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博士论文 >

产业技术轨道跃升与产业技术体系演进的互动机理及耦合模型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9 19:39
【摘要】: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得以产业技术轨道跃升为特征的技术创新日显突出。产业技术轨道跃升无疑会给原有产业技术体系造成冲击,同时也将带动产业技术体系的整体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面对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的巨大竞争压力。我们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战略大幅度提升了我国产业的技术水平,促进了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各个产业迅速发展,并期冀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实现技术转化从而提升产业竞争力。然而经济全球化使中国产业面临的经济环境发生了转变,资本流动更为快速且流向自由,贸易市场更为开放和自由,产业技术体系发展日益完善,产业技术储备容量增加使产业技术竞争表现出更加强烈的不确定性。面对复杂多变的竞争局面,我国产业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的缺失使中国的各个产业在参与国际竞争时常常处于劣势。拥有领先技术的发达国家是贸易规则的制定者,更是产业竞争优势的获得者。 我国技术经济研究体系逐渐完善,且有关技术领域内的理论研究逐渐深入。自工业革命以来,人们从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的轨迹中认识到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是获取竞争优势的源泉。随着广泛的技术创新实践,以及对各种类型技术创新理论层面的深入研究,我们发现,只有变革性的并且具有经济效能的技术创新才能使技术创新主体获取卓越竞争优势,这种技术创新以技术轨道跃升为典型特征。技术轨道理论揭示了技术进步过程中技术、经济、政策等多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使技术跨越成为了可能。 本文以产业经济学、演化经济学、技术创新理论、技术轨道理论为基础,深入研究产业技术轨道的形成及跃升机理,分析其与产业技术体系演进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协同作用,建立产业技术轨道跃升能力与产业技术体系演进能力的耦合模型,进而对我国36个工业产业近年来产业技术轨道跃升能力与产业技术体系演进能力的耦合度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针对具有代表性的我国汽车产业技术发展提出了对策。本研究既充实了我国技术创新和技术轨道的理论研究,也对我国产业技术发展的政策制定具有指导性实际意义。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本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产业技术轨道具有技术的生命周期特性,影响产业技术轨道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三个:产业技术基础元素的水平,突变性技术创新的激发作用,产业对于外部技术的引进、吸收和消化利用能力。 (2)产业技术体系是一个具有系统性、动态性的复杂系统,是产业中产生转化和利用技术的社会经济网络。包括产业技术运行体系、产业技术转化体系、产业技术标准体系、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和产业技术体系的外部环境。其整体演化能力是由每个组成部分的能力发生协同作用而表现出来的。产业技术体系演化具有规律性。 (3)产业技术轨道跃升是向能级更高的方向实现的,衡量能级更高的维度是更高的技术水平和更强的经济效益转化能力。产业技术轨道跃升的内部动力有:技术机会、创新收益、技术积累、知识专有;其外部条件包括:市场需求、资源禀赋、竞争环境;而产业技术轨道跃升的关键因素由技术因子和经济因子组成,二者能力的综合体现就是产业技术轨道跃升能力。其中,技术因子包括产业现行技术主轨道的成熟度、技术基础与技术储备以及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经济因子则包括经济收益预期和经费投入能力。 (4)产业技术轨道跃升对产业技术体系具有冲击与带动作用,产业技术体系演进对产业技术轨道跃升具有促进与约束作用,二者形成一个具有相互间复杂关系的耦合系统。 (5)通过构建产业技术轨道跃升与产业技术体系的耦合模型,最终对我国36个工业产业的耦合度进行实证研究,最终确定了5个耦合度大于0.7的良好耦合型产业:烟草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研究的创新点主要有: (1)基于技术创新理论、技术轨道理论基础等,创新性地提出了产业技术轨道的形成机理,分析了促进产业技术轨道形成和发展的生长点。提出了产业技术平行轨道理论,丰富了产业技术轨道跃升理论研究的框架。提出能级的概念,及按轨道能级变化分析产业技术轨道跃升机制的研究思路。 (2)在将产业技术体系定义为产生转化和利用技术的社会经济网络的基础上,提出了它的树形图结构,逐一分析了其组成部分及相互关系,提出了衡量其演进能力的两个维度: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研究了产业技术体系演进的规律。 (3)对产业技术轨道跃升与产业技术体系演进之间的互动机理进行分析,分析表明产业技术轨道跃升对产业技术体系具有冲击与带动作用,产业技术体系演进对产业技术轨道跃升具有促进与约束作用,二者形成一个具有相互间复杂关系的耦合系统。在此基础上,构建产业技术轨道跃升与产业技术体系演进的耦合模型。 (4)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设计了产业技术轨道跃升能力和产业技术体系演进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专家咨询法、调查问卷法与统计分析方法相结合计算了指标的权重;以灰色关联分析法为核心,运用SPSS软件与DPS软件相结合,运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了各产业耦合度的实证研究。丰富了该领域研究的研究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73.1
【图文】:

技术路线图,产业技术,轨道,产业演进


分析产业技术轨道与产业技术体系之间关系术轨道论体系形成产业演进的分析产业技术轨道跃升与产业技术体系演进的互动机理产业技术轨道力的评价方法提出对产业演进能力的产业技术轨道跃升与产业技

技术轨道,人力需求,物质资本


技术轨道的形成物质资本需求

创新能力,动态性,组成部分,子系统


.1 产业技术体系的组成和性和动态性,它是由多个组其组成部分之间具有复杂的产业技术体系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和变化的,每一个子系联系使每个子系统之间的现为整体影响的增大效应简单叠加,而是大于任何一,因此对于这一动态系统的、转移能力和成果、技术支创新能力及效率等,每一个表现,是产业技术体系在发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新苗;唐绍祥;;自主研发、技术引进与企业绩效:基于平均处理效应估计的微观考察[J];财贸经济;2011年04期

2 远德玉;产业技术界说[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3 杨德林,陈春宝;沿技术轨道创新与高技术企业成长[J];当代经济科学;1997年05期

4 李志青;社会资本、技术扩散与可持续发展[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孟卫东;周陨龙;杨静;;“盟主-成员”型战略联盟激励机制设计[J];工业工程;2011年01期

6 鞠晓伟;赵树宽;;产业技术选择与产业技术生态环境的耦合效应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03期

7 李金津;;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思考及相关建议[J];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01期

8 杨永福,黄大庆,李必强;复杂性科学与管理理论[J];管理世界;2001年02期

9 毕克新;王晓红;葛晶;;技术标准对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管理世界;2007年12期

10 刘小鲁;;知识产权保护、自主研发比重与后发国家的技术进步[J];管理世界;2011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艳华;产业技术跨越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2 李莅;全球价值链中后发国产业的技术跨越[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27874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27874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0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