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硕博论文 > 经管博士论文 >

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发展差距影响实证分析

发布时间:2017-04-14 07:05

  本文关键词: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发展差距影响实证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劳动力流动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与现代化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现象,也是经济发展的历史必然。自建国以来,我国经历数次大规模人口流动,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1981-1985、1991-1995与2000年以后均出现劳动力转移的高峰期,与此同时,流动方式由延续上百年的南北流动转变为由中西部农业省份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流动,那么有哪些因素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此外,随着劳动力大规模流动,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也出现分化,东部地区在国家优惠政策的推动下,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逐渐拉大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目前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成果非常多,但由于采用方法与数据不同,得出的结论差别比较大,劳动力流动到底是扩大还是缩小地区差距,现有研究并没有一致结论。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试图回答以下两个问题:首先,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是怎样进行决策,家庭禀赋在决策过程中将产生多大的影响?其次,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将产生怎样的影响,是扩大还是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 首先,对我国劳动力流动现状与规律进行梳理,结果表明我国人口迁移规模在不断扩大;东部地区主要表现为劳动力净迁入,而中西部地区则表现为劳动力净迁出;东部地区省份人口集聚趋势越来越明显;并根据迁移人口数据估算出劳动力流动数据。采用基尼系数分解公式将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按照东、中、西三大区域进行差异分解,结果表明1978-2010年间我国人均GDP基尼系数为0.268-0.356,人均GDP基尼系数呈倒N型变化;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内陆地区间差距以及东部沿海地区内部各省份间差距是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主要来源。 其次,根据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年数据,构建农村劳动力流动形成微观决策模型,从家庭决策角度分析家庭禀赋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农村家庭劳动力省内流动与跨省流动决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家庭人力资本对劳动力流动产生显著影响,其中家庭规模每增加一个单位,家庭成员外出务工概率将增加3.5倍,而人均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家庭外出务工概率较低;社会资本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产生负向影响,但在有成员外出的家庭中,社会资本越丰富家庭成员跨省流动概率将越大;经济资本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主要产生收入效应,家庭经济资本越丰富农村劳动力流动概率越低;但自然资本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主要产生替代效应,将对劳动力流动产生正向影响;此外,农村劳动力流动还存在明显的同群效应。 最后,从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分析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流动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且农村劳动力流动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依据新经济地理学“劳动力流动-产业集聚-经济发展差距”分析框架构建经济收敛模型,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经济总体呈现收敛状态,其中1995-2000年间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绝对收敛,,但收敛效果不太明显,而在2005-2010年间存在相对较明显的绝对收敛;此外,劳动力流动将对我国区域经济差距产生先扩大后缩小的作用,即在1995-2000年间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不收敛,劳动力流动将拉大区域间经济差距;但在2005-2010年间劳动力流动起到收敛作用,劳动力流动将缩小区域经济差距。
【关键词】:劳动力流动 经济发展差距 家庭决策 家庭禀赋 经济收敛 产业集聚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49.21;F124
【目录】:
  • 中文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第一章 绪论12-24
  • 1.1 研究背景12-13
  • 1.1.1 制度变迁下的劳动力流动12
  • 1.1.2 特殊城市化与工业化背景下的劳动力流动12-13
  • 1.1.3 “人户分离”式的劳动力流动13
  • 1.2 问题的提出13-16
  •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16-17
  • 1.4 研究方法17
  • 1.5 数据来源17-19
  • 1.5.1 统计数据17
  • 1.5.2 实地调查数据17-19
  • 1.6 文献综述19-22
  • 1.7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可能的创新点22-24
  • 1.7.1 研究的重点22
  • 1.7.2 研究的难点22-23
  • 1.7.3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23-24
  • 第二章 理论基础24-58
  • 2.1 劳动力流动理论24-32
  • 2.1.1 列文斯坦的迁移模型24-25
  • 2.1.2 刘易斯二元结构模型25-26
  • 2.1.3 拉尼斯—费景汉经济发展模型26-28
  • 2.1.4 乔根森迁移模型28
  • 2.1.5 埃弗雷拉.李迁移模型28-29
  • 2.1.6 托达罗迁移模型29-32
  • 2.1.7 斯塔克迁移新经济理论32
  • 2.2 经济收敛理论32-42
  • 2.2.1 新古典经济收敛模型34-39
  • 2.2.2 内生经济收敛模型39-42
  • 2.3 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42-58
  • 2.3.1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框架44-48
  • 2.3.2 新经济地理学发展脉络48-54
  • 2.3.3 新经济地理学的作用54-55
  • 2.3.4 新经济地理学的主要结论55-58
  • 第三章 劳动力流动与经济发展差距现状分析58-82
  • 3.1 劳动力流动现状58-74
  • 3.1.1 省际人口迁移时空演变分析58-64
  • 3.1.2 省际人口迁移与区域经济发展64-67
  • 3.1.3 劳动力流动发展历程67-68
  • 3.1.4 劳动力流动现状68-74
  • 3.2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现状74-81
  • 3.2.1 数据样本与研究方法74-76
  • 3.2.2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时空演变分析76-81
  • 3.3 本章小结81-82
  • 第四章 农村劳动力流动微观决策分析82-92
  • 4.1 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说83-84
  • 4.2 数据与变量说明84-87
  • 4.3 家庭禀赋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87-89
  • 4.4 农村家庭劳动力省内与跨省流动微观形成机制89-91
  • 4.5 本章小结91-92
  • 第五章 劳动力流动与经济发展差距因果关系检验92-102
  • 5.1 劳动力流动与经济发展关系检验理论说明92-94
  • 5.2 劳动力流动与经济发展因果关系检验的实践要求94-96
  • 5.2.1 处理方法94-96
  • 5.2.2 操作步骤96
  • 5.3 劳动力流动与经济发展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96-101
  • 5.3.1 指标的选取96-99
  • 5.3.2 单位根检验99
  • 5.3.3 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建立99
  • 5.3.4 协整分析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99-100
  • 5.3.5 误差修正模型100-101
  • 5.4 本章小结101-102
  • 第六章 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发展差距影响实证分析102-130
  • 6.1 产业集聚相关理论102-107
  • 6.1.1 产业集聚的内涵102-104
  • 6.1.2 产业集聚的类型104-106
  • 6.1.3 产业集聚的形成方式106-107
  • 6.2 产业集聚水平测度方法107-111
  • 6.2.1 标准差系数107-108
  • 6.2.2 行业集中度108-109
  • 6.2.3 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109
  • 6.2.4 区位基尼系数109-110
  • 6.2.5 空间集聚指数110-111
  • 6.3 产业集聚现状111-118
  • 6.3.1 产业集聚发展历程与现状111-115
  • 6.3.2 产业集聚区位基尼系数115-118
  • 6.4 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118-128
  • 6.4.1 省域经济发展分布120-123
  • 6.4.2 实证结果123-128
  • 6.5 本章小结128-130
  •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130-136
  • 7.1 结论130-131
  • 7.2 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政策建议131-136
  • 7.2.1 实行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城乡居民权利平等131-132
  • 7.2.2 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树立科学流动人口管理理念132-133
  • 7.2.3 完善农村教育体系建设,提高农民整体素质133-134
  • 7.2.4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134
  • 7.2.5 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大力培养农村土地流转和租赁市场134-136
  • 参考文献136-146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146-148
  • 致谢1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f ,都阳;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劳动力流动——长期性、效应和政策[J];学术研究;2004年06期

