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限购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本文关键词:中国房地产限购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房地产是一种具有消费与投资双重属性的特殊商品,产业关联性强,上下游产品众多,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我国政府从1994年就开始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2005年以来更是密集出台了各项调控措施,但房价却越调越涨。在各项调控手段均无法有效平抑房价的情况下,2010年4月中央政府出台了房地产限购政策,但由于多种原因其实施效果不尽人意,至2014年9月,限购政策从全国大部分限购城市陆续退出。限购政策虽然已基本退出,但这一非常时期采用的非常手段,却成为政府与市场关系研究的一个极为难得的典型案例。对这一政策的出台、实施、退出过程进行政治经济学分析,不仅可以深化对政策的形成、演变过程的理解,深化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还可以为完善与改进政府对房地产的调控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借鉴。关于限购政策,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这一政策的合法性、有效性和预期执行期限三个方面,对限购政策的出台、实施、退出过程及其背后利益关系的研究成果,笔者还未能检索到。本文综合运用利益集团、公共选择、博弈论及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把中国房地产限购政策的出台、实施、退出过程与制度分析和相关利益主体的理性选择结合在一起,联系限购政策不同阶段的房地产市场运行实际,深入研究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商及投资性购房者的策略选择及其利益权衡。综合考察影响房地产限购政策及其实施效果的政治、经济因素,强调对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差异与矛盾的分析,运用博弈论方法,分析了限购政策出台、实施及退出过程中不同主体策略选择的利益关系,突出了本文研究的政治经济学视角。本文对国内外房地产价格调控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重点综述了国内学者对限购政策研究的学术文献,并对此进行了客观评价。通过对国内相关文献的深入研究,笔者确定了本文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视角,以及对限购政策背后利益关系分析的研究重点。本文从房地产市场失灵入手,分析了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必要性,根据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的目的,论述了房地产调控的重点及主要政策手段。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限购政策调控房价的作用机理及其发挥作用的约束条件,从而为本文的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近十年来,我国房地产价格总体上呈现快速上涨态势,为了抑制房价不断攀升,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措施,但均未见成效。到2010年,初房价新一轮的快速上涨,不仅严重影响了金融与实体经济安全,更引起了广大中低收入者的不满。在这一背景下,中央政府出于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获得公众支持的考虑,在预期地方政府应对策略的条件下,权衡不同策略选择的成本与收益,决定出台限购政策。尽管限购政策会影响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但由于中央政府决定着地方官员的升迁与任免,地方政府也只能选择支持。在限购政策的实施阶段,从利益关系的角度考察,有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开发商及投资性购房者两个层次的博弈。中央政府在信息严重不对称、需要在多项任务之间合理配置资源的现实约束下,考虑到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高度依赖,选择了不严格监督地方政府对限购政策的执行;在这一选择条件下,地方政府实现其利益最大化的策略应对当然是不严格执行。地方政府不严格执行限购政策,也就意味着不严格监督房地产开发商及投资性购房者对限购政策的遵守。如此一来,后两个利益主体出于利益最大化原则,也会选择“不严格遵守”。上述两个层次博弈所形成的三个利益主体的策略均衡,决定了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商和投资性购房者会尽可能的规避限购政策的执行或遵守,甚至通过“串谋”、违规的办法减少其利益损失。限购政策执行阶段的博弈均衡决定了限购政策的实施效果。本文利用全国七十个大中城市从2009年1月到2014年12月的房地产价格及各个虚拟变量和经济变量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对限购政策的价格效应分别进行了固定效应回归分析、随机效应回归分析、豪斯曼检验和不同时间点的回归检验。其结论与逻辑推演和统计描述的结果基本一致,即限购政策在实施前期对平抑房价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后期却加剧了房地产价格的上升。限购政策的退出博弈发生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先是地方政府迫于财政压力屡次用试探性退出的办法向中央政府施压,中央政府基于成本和收益的权衡而不断加以禁止。直到2014年6月,房地产市场运行态势发生逆转,房价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且下降趋势明显,中央政府才以默许的方式允许地方政府退出限购政策。从2014年6月至2014年9月,全国除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三亚这五个城市外,其他城市都已退出了房地产限购。在对限购政策的出台、实施、退出过程及背后利益关系进行博弈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限购政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为要保持房地产价格基本稳定,促进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必须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转变以行政性需求抑制为导向的调控政策。以改革土地财政和建立多层次保障性住房体系为重点,理顺政府与房地产市场的关系。根据上述的反思结论,本文最后论述了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关键词】:限购 房地产价格 博弈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99.23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7
- 第1章 绪论17-25
- 1.1 研究背景17-18
- 1.2 研究意义18-20
- 1.2.1 理论意义18-19
- 1.2.2 实践意义19-20
- 1.3 研究方法20-21
- 1.4 论文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21-23
- 1.4.1 论文的基本结构21
- 1.4.2 论文的主要内容21-23
-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23-25
- 1.5.1 论文的创新之处23-24
- 1.5.2 论文的不足之处24-25
- 第2章 文献综述25-37
- 2.1 房地产价格调控的文献综述25-32
- 2.1.1 国外房地产价格调控的文献综述25-29
- 2.1.2 国内房地产价格调控的文献综述29-32
- 2.2 限购政策的文献综述32-37
