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是在我国目前面临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阶段下,试图通过对消费方式转变的研究,探索构建现阶段与科学发展方式相适应的消费方式。论文从哲学、历史和社会发展角度对消费方式转变进行分析和研究,用哲学分析、历史分析的方法,对消费和消费方式概念进行了考察;对历史上的消费方式转变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对当代资本主义消费方式(消费主义)的形成、表现、特点、危害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对我国的消费方式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中国的对策应该是建立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并对可持续消费方式的内涵、外延、内容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和论述,最后对建构可持续消费方式的路径作了探讨。除导论外,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分析消费与消费方式的概念内涵和基本特征。本章首先追溯了消费和消费方式概念的起源和演变,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出发,从哲学角度界定了消费和消费方式的概念内涵,揭示了它的基本特征,进而阐明消费是满足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基础性活动和人的存在方式,是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过程,具有自然性、社会性、文化性和层次性。消费方式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消费主体与消费对象(即消费资料)的结合方式,包括消费主体以什么身份、采用什么形式、运用什么方法来消费消费对象,以满足其多方面需要,它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个体性与群体性的统一、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并从消费方式与生产力、消费方式与自然环境、消费方式与科学技术、消费方式与社会制度、消费方式与思想文化的关系,论证了消费方式及其转变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为后几章的展开和论述奠定了理论和方法的基础。第二章对消费方式的历史转变作了考察。本章认为:人类的消费方式经历了两次根本性转变。第一次消费方式的转变发生在原始社会晚期,即人类从采摘、渔猎社会向农业社会转变时期。随着天文气象知识的掌握,人们逐渐掌握了农业技术,随着铁器的出现,农业规模扩大,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开始出现稳定的剩余产品,消费方式也由食物平均分配的共同消费转变为以家庭为单位的消费。这一转变标志着食物的稳定增长可以支持人口的稳定增长,是人类文明的开端。第二次消费方式的转变发生在资本主义早期,即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时期。随着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得以极大提高,以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为标志,在西方资本主义主要国家,消费方式也由农业社会的家庭的节俭的消费方式向工业的大众型消费方式转变。第三章是对资本主义消费方式(消费主义)的分析与批判。本章分析了资本主义消费方式的形成原因、本质和危害。资本主义消费方式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是由资本无限增殖的本性决定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是这种消费方式的物质基础,是资本增殖和扩张的内在需要,信用工具(消费信贷)和商业广告的发展促进了它的形成。早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也是以节俭为美德的,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危机的反复出现,使得经济学家日益认识到消费在经济运行中的强大作用,逐渐地形成了消费经济理论,使得消费主义在成为了二十世纪资本主义世界的主流经济思想,上升成为西方国家的普遍意识形态。消费主义的前提是社会贫富分化、趋势是无度消费、本质是消费异化。消费主义的盛行引起了一系列的负面作用,导致了人和人之间不平等加剧、全球的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由于受到全球资源环境的刚性制约,资本主义的消费方式是不可持续的。第四章是对我国当前消费方式的分析和评价。我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以节俭为传统美德。1949年建国后直到文革结束,我国基本上是温饱型的消费方式。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得以快速发展,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由温饱型向小康型消费方式转变。现在正处于从节俭型向享受型转变的时期。目前我国在消费方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消费增长与资源环境矛盾加剧;社会消费差距日益拉大;消费增长低于投资增长;消费不足和过度消费并存等。第五章是对我国消费方式转变的对策研究。根据我国的资源特点、环境压力和消费现状,采用西方消费主义消费方式肯定是不可持续的,我国只能选择低消耗、少污染、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可持续消费方式的目标是满足人类基本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谐相处和各民族、各国家平等相处。这种新的消费方式是对消费异化的扬弃,是消费的发展性与可持续性的统一、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其内涵包括适度消费、生态消费、文明消费和公平消费。要建立可持续的消费方式,需要从改变不合理的消费结构和建立新型的消费方式两方面入手:一要保障必要消费、鼓励合理消费、限制过度消费;二要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生态的消费方式;三是建立新型的消费文化,规范政府和引导人们的消费行为;四是寻求国际合作,改变目前不合理的国际消费格局,最终扬弃现在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可持续的消费方式。虽然转变消费方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消费方式问题认识的社会化,可持续的消费方式一定会替代消费主义的消费方式。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6.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绍山;关于消费的哲学反思[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童萍;消费与人的全面发展[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3 汪秀英;;中国社会现行消费模式的规范途径[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仰海峰;消费社会批判理论评析——鲍德里亚《消费社会》解读[J];长白学刊;2004年03期
5 王子彦,李宁;对“适度消费”概念的不同理解[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张立鑫;;中国自然生态思想及相关制度的演变与发展——原始社会至隋唐时期[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7 梅常庆,穆慧琴;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J];锦州医学院学报;1994年06期
8 陈涯倩;“消费”概念的哲学解析[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9 庞增安 ,顾英范;适度消费浅论[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10 颜晓峰;西方的消费伦理反省[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石方川;[N];中国信息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兴桥;消费异化与消费伦理[D];吉林大学;2004年
2 姚永利;生态消费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3 张爱丰;消费哲学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4 李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5 朱构峨;适度消费的哲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本文编号:
27529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2752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