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博士论文 >

安徽城镇化的产业支撑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2 21:06

  本文关键词:安徽城镇化的产业支撑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城镇化是全球性的社会经济转型现象,是经济发展进程中必然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特色城镇化建设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任务。目前我们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时期,最大的内需在城镇化,促进发展的潜力也在城镇化。而城镇化与产业发展息息相关,只有产业发展才能更好地解决农业人口的转移问题。不仅如此,农民进城后,如何保障他们在城里享受较为优质的服务,最终还是依赖产业的发展。城镇化进程与产业密切相关,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前提,产业的聚集效应吸引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一定区域集中,城镇成为经济活动的主要场所,城镇化不断发展。而根据产业发展理论表明一方面农业发展提供农产品剩余,为城镇化发展提供粮食和生产资料。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业劳动力出现剩余,为工业和第三产业提供劳动力。另一方面工业的发展和聚集,第三产业发展,又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农业劳动力从农村向城镇化转移。在产业的共同作用下,人口从农村向城镇转移,城镇数量增多,实现城镇化发展。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年来,安徽城镇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05-2013年安徽城镇人口从2313万人增加到3316万人,城镇化率从35.5%提高到47.86%。但是安徽是农业大省,农业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薄弱,每年都有大量农民工流向沿海发达地区。与此同时,安徽城镇化建设较多采用设置经济开发区、产业园区、“县改区”、“乡改镇”等行政规划的方式实现,虽然在短期能够暂时推动城镇化发展,但是产业基础薄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不足,阻碍了城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随着国家经济转型升级以及要素成本持续上升促使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加快向中西部转移,安徽凭借优越地理位置、要素成本低等优势成为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2010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以及2015年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意见中首次将安徽纳入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这些国家发展战略无疑会为安徽城镇化与产业发展提供重大机遇。因此以安徽为对象研究城镇化进程中的产业支撑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图以传统农业大省、产业基础薄弱的安徽为研究对象,围绕四大重要问题展开。一是归纳总结国内外学者关于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的研究成果,探讨城镇化进程中产业支撑的理论问题。二是归纳总结典型国家、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中产业演进与发展的经验与启示,探讨城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实践问题,为安徽城镇化建设提供有益借鉴。三是定性和定量分析了三次产业对安徽省城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以及存在问题。四是聚焦安徽省情,以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为目标,探索安徽城镇化建设产业支撑的路径选择问题。根据美国、英国、韩国等城镇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城镇化发展必须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实现城镇化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而坚实经济基础的体现就是产业发展。缺乏工业和经济充分发展将会造成严重的城市病,阻碍城镇化的正常发展。建立在工业高度发达基础上的服务业将逐步取代工业成为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后续动力。同时正反两方面经验表明城镇化进程中必须要注重农业的基础地位,保护农业,农业剩余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首要前提条件。在借鉴国外城镇化发展中产业支撑的经验基础上,结合安徽三大产业发展现状,构建产业支撑城镇化发展的一般框架。在此框架下,分别从农业、工业、第三产业对安徽城镇化进程中产业支撑状况进行剖析,并运用计量模型实证分析安徽城镇化进程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安徽产业发展薄弱、产业支撑力不强。主要表现在:农业效率低下,占用过多人力资源;工业企业规模小,产业聚集度低,国有经济比重高,工业内部结构调整缓慢;第三产业发展不平稳,新兴服务业发展缓慢。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试图从三大产业入手完善安徽城镇化的产业支撑体系:一是从农业发展方面,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延伸农业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民整体素质,增加农业人力资本存量;退耕还林,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二是从工业发展方面,提升工业化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工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三是从第三产业方面,要做大做强服务业,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优化调整内部产业结构;坚持市场为导向,引入竞争机制。
【关键词】:安徽省 城镇化 产业 支撑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99.27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6
  • 第一章 绪论16-41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16-23
  • 一、研究背景16-20
  • (一) 世界城镇化17-18
