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博士论文 >

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技术创新竞争力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0 07:07
【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经济从依赖廉价劳动力,生产低成本产品的传统经济时代全面进入依赖新产品研发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驱动发展已经成为国际发展的大趋势,世界各国均提出了切合时代发展的创新驱动战略,试图通过创新增加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占据主动位置。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发展成经济大国,迈入了科技大国的行列,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国家自主创新能力逐渐提升,然而,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经济远未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大而不强的问题十分突出。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出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强调中国未来的发展要实现传统的劳动力以及资源能源驱动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变。东北是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东北老工业基地已经形成了石油、煤炭、机械、化学和钢铁冶金产业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积聚了全国很大一部分大中型骨干企业,拥有众多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战略产业。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长子,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东北老工业基地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十分突出,历来受到党和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早已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在当前国家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创新已经成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本质要求。经过十余年发展,开展实施了一系列发展老工业基地技术改造等的重大举措,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基础得到了明显加强,生产制造技术、技术设备先进程度以及产品质量均得到提高,大中型国有企业发挥自身优势,通过二次创新和集成创新在装备制造业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果,突破了产业发展的瓶颈桎梏,从根本上提升了东北的技术装备质量。然而受体制、机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老工业基地技术创新能力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技术创新对全面振兴的作用还未得到完全释放。作为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技术创新为区域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提升技术创新的竞争力是提升区域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本质要求。因此,对区域技术创新竞争力展开深入研究并形成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技术创新竞争力的思路与对策,对当前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东北老工业基地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思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第一,文献研究与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本论文所研究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创新竞争力研究需要大量的相关数据及前期研究成果,因此要从相关研究文献中整理,同时还需要进行相关的调查研究。第二,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本论文所研究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创新竞争力研究需要借鉴或创新相关的理论,并且要运用这些理论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进行路径、阶段、重点及对策进行具体分析,因此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三,计量分析方法。运用综合评价体系和DEA-Malmquist模型,利用多种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等)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创新发展阶段、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进行准确测度。全文共分为七章。第1章为绪论,分别就论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创新点与不足进行阐释。第2章是文献综述,对有关区域创新竞争力研究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相关文献做出总结和归纳,进而分别论述竞争优势理论、国家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和老工业基地技术创新。第3章是区域技术创新竞争力的理论基础,分别从基本内涵、特征表现、分析框架和指标体系进行阐述。第4章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创新基础竞争力分析,主要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增长竞争力、产业基础竞争力、企业基础竞争力和对外开放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第5章东北老工业基地创新环境竞争力分析,主要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硬环境基础设施、软环境包括企业制度、市场制度、政府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现状、成因和着重点进行分析。第6章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创新投入产出竞争力分析,主要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创新投入竞争力、创新产出竞争力分析,以及通过构建DEA两阶段模型以及DEA-Malmquist指数方法理论模型,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技术创新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第7章是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技术创新竞争力做出总体评价分析,以及提高东北老工业基地创新竞争力的对策建议,分别基于创新基础竞争力、创新环境竞争力、投入产出竞争力分析归纳总结提高东北老工业基地创新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4.3
【图文】:

比重,总量,情况,省份


图 4-1 东北各省 GDP 占东北老工业基地总量的比重情况资料来源:2014 年《中国统计年鉴》。东北三省中,“东北大城市群”(主要是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所占。2013 年,沈阳和大连两市对辽宁省经济增长贡献较高,两市 GDP 之和占DP 总量的 49.7%,可以说辽宁省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沈阳和大连两个地区;济增长则主要依赖长春市、吉林市和松原市,三个地区 GDP 总量占吉林省的 64.4%;黑龙江省经济增长贡献度较高的地区是哈尔滨市和大庆市,两量所占比重为 56.9%。表 4-3 2013 东北各省主要城市经济集聚性情况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GDPGDP 占所在省份比重城市 GDPGDP 占所在省份比重城市 GDPGDP 省份

三次产业结构


图 4-2 2004-2013 年东北老工业基地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图资源来源:2004—2014 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统计年鉴。(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变动在表 4—6 中能够发现,东北老工业基地就业结构呈现为“一、三、二”格局与产值结构的“二、三、一”格局存在较大差异,这意味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第二产业吸收就业人员的能力有限。第一产业的就业走向反映为一种下降走势,从 200年的 42%减少至 2013 年的 36%,10 年平均值为 40%;第二产业的就业比例反映为一种平稳趋势,10 年间大致并未出现什么变化,始终在 23%左右,平均值也为 23%;第三产业的就业比例反映为一种上升走势,从 2004 年的 35%增加至 2013 年的 41%10 年间的平均水平是 37%。这说明东北地区除了是全国老工业基地,还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地(黑龙江粮食产量已连续两年超过河南称为全国第一)。

