据石油消费强度的变动特征和演变趋势,考虑到石油消费强度的收敛性与差异性的逻辑关系,本文着重从区域强度差异的角度对可视化结论进行量化检验。基于长期分析的静态面板模型和短期分析的面板误差修正模型,在以石油消费强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为划分依据的二维象限图中,本文将中国大陆地区30省划分为4区域,并在此基础上对各区域的石油消费强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虽然不同区域间石油消费强度变动存在显著差异,但整体上各区域间均呈现出显著下降趋势。(4)中国石油消费强度收敛性特征及其趋势特征研究。基于前文中国石油消费强度逐渐降低的量化结论,为进一步系统地揭示中国石油消费强度收敛性特征,本文在对?收敛模型、?收敛模型、俱乐部收敛模型以及空间计量等收敛测度模型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石油能源强度收敛性特征。结论表明,中国各省域石油能源消费强度存在?绝对收敛和?条件收敛趋势。且城乡人口结构和交通行业比重对石油能源消费强度的收敛性有负向作用,而人均产值的提高、第二产业比重和煤炭能源消费比重的提升则有利于缩小各省间石油能源强度的差异进而促进收敛。(5)中国石油消费强度收敛性的城镇化效应研究。在完成宏观层面的石油消费强度收敛性分析后,考虑到中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特点,以及城乡的生产消费差异对石油能源的消费的影响。为进一步提升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利用非线性门限面板模型对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石油消费强度的收敛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城镇化进程对工业化的优化效应对石油消费强度产生了较为显著的收敛作用。(6)中国石油消费强度收敛性的产业效应研究。产业层面的变动规律分析同样也是政府有针对性调节市场的重要依据,且当前中国正处于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为核心的经济转型关键期。因此,本文通过库兹涅茨曲线模型,研究了产业结构调整对石油能源强度收敛的效应。结论一方面印证了中国石油消费强度逐年收敛的事实,同时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产业结构调整是导致中国石油消费强度呈收敛趋势主要因素。
【关键词】:石油消费强度 区域差异特征 收敛性特征 城镇化效应 产业结构调整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426.22;F22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5
- 第1章 绪论15-37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15-23
- 1.1.1 研究背景15-21
- 1.1.2 问题的提出21-22
- 1.1.3 研究的意义22-23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23-31
- 1.2.1 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因素分析24-25
- 1.2.2 能源强度区域性差异分析25-26
- 1.2.3 能源消费强度收敛性研究26-27
- 1.2.4 城镇化进程与能源效率关系研究27-28
- 1.2.5 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效率关系研究28-30
- 1.2.6 文献评述30-31
- 1.3 本文研究思路与内容31-37
-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31
- 1.3.2 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31-32
- 1.3.3 研究的内容、方法与主要创新32-35
- 1.3.4 本文内容的逻辑路线35-37
- 第2章 石油消费强度的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37-57
- 2.1 能源效率测度方法及分类剖析37-43
- 2.1.1 能源效率测度理论37-38
- 2.1.2 单要素测度方法38-40
- 2.1.3 全要素测度方法40-42
- 2.1.4 两种能源效率测度方法的比较42-43
- 2.2 石油消费强度的提出与测度43-44
- 2.3 石油消费强度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44-51
- 2.3.1 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45-47
- 2.3.2 能源消费结构与人口结构47-48
- 2.3.3 价格因素与政府政策48-49
- 2.3.4 技术进步与科技创新49-51
- 2.4 石油消费强度影响因素的计量识别51-55
- 2.4.1 模型的建立及数据说明51-53
- 2.4.2 指标的识别分析53-54
- 2.4.3 检验结果分析54-55
- 本章小结55-57
- 第3章 中国石油消费强度的特征及演变57-81
- 3.1 中国石油消费强度分析57-66
- 3.1.1 经济背景概述57-58
- 3.1.2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分析58-59
- 3.1.3 中国石油消费分析59-65
- 3.1.4 石油消费强度分析65-66
- 3.2 石油消费强度的产业分析与主要生产部门分析66-73
- 3.2.1 我国产业结构分析66-68
- 3.2.2 中国各产业石油消费强度变化分析68-72
- 3.2.3 主要生产部门石油消费强度分析72-73
- 3.3 中国石油消费强度的区域性分析73-80
- 3.3.1 中国能源消费区域性分析73-74
- 3.3.2 中国石油消费区域性分析74
- 3.3.3 石油消费强度区域性分析74-80
- 本章小结80-81
- 第4章 中国石油消费强度区域差异性的动态分析81-103
- 4.1 二维度区域划分81-84
- 4.1.1 现有的经济研究区域划分方法总结81-82
- 4.1.2 本文所用的区域划分思想阐释82-83
- 4.1.3 基于经济发展水平与石油能源强度的二维异质性区域划分83-84
- 4.2 面板模型选择与数据检验84-92
- 4.2.1 面板模型选择84-86
- 4.2.2 指标的选择86-87
- 4.2.3 面板数据的检验87-92
- 4.3 中国石油消费强度区域差异的长期效应分析92-95
