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其反贫困领域也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是制约我国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反贫困任重而道远。首先,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依然庞大。按照2011年底公布的贫困线标准每人2300元/年,反贫困对象规模将达到1.28亿人。其次,收入差距加大,相对贫困加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达到3.23:1,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最后,返贫现象严重,特别是经济基础相对较为薄弱,容易受自然灾害侵袭地区。因此深入研究中国农村家庭贫困问题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持社会稳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传统的对贫困问题的研究,一般是基于截面数据对贫困进行测度,其本质是静态的,对贫困的解释也是片面的。随着对贫困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学者意识到贫困是动态变化的,贫困问题的研究需要由静态视角向动态视角转换,既需要了解某一时点的贫困状况,更需要观察家庭进出贫困的过程及原因,从而为政府建立贫困的动态瞄准机制和制定前瞻性的主动反贫困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基于此,本文结合已有国内外关于贫困动态性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首先,界定了贫困动态性的内涵,并对贫困动态性进行理论解释,确定了研究视角;其次,对中国农村家庭贫困测度和贫困动态性现状进行了分析;再次,对贫困动态性进行了机理解析;最后,对中国农村家庭贫困变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基于以上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提出了我国农村反贫困的政策建议和实施保障。全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5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问题的提出和研究视角的确定,即本文的第1,2章。首先,对论文的研究背景进行简单介绍,提出研究的问题,阐明研究意义;其次,梳理了贫困动态性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并提出文献研究发现的一些问题;再次,对本文的研究方法、数据来源、研究内容进行说明,构建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图;最后,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贫困动态性进行理论分析解释。第二部分是中国农村家庭贫困测度研究和贫困动态演化研究,即本文的第3,4章。从单维贫困和多维贫困两个角度,通过对中国农村家庭贫困现状和动态性现状进行剖析,分析中国农村家庭贫困整体变动趋势以及动态演化的特征和规律。第三部分是中国农村家庭贫困动态性机理研究,即本文的第5,6章。具体包括以下2个方面:一是从动态视角探讨中国农村家庭贫困的动态构成,以及动态构成与家庭特征之间的关系。二是从生计资本的角度,比较贫困与非贫困农户、不同类型贫困农户和进入与退出贫困农户的特征,以及通过计量模型检验影响贫困变动的因素。第四部分是反贫困政策建议和实施保障,即本文的第7章。针对本文研究所得主要结论,从多个角度,因地制宜地提出我国农村反贫困的政策建议和实施保障。第五部分是研究结论与展望,即本文第8章。对本文研究所得主要结论进行总结,并提出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的努力方向。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323.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席雪红;;河南省农村居民相对贫困动态演化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8期
2 姚毅;;城乡贫困动态演化的实证研究——基于家庭微观面板数据的解读[J];财经科学;2012年05期
3 尚卫平;姚智谋;;多维贫困测度方法研究[J];财经研究;2005年12期
4 邹薇;方迎风;;怎样测度贫困:从单维到多维[J];国外社会科学;2012年02期
5 李晓明;;贫困代际传递理论述评[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方迎风;;中国贫困的多维测度[J];当代经济科学;2012年04期
7 李聪;柳玮;黄谦;;陕南移民搬迁背景下农户生计资本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4年06期
8 叶初升;王红霞;;多维贫困及其度量研究的最新进展:问题与方法[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9 张清霞;;贫困动态性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唐钧;;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从克服贫困到消除社会排斥[J];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丽;中国城乡居民家庭贫困脆弱性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王碧玉;中国农村反贫困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3 吴玲;中国城市女性贫困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4 胡斌;企业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化及运作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5 袁斌;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6 银平均;社会排斥视角下的中国农村贫困[D];南开大学;2006年
7 陈立中;中国转型时期城镇贫困测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陈健生;生态脆弱地区农村慢性贫困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9 韩志新;可持续生计视角下的失地农民创业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10 祁慧博;农户生产、消费和非农劳动联动增长机理与政策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黎黎;中国城市化和减少贫困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
28054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2805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