产业结构,东北三省,统计整理,统计年鉴


中弱化对农业的改革发展,以及第三产业的有关支持。其结果造成了工业特别工业迈向了一条独立发展之路,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同其他产业彼此的积作不足,无法积极促进与增强农业与服务业的生产水平,三大产业彼此反映为的非均衡发展结构。(三)产业结构的趋同性熵是热力学中的一个名词,在信息论中又称为平均信息最量,它是信息的一量指标。产业结构研究中通过产业结构的熵值来分析产业结构改革发展的进程就是通过 ,其中: 代表第 种产业的权重, 代表存在 种产照上式计算东北老工业基地三个省份自2004—2013年期间的产业结构熵,从图能够发现,2004 年至 2013 年东北三省的产业结构熵存在明显差异,黑龙江省的结构熵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而辽宁省与吉林省的产业结构熵表现为接近同步的趋势,但均未出现趋近平稳的趋势。因此可以看出,东北三省的产业结构始终达到稳定,仍然需要进一步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力;对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的再思考[J];经济纵横;2000年09期

2 齐建珍;改造老工业基地的一种新思路[J];求是;2000年09期

3 《振兴老工业基地研究》课题组,林凌,荣剑英,沈鸿生,刘世庆,董德歧,陈唯,刘红儒,阎俊,张承耀;中国老工业基地振兴之路[J];改革;2000年05期

4 纪玉山;结构升级:老工业基地面临的挑战[J];长白学刊;2000年01期

5 孙启文;;我国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创新[J];内部文稿;2000年22期

6 胡春力;老工业基地的地位、作用及重点任务[J];党政干部学刊;2001年11期

7 王翠霞;抚顺老工业基地转型的思考[J];辽宁经济;2001年08期

8 卢嘉鑫;创新与西部老工业基地的振兴[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9 赫国胜;利用风险投资振兴中国老工业基地对策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10 蔡文彬;对吉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几点思考[J];吉林财税;2003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鲁志军;;论技改贷款与老工业基地的振兴[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2 焦方义;;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A];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探讨[C];2003年

3 徐勇;;创新国企体制 加快吉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进程[A];“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长春论坛文集[C];2003年

4 孙世强;;国家政策与振兴老工业基地的研究[A];“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长春论坛文集[C];2003年

5 朱荣科;;资源型城市反贫困——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文汇之一[A];“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长春论坛文集[C];2003年

6 李俊江;史本叶;;老工业基地兴衰与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国外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措施与启示[A];“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长春论坛文集[C];2003年

7 李中义;高元禄;;加快市场化改革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A];第四届国有经济论坛——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制度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赫国胜;;利用风险投资进一步振兴中国老工业基地[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9 李向平;陈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10 娄福恩;徐萍;;地方志要为振兴黑龙江老工业基地服务[A];全省地方志工作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建设边疆文化大省研讨会专辑[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N];经济日报;2004年

2 胡鞍钢;老工业基地振兴:吉林该如何做[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王海坤;资源型老工业基地“回春”有术[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4 记者 朱大明;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全面完成老工业基地振兴目标和历史任务[N];长春日报;2007年

5 班健;创造老工业基地的新生[N];中国环境报;2006年

6 佟冬俊;蓝图展现出的是机遇[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7 陈金子 初训;围绕主题 扎实推进和谐文化建设[N];丹东日报;2007年

8 记者 樊金钢;九成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项目开工[N];黑龙江日报;2007年

9 呼涛;老工业基地历史欠税将得豁免[N];黑龙江经济报;2006年

10 记者  孟唤;现代流通在老工业基地辽宁快速发展[N];经济参考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振凯;老工业基地的衰退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隋忠诚;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国际经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任晶;我国老工业基地创新系统构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李伟民;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技术创新竞争力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5 关大伟;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府管理环境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常忠诚;制度创新与东北老工业基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D];吉林大学;2008年

7 吴艳玲;演化经济学视角下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制度变迁[D];辽宁大学;2008年

8 李铁滨;东北老工业基地承接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扩散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姜周;基于区域经济合作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振兴战略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10 王宏伟;东北老工业基地工厂搬迁改造土木工程关键技术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486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27486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7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