- 4.4 基于PECM模型的中国石油消费强度区域差异短期效应分析95-100
- 4.4.1 PECM模型方法说明95-97
- 4.4.2 中国石油消费强度区域差异的短期模型设定与估计97-98
- 4.4.3 中国石油消费强度区域差异的短期效应分析98-100
- 本章小结100-103
- 第5章 中国石油消费强度的收敛性检验103-115
- 5.1 常用的研究收敛性模型方法103-108
- 5.1.1 s 收敛模型103-104
- 5.1.2 b 收敛模型104-105
- 5.1.3 俱乐部收敛模型105
- 5.1.4 空间计量方法105-106
- 5.1.5 函数方法106-108
- 5.2 中国石油能源强度收敛性的经验分析108-109
- 5.3 中国石油消费强度收敛性成因诠释109-111
- 5.4 石油消费强度收敛机制的区域差异性分析111-114
- 5.4.1 面板差异化模型说明111-112
- 5.4.2 区域划分及数据说明112-113
- 5.4.3 估计结果分析113-114
- 本章小结114-115
- 第6章 城镇化进程对中国石油消费强度收敛性的影响效应分析115-127
- 6.1 城镇化对石油消费强度的影响机制分析115-118
- 6.1.1 城镇化对石油消费强度的影响效应分析115-117
- 6.1.2 城镇化进程对石油消费作用的过程分析117
- 6.1.3 城镇化进程对石油消费强度的作用机制分析117-118
- 6.2 面板门限模型介绍118-120
- 6.3 基于门限模型的实证分析120-125
- 6.3.1 变量选取120-121
- 6.3.2 门限结构检验121-123
- 6.3.3 分组估计及结果分析123-125
- 本章小结125-127
- 第7章 产业结构调整对中国石油消费强度收敛性的影响效应分析127-141
- 7.1 产业结构调整对中国石油消费强度的影响机制分析127-128
- 7.2 库兹涅茨曲线模型与相关文献综述128-130
- 7.3 库兹涅茨曲线模型设定与石油消费强度变点分析130-134
- 7.3.1 区域划分与数据说明130-131
- 7.3.2 模型形式设定131-132
- 7.3.3 石油消费强度的人均产出变点分析132-134
- 7.4 产业结构变动对石油消费强度收敛性的效应分析134-138
- 7.4.1 库兹涅茨曲线模型扩展134-135
- 7.4.2 产业结构变动对石油消费强度收敛性的直接效应分析135-137
- 7.4.3 产业结构变动对石油消费强度收敛性的间接动态效应分析137-138
- 本章小结138-141
- 结论141-147
- 参考文献147-169
- 附录169-175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175-177
- 后记177-1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丹;争夺消费——世界石油消费中心移动将带来新的石油争夺[J];中国石油;2001年12期
2 任海平;东北亚石油消费与进口[J];科学决策;2004年05期
3 郑敏;解套石油消费[J];中国石油石化;2005年04期
4 李小地;;美国和韩国石油消费历史与启示[J];国际石油经济;2006年02期
5 单卫国;;科学发展观与石油消费对策[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6年02期
6 柯晓明;;我国石油消费快速增长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J];当代石油石化;2007年06期
7 ;社科院发布《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8)》蓝皮书:我石油消费仍将高增长[J];当代石油石化;2008年04期
8 刘卫国;;我国石油消费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9 开颜;;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逼近50%[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09年02期
10 舟彤;;印度石油消费持续强劲增长[J];中外能源;2009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颖超;张在旭;朱渊超;;中国经济增长与石油消费协调发展对策建议[A];第六届中国不确定系统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贸促会驻比利时代表处;中印石油消费改变供需平衡[N];中国贸易报;2005年
2 记者 李明;新兴经济体汇率跌影响全球石油消费[N];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
3 本报记者 赵坤;上半年石油消费实现小幅增长[N];中国电力报;2013年
4 世经政所 任海平;东北亚地区石油消费与进口现状及趋势[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5 金士星;今年我国石油消费将达3.5亿吨[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6 钱敏;国家应勒紧石油消费增长过快缰绳[N];中国化工报;2008年
7 王光平;我国石油消费将持续高增长[N];中国改革报;2008年
8 安蓓 张艺;下半年石油消费将缓步企稳回升[N];国际商报;2009年
9 通讯员 涂露芳;国内石油消费首现正增长[N];中国石油报;2009年
10 金士星;今年我国石油消费将达3.5亿吨[N];中国证券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阳;中国石油消费强度收敛性及成因分析[D];吉林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戴国君;石油消费政策的国别比较及建议[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莹;石油消费对中国国民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3 陈静;我国石油消费对经济、环境影响的区域差异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闵娜;中国经济增长与石油消费的相互影响及协整关系[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石油消费强度收敛性及成因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24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272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