  • (二) 中国城镇化18-19
  • (三) 安徽城镇化19-20
  • 二、研究意义20-23
  • (一) 理论意义21
  • (二) 实践意义21-23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23-38
  • 一、国外研究现状23-29
  • (一) 有关城镇化的研究23-26
  • (二) 有关产业的研究26-28
  • (三) 城镇化与产业的互动关系28-29
  • 二、国内研究现状29-38
  • (一) 有关城镇化的研究29-33
  • (二) 有关产业的研究33-35
  • (三) 城市化与产业的相互关系35-38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38-40
  • 一、研究内容38-39
  • 二、研究方法39-40
  • (一) 比较研究方法39
  • (二)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39-40
  • (三) 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40
  •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40-41
  • 一、创新点40
  • 二、不足之处40-41
  • 第二章 城镇化建设中产业发展的理论分析41-71
  • 第一节 城镇化的内涵、类型与发展阶段41-48
  • 一、两个主要概念的辨析41-43
  • (一) 城市化41-42
  • (二) 城镇化42-43
  • 二、城镇化的类型43-46
  • (一) 根据城镇化进程中产业发展的特征划分44
  • (二) 根据产业的主导功能划分44-46
  • 三、城镇化发展阶段46-48
  • 第二节 城镇化的理论基础48-66
  • 一、二元经济结构理论48-60
  • (一)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48-50
  • (二) 拉尼斯-费景汉模型50-55
  • (三) 乔根森模型55-58
  • (四) 托达罗模型58-60
  • 二、产业发展的效应分析60-66
  • (一) 产业的聚集效应60-63
  • (二) 产业的扩散效应63-64
  • (三) 产业的收入效应64-65
  • (四) 产业的关联效应65-66
  • 第三节 产业结构演进规律66-71
  • 一、古典经济学时期产业结构演变的思想66-67
  • (一) 从报酬递减规律的角度66
  • (二) 从平衡增长的角度66-67
  • (三) 从经济发展阶段的角度67
  • (四) 从产业两大部类的划分角度67
  • 二、二战后对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的分析67-71
  • (一) 主导产业转换规律68
  • (二) 生产要素密集型产业地位变换的规律68-69
  • (三) 产业层次叠加规律69-71
  • 第三章 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发展模式借鉴71-99
  • 第一节 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71-82
  • 一、英国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71-76
  • (一) 城镇化起步阶段(16世纪--18世纪)71-72
  • (二) 城镇化发展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72-74
  • (三) 实现高度城镇化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74-75
  • (四) 城镇化稳步发展阶段(20世纪以来)75-76
  • 二、美国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76-82
  • (一) 建国至19世纪70年代77
  • (二)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77-79
  • (三) 20世纪2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79-81
  • (四) 20世纪80年代至今81-82
  • 第二节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82-90
  • 一、韩国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82-85
  • (一) 城镇化史前时期(1876-1947年)82
  • (二) 城镇化起步阶段(1948-1960年)82-83
  • (三) 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1961-1987年)83-85
  • (四) 城镇化平稳发展阶段(1988年至今)85
  • 二、台湾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85-90
  • (一) 日据时期台湾城镇化(1895-1945年)87
  • (二) 经济恢复时期城镇化(1946-1952年)87
  • (三) 初级经济发展阶段与城镇化(1953-1963年)87-88
  • (四) 1964-1986年工业经济为主的阶段88-89
  • (五) 服务业为主的阶段(1986—至今)89-90
  • 第三节 拉丁美洲国家产业结构演进与城市化90-97
  • 一、巴西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90-95
  • (一) 巴西城镇化进程90-92
  • (二) 巴西产业结构演进轨迹92-94
  • (三) 巴西城镇化的影响94-95
  • 二、墨西哥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95-97
  • (一) 城镇化初期阶段(1940年之前)95
  • (二) 城镇化缓慢发展阶段(1940-1960年)95-96
  • (三) 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1960-1980年)96
  • (四) 城镇化平稳发展阶段(1980-至今)96-97
  • 总结97-99
  • 第四章 安徽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99-135
  • 第一节 安徽产业结构演进99-104
  • 一、演进历程99-102
  • (一) 建国到1978年99-100
  • (二) 1978年至今100-102
  • 二、安徽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102-104
  • 第二节 安徽城镇化发展104-124
  • 一、安徽城镇化发展历程104-107
  • (一) 1978年以前城镇化曲折发展阶段104-105
  • (二)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阶段105-107
  • 二、安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与问题107-123
  • (一) 安徽城镇化发展阶段的判断107-108
  • (二) 安徽城镇化发展现状108-114
  • (三) 安徽省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114-123
  • 三、安徽城镇化的目标与机遇123-124
  • 第三节 安徽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124-129
