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博士论文 >

当代中国的科技精英及其形成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7 03:34
【摘要】:科技精英历来是科学社会学的核心议题之一,科技精英研究与科学分层研究密不可分。既有的研究成果、科技管理实践和大科学的时代特点,决定了科研资源、科研成果和科技奖励是科学界分化与分层的基本维度。当前中国的科技人员群体在科研资源、科研成果、科技奖励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分化态势,精英群体己经从这种分化态势中凸显出来。根据项目数量、项目质量、论文数量、论文质量和奖励数量等五项指标,中国科技人员群体可以分为上层、中层和下层,分层形态大致呈现出“金字塔”结构。分层状况的突出特点是中层科技人员的项目质量和论文质量高于上层科技人员,这一特点是年龄差距及其所蕴含的科研资助、人才供应、职业竞争等方面的时代变化造成的。上层科技人员即是当前中国的科技精英群体,他们的科研项目、论文产出和科技奖项均明显超过科技人员的整体水平。科技精英具有较高的地位一致性,不仅表现为分层变量之间的一致性,而且表现为分层等级与技术职称、管理职务等分层体系的一致性。 科技精英的群体特征和成长历程蕴含着精英之所以能够成为精英的奥秘。初步分析发现:科技精英的男女性别比明显高于其他科技人员,但是男性优势主要表现在科学分层的数量维度;年龄对科技精英的影响与性别因素类似,也仅限于科学分层的数量维度;家庭背景基本上对科技精英的形成没有显著影响,家庭教育状况、职业状况和政治状况均是如此;教育背景的重要性无以复加,第一学历、最后学位、海外经历、导师职务等因素都造成科研项目、论文产出和科技奖项的显著差异;科技精英的技术职称、管理职务、工作性质、机构级别和机构类别也与科技人员群体及其他层级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别;科技精英的社会网络状况也优于科技人员群体,其核心网络以师生关系为核心,并且相对集中于科技领域内部。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资源-成果-奖励”的逻辑链条是理解科技精英之地位获得的首要逻辑;第一学历、最后学位、海外经历、导师职务等因素也对科技精英的形成产生重要作用;技术职称和管理职务是科技精英的重要依托;机构类别、机构级别和工作性质也具有一定影响;职业资历的积累必不可少。中国科技精英的形成路径在家庭影响、机构级别、管理职务等方面与国外科技精英的形成路径存在诸多差异。中国科技精英的形成路径,嵌入在中国社会转型与变迁及其所带来的分层与流动态势之中,嵌入在科技体制改革所带来的资源分配、科研成果和科技奖励等体制或制度的变化之中,嵌入在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和大科学时代深度演变的过程之中。默顿学派关于精英形成的优势积累理论不仅面临着相反的经验证据的挑战,而且未能避免默顿范式的固有局限。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316
【图文】:

论文质量,项目质量,论文数量,项目数


第二章科学分层与精英群体:基于资源、成果与奖励 接下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对科技人员的层级归属来说,哪项指标最为重要? SPSS两步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对于科技精英来说,分层变量的重要性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项目数量、奖项数量、论文数量、论文质量、项目质量;对于中层科技人员来说,分层变量的重要性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论文质量、项目质量、奖项数量、项目数量、论文数量;对f下层科技人员来说,分层变量的重要性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论文质量、项目质量、论文数量、项目数量、奖励数量。从上丨Z?、中层和下层科技人员的比较来看,上层主要凭借科研项目、论文产出和科技奖励的数量优势而凸现出来,中层则占有科研项目和论文产出的质量优势。TwoStep Cluster Number = 3Bon lemiiiiAd jtsdii i-ii i A pp Ibd

科学界,类别,杰出人物,科学观


图2. 8分眉变量的重要性分析-下层第三节当前中国科学界的精英群体一、精英主义的科学观精英的概念来自古典时期的社会学家Vilfredo Pareto。Vi If redo Pareto(2001) 兑道:“让我们假设在所有人类活动的部门中,人们给予每个人一个表明其能力的指数,有点像人们在学校教的不同课程中给考试打分一样……这样我们就建立了一个类别,属于这个类别的人在他们各自的活动领域中拥有最高的指数,我们称这个类别为精英。”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科学界的杰出人物被称为科技精英。从学术研究和科技管理来看,科技精英研究是与科学分层研究相伴而生的,没有科学分层等级的差别自然也就没有科技人员的地位高低之分。但是,从其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楼晓玲,陈昌贵,高兰英;我国高校留学人员回国后发挥作用状况与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年03期

2 李正风;关于深化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思考[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3 侯宪林;试论党的知识分子政策[J];齐鲁学刊;1986年01期

4 马来平;中国科技体制的曲折发展;1958~1980[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5 麦劲生;;留德科技精英、兵工署和南京政府的军事现代化[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周玉;;社会网络资本与干部职业地位获得[J];社会;2006年01期

7 赵延东;;社会网络与城乡居民的身心健康[J];社会;2008年05期

8 边燕杰;张文宏;程诚;;求职过程的社会网络模型:检验关系效应假设[J];社会;2012年03期

9 李培林;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J];社会学研究;1996年04期

10 李强;“丁字型”社会结构与“结构紧张”[J];社会学研究;2005年02期



本文编号:27834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27834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5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