- 2.2.1 关于限购政策合法性的研究32-33
- 2.2.2 关于限购政策的有效性的研究33-34
- 2.2.3 关于限购政策的实施期限的研究34-35
- 2.2.4 限购政策的研究述评35-37
- 第3章 房地产调控与限购的理论基础37-49
- 3.1 房地产市场失灵与政府调控的必要性37-41
- 3.1.1 房地产市场的垄断37-38
- 3.1.2 房地产市场的外部性38-39
- 3.1.3 房地产市场的信息不对称39-41
- 3.1.4 房地产具有社会保障性的特点41
- 3.2 房地产调控的重点和手段41-43
- 3.2.1 房地产调控的重点41-42
- 3.2.2 房地产调控的手段42-43
- 3.3 限购政策对房地产价格的调控43-49
- 3.3.1 房地产价格的自我支持及其形成原因44-46
- 3.3.2 限购政策对房地产价格的调控原理46-47
- 3.3.3 限购政策取得良好效果的约束条件47-49
- 第4章 限购政策出台和实施的博弈分析49-66
- 4.1 限购政策的相关利益主体特征分析49-51
- 4.1.1 中央政府49
- 4.1.2 地方政府49-50
- 4.1.3 房地产开发商50
- 4.1.4 购房者50-51
- 4.2 限购政策出台的博弈分析51-55
- 4.2.1 限购政策的出台背景52
- 4.2.2 中央政府的策略选择52-53
- 4.2.3 地方政府的策略选择53-54
- 4.2.4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博弈均衡54-55
- 4.3 限购政策实施的博弈分析55-66
- 4.3.1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限购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博弈55-60
- 4.3.2 房地产开发商及投资性购房者的最优策略选择60-63
- 4.3.3 限购政策实施中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表现63-66
- 第5章 限购政策的房地产价格效应66-84
- 5.1 限购政策实施前后的房地产价格及其变化趋势66-69
- 5.2 限购政策对商品房价格影响的计量检验69-84
- 5.2.1 双重差分模型简介69-73
- 5.2.2 样本的选择与数据说明73-76
- 5.2.3 变量定义与统计描述76-78
- 5.2.4 实证结果及图形描述78-84
- 第6章 限购政策的退出及其博弈分析84-103
- 6.1 限购政策的退出过程84-86
- 6.1.1 限购政策退出的僵持阶段84-86
- 6.1.2 限购政策的实际退出阶段86
- 6.2 限购政策退出的背景分析86-94
- 6.2.1 房地产价格的变动情况87-90
- 6.2.2 商品房销售面积与销售额累计增长率变动情况90-91
- 6.2.3 土地购置面积和成交价款累计增长率变动情况91-92
- 6.2.4 房地产投资累计增长率变动情况92-93
- 6.2.5 限购政策退出阶段房地产市场的运行特点93-94
- 6.3 限购政策退出的僵持阶段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分析94-99
- 6.3.1 地方政府的策略选择94-98
- 6.3.2 中央政府的策略选择98
- 6.3.3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博弈均衡98-99
- 6.4 限购政策的实际退出阶段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分析99-103
- 6.4.1 地方政府的策略选择99-100
- 6.4.2 中央政府的策略选择100-102
- 6.4.3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博弈均衡102-103
- 第7章 房地产限购政策的效果评价与反思103-113
- 7.1 限购政策取得了阶段性的积极效果103-105
- 7.2 限购政策的长期延续效果适得其反105-108
- 7.3 决策与执行者利益不兼容导致“限购”难收实效108-111
- 7.4 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才能有效调控房地产市场111-113
- 第8章 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113-141
- 8.1 中国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调控存在的问题113-121
- 8.1.1 房地产调控的政府缺位113-119
- 8.1.2 房地产调控的政府越位119-121
- 8.2 理顺政府与房地产市场关系的具体措施121-141
- 8.2.1 深化土地政策的改革121-123
- 8.2.2 建立竞争性房地产开发体系123
- 8.2.3 改革房地产税收制度123-131
- 8.2.4 建立与完善房地产信息制度131-132
- 8.2.5 建立与完善住房保障制度132-141
- 参考文献141-156
- 致谢156-157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157-1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芽于轼;;区分投资性购房和投机性购房——关于房地产是否过热之我见[J];浙江经济;2004年05期
2 马士龙,白峰;投资性购房被亮黄牌[J];数据;2005年05期
3 顾志明;赵海峰;;培育投资性住房市场的效应与遏制投机性炒房的对策[J];中国房地产金融;2006年08期
4 辛军;;投资性购房当心血本无归[J];财富智慧;2007年Z1期
5 ;关键词 中低价商品房[J];中国地产市场;2009年12期
6 杨红旭;;也谈投资性购房[J];中国地产市场;2009年10期
7 叶檀;;三套房贷为何银行越澄越不清[J];长三角;2010年08期
8 杭东;;古代房屋限购令[J];上海房地;2011年11期
9 杭东;;我国古代房屋限购令[J];中国房地产业;2011年10期
10 程选;岳国强;任荣荣;;关于房地产调控效果的研究之六:关于针对“投机、投资性购房”的调控[J];中国经贸导刊;2012年1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首都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教授 谢太峰;降房价需遏制投资性购房[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2 陶莎;投资性购房多“累积”房产空置[N];连云港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张跃彬;打击投机性炒房 遏制投资性购房[N];石家庄日报;2011年
4 南京日报记者 樊荣 秦宵喊;投资性购房遭遇出租瓶颈[N];南京日报;2005年
5 证券时报记者 周荣祥;清查投资性住房传闻未获证实[N];证券时报;2008年
6 本报评论员 吕尚春;投资性购房松绑 房价必然反弹[N];经济观察报;2012年
7 谢太峰;专家看房:降房价需遏制投资性购房[N];中国信息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龙飞;“国十一条” :遏制投资性购房效果待察[N];中国经营报;2010年
9 早报美国特约撰稿人 薛涌;投资性购房的心理分析[N];东方早报;2007年
10 记者哈华胜;郑新立:投资性购房比超30%就应引起警惕[N];中国改革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钟滨;中国房地产限购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D];辽宁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谢卉;征收房产税对投资性购房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2 王亚芳;投机性购房的信贷监管系统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房地产限购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49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294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