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博士论文 >

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度量与监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3 17:01

  本文关键词: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度量与监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作为“大萧条”以来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经济衰退,2008年的金融危机促使业界和监管组织开始重新审视金融系统内部的运行特征,以及传统监管方法的缺陷。虽然在危机前已经被人们所认识,但直到付出昂贵的代价后,“系统性风险”才开始被广泛重视和讨论。与之前简单区分于“个体风险”的模糊定义不同,危机后系统性风险从定义、度量方法和监管政策上都有了新的发展。“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更成为各个国家后危机时代的普遍监管框架。作为金融系统中的“系统重要性”行业,银行业在危机的发展扩散中无疑扮演了重要角色。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来源于对风险的充分认知,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以银行业作为切入点,梳理了系统性风险产生机制的理论基础,探讨了银行经营过程中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渠道,从宏观监管的角度提出了度量行业系统风险的可行框架,并对监管政策的制定依据进行了讨论。对于系统性风险的形成原因,不同学派的认识角度不同,解释也不尽一致。本文系统梳理了以海曼.明斯基为代表的金融脆弱学派、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以及资产价格波动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对系统性风险产生原因的解释。而对银行业来说,实践中系统性风险产生的原因不外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作用的结果,从外部因素上,经济、政治甚至战争等环境变化都会成为风险的诱发因素;从银行业内部来说,系统性风险的形成与银行个体的经营行为密切相关,作为资金融通的中介,银行经营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负债和资产之间的期限错配和高杠杆风险。而在退出机制不完善的前提下,政府救助下的道德风险和扭曲的激励机制也变相鼓励了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另外,对中国的银行业来说,由于银行发展战略、市场定位的问题,使得银行之间的市场细分不够,造成银行信贷、业务模式的同质化和风险暴露的高度相关性,无疑为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爆发埋下了隐患。加上监管规则和会计准则上的顺周期性,银行体系的风险防范网早已暴露出多个弱点。有效的系统性风险防范还基于对传染渠道的认知。在现代银行市场体系下,行与行之间通过各种直接与间接的业务联系形成了复杂的银行网络,,而任一节点上单家银行的危机都可能会通过银行间借贷、支付结算体系、资产价格波动和信息传播等渠道引发一系列银行的链式反应。也正是由于这些方面的关联性使银行之间的风险联系更为复杂,这就需要一种针对系统性风险度量的综合框架,它既能考虑到银行之间各种业务联系带来的风险敞口,又能捕捉到危机压力时期损失分布的“尖峰厚尾”特性以及机构之间的风险相关性,本文以Merton模型为基础的或有权益分析法结合极值理论的度量框架可视作以上问题解决的尝试。而从监管者的角度来说,仅凭传统的银行微观审慎监管已被证实无法实现危机的有效防范,需要从系统的角度来实施更全面的宏观审慎监管。对于维护金融稳定和经济增长的另一个监管主体,货币政策的制定者来说,针对银行业的审慎监管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由于政策目标重点的不同,从而在实践中难免会出现有时互为补充有时有所冲突的情况,两者之间需要在协调的基础上通过政策传导渠道达到各自的目标。此外,面对系统性危机已经爆发的事实,是否应该对其进行救助也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如何避免逆向激励下的道德风险,同时能对银行进行有效的救助,也是监管者面临的考验。通过提高救助成本,在事前影响银行的投资决策,或通过降低资产的错配成本让银行的倒闭问题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不失为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基于以上背景和思路,本文对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产生、传染、度量和监管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研究,并从监管者的角度分析了政策制定的依据和最优救助决策,同时针对本文的内容指出了不足之处和未来有待继续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系统性风险 银行监管 宏观审慎 风险传染 关联性 或有权益分析 极值理论 vine copula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831.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4
  • 第一章 绪论14-26
  • 1.1 研究背景14-15
  • 1.2 相关概念15-18
  • 1.2.1 系统风险与系统性风险15-16
  • 1.2.2 巴塞尔协议与资本监管16-17
  • 1.2.3 宏观审慎监管与金融稳定17-18
  • 1.3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18-23
  • 1.3.1 系统性风险与银行危机的文献回顾18-20
  • 1.3.2 系统性风险度量的文献回顾20-22
  • 1.3.3 系统性风险监管的文献回顾22-23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23-24
  • 1.5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24-26
  • 第二章 系统性风险的产生机制与危机表现26-46
  • 2.1 系统性风险产生的理论基础26-34