  • 一、安徽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124-127
  • 二、城镇化过程中安徽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127-129
  • 第四节 安徽省城镇化产业支撑的实证分析129-133
  •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129
  • 二、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129-130
  • 三、协整检验130-131
  • 四、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131-133
  • (一) 脉冲响应131-133
  • (二) 方差分解133
  • 总结133-135
  • 第五章 三次产业对城镇化发展的支撑现状及问题研究135-190
  • 第一节 第一产业对城镇化发展的支撑作用135-147
  • 一、农业对城镇化发展的作用机理135-136
  • (一) 直接作用机理135-136
  • (二) 间接作用机理136
  • 二、安徽第一产业发展情况136-141
  • (一) 安徽第一产业发展历程136-137
  • (二) 安徽省第一产业发展现状137-141
  • 三、安徽省第一产业支撑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41-147
  • (一) 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不均衡且主要农产品单产产量偏低141-143
  • (二) 农业产业化经营处于初级阶段143
  • (三) 就业结构转型滞后143-144
  • (四) 农民收入水平低,消费水平与层次难以提升144-146
  • (五) 农户生产性投资较少146-147
  • 第二节 第二产业对城镇化发展的支撑作用147-173
  • 一、工业化与城镇化147-152
  • (一) 工业化的内涵147-148
  • (二) 工业化发展阶段148-149
  • (三)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149-151
  • (四) 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的标准结构151-152
  • 二、安徽省工业化与城镇化分析152-156
  • (一) 安徽省工业化阶段判断152-154
  • (二) 安徽省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度分析154-156
  • 三、安徽省工业现状及拉动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156-167
  • (一) 安徽省工业现状156-160
  • (二) 安徽工业拉动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160-166
  • (三) 建筑业与城镇化166-167
  • 四、乡镇企业是农村城镇化的重要经济基础167-173
  • (一) 安徽乡镇企业的发展轨迹及其与城镇化发展167-168
  • (二) 乡镇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168-173
  • 第三节 第三产业对城镇化发展的支撑研究173-190
  • 一、第三产业与城镇化174-176
  • (一) 第三产业的含义174-175
  • (二) 第三产业推动城镇化的作用175-176
  • 二、安徽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176-184
  • (一) 第三产业发展现状176-179
  • (二) 第三产业在推动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79-184
  • 三、安徽第三产业各层次与城镇化的实证分析184-190
  • (一) 变量选择184
  • (二) 单位根检验184-185
  • (三) 协整方程185-187
  • (四) 格兰杰因果检验187
  • (五) 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187-190
  • 1. 脉冲响应187-188
  • 2. 方差分解188-190
  • 第六章 三次产业对城镇化发展的支撑路径研究190-206
  • 第一节 第一产业对城镇化发展的支撑路径研究190-197
  • 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190-193
  • (一) 基本原则190-191
  • (二) 主要发展措施建议191-193
  • 二、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193-197
  • (一) 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延伸农业产业链193-196
  • (二) 提升农民整体素质196
  • (三) 退耕还林,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196-197
  • 第二节 第二产业对城镇化发展的支撑路径研究197-203
  • 一、提升工业化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198-199
  • (一) 做大做强企业,实现规模经营198-199
  • (二) 搞好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聚集199
  • 二、优化、调整和升级工业结构199-203
  • (一) 优化、调整轻重工业内部结构199-201
  • (二)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201-202
  • (三) 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202-203
  • 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203
  • 第三节 第三产业对城镇化发展的支撑路径研究203-206
  • 一、做大做强服务业,提升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204
  • 二、优化调整产业结构204-205
  • (一) 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204-205
  • (二)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205
  • 三、坚持市场导向,引入竞争机制205-206
  • 结束语206-209
  • 参考文献209-225
  • 图表目录225-229
  • 致谢229-230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生论文及科研成果230

  本文关键词:安徽城镇化的产业支撑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31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2831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4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