  • 2.1.1 金融脆弱性理论26-28
  • 2.1.2 货币学派:货币政策使用不当28-30
  • 2.1.3 资产价格波动理论30-32
  • 2.1.4 信息不对称理论32-33
  • 2.1.5 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33-34
  • 2.2 金融危机中的系统性风险34-41
  • 2.2.1 系统性风险的特征35-37
  • 2.2.2 机构之间联系与系统性风险37-40
  • 2.2.3 顺周期性与系统性风险40-41
  • 2.3 危机后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研究重点41-46
  • 2.3.1 银行之间的关联渠道造成了风险在体系内的传染42-43
  • 2.3.2 有效监测系统性风险需要新的度量框架43-44
  • 2.3.3 有效防范系统性风险需要新的监管框架44-46
  • 第三章 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渠道分析46-68
  • 3.1 银行间借贷渠道47-51
  • 3.1.1 传染渠道分析47-48
  • 3.1.2 资产负债表的传导模型分析48-51
  • 3.2 支付结算渠道51-56
  • 3.2.1 传染过程分析52-53
  • 3.2.2 支付结算网络模型分析53-56
  • 3.3 资产价格和信息传染渠道56-58
  • 3.4 传染效应的检验:藤copula模型分析58-68
  • 3.4.1 方法介绍58-63
  • 3.4.2 实证分析63-68
  • 第四章 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度量68-86
  • 4.1 CCA方法与金融机构违约风险度量68-73
  • 4.1.1 CCA方法概述和相关风险指标68-69
  • 4.1.2 CCA方法与违约风险度量69-71
  • 4.1.3 CCA方法与“大而不倒”风险度量71-73
  • 4.2 基于Systemic CCA方法的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度量73-76
  • 4.2.1 Systemic CCA方法简介73-74
  • 4.2.2 EVT理论、Copula函数对尾部风险的度量74-76
  • 4.3 基于EVT-SCCA框架的实证分析76-84
  • 4.3.1 数据介绍77
  • 4.3.2 KMV模型迭代方法计算隐含资产价值及预期损失77-79
  • 4.3.3 阈值方法建立多元极值分布79-82
  • 4.3.4 相关风险指标:联合违约概率和期望损失82-84
  • 4.4 小结84-86
  • 第五章 宏观审慎:后危机时代的监管理念86-106
  • 5.1 宏观审慎理念及其框架86-88
  • 5.1.1 宏观审慎监管的涵义86-87
  • 5.1.2 宏观审慎监管的两个纬度87-88
  • 5.2 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的选择88-91
  • 5.2.1 机构间策略互补产生的外部性及其监管88-89
  • 5.2.2 资产甩卖和信贷紧缩产生的外部性及其监管89-90
  • 5.2.3 机构间关联性产生的外部性及其监管90-91
  • 5.3 国际常用监管工具及使用方法91-97
  • 5.3.1 常用监管指标91-93
  • 5.3.2 使用方法93-95
  • 5.3.3 压力测试95-97
  • 5.4 资本监管方法的顺周期性及其缓释97-99
  • 5.4.1 银行经营和资本监管中的顺周期性97-98
  • 5.4.2 巴塞尔Ⅲ中的逆周期资本缓冲计提和实施98-99
  • 5.5 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识别与监管99-104
  • 5.5.1 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识别100-103
  • 5.5.2 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103-104
  • 5.6 小结104-106
  • 第六章 监管政策之间的协调与救助决策106-120
  • 6.1 审慎监管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106-113
  • 6.1.1 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106-107
  • 6.1.2 资本监管下的货币政策影响107-109
  • 6.1.3 审滇监管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109-113
  • 6.2 救助政策:多而不倒113-120
  • 6.2.1 模型分析113-117
  • 6.2.2 政策含义117-120
  • 第七章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方向120-124
  • 7.1 主要结论120-121
  • 7.2 进一步研究方向121-124
  • 参考文献124-130
  • 附录A130-132
  • A.1 Logistic模型下删失似然函数的推导130-132
  • 致谢132-134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13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志宾;;混合Copula模型在中国股市的应用[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7年20期

2 李娟;戴洪德;刘全辉;;几种Copula函数在沪深股市相关性建模中的应用[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7年24期

3 李军;;Copula-EVT Based Tail Dependence Structure of Financial Markets in China[J];Journal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2008年01期

4 许建国;杜子平;;非参数Bernstein Copula理论及其相关性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9年04期

5 王s

本文编号:3040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3040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82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