2 Kenneth Roberts;王冉;;中国劳动力流动的形势及其变化——从历时最久的流动中得到的启示[J];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06期

3 陆铭;;用经济学书写中国劳动力流动的历史——评《中国劳动力流动与“三农”问题》[J];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06期

4 黎育松;;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特点和规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5 刘强;翟印礼;;小城镇建设中的劳动力流动网络管理[J];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06年06期

6 侯晓莉;;当东西欧相遇——欧洲劳动力流动状况[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08期

7 龚莉;;中国的劳动力流动状况分析[J];当代经理人;2006年19期

8 张利萍;邸敏学;燕晓飞;;国外劳动力流动与教育互动及其启示——以英国、美国和德国为例[J];理论探索;2008年01期

9 姚旦杰;;劳动力流动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05期

10 刘晓英;;我国广义劳动力流动的两种形态[J];现代经济探讨;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诗达;陈凌;;浙江省劳动力流动[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暨2004浙江就业报告[C];2004年

2 周重阳;;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差距扩大的悖论——基于两种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分析[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焦斌龙;孙晓芳;;自主性流动:我国劳动力流动新阶段[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2012):——稳中求进的中国经济[C];2012年

4 孙博;;劳动力流动城乡统筹研究[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王小鲁;;区域收入差距与劳动力流动[A];政府转型与统筹协调发展——2004中国改革论坛论文集[C];2004年

6 孙博;;劳动力流动城乡统筹研究[A];市场经济与城市化发展:兼论经济特区30周年——广东经济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何一鸣;李萍;;劳动力流动与二元经济收入差距变迁——一个动态化模型及其在中国的检验与修正[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19次年会暨外国经济学说与国内外经济发展新格局(会议文集)[C];2011年

8 吴克明;;劳动力流动与中国城镇教育收益率上升[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李燕凌;;新农村建设中的劳动力流动解释——基于35个村庄截面数据的实证研究[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公共服务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田玉军;李秀彬;郝海广;;农业劳动力流动对农地撂荒的影响——一以宁夏南部山区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童玉芬 王红涛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口经济研究所 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劳动力流动的经济社会影响[N];中国人口报;2011年

2 余桔云;促进劳动力流动必须完美社会保障[N];经理日报;2004年

3 高岩辉 刘科伟 张晓露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劳动力流动迁移理论的主要流派[N];中国人口报;2009年

4 肖卫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劳动力流动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5 记者 张小溪;美国劳动力流动规模逐年减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6 本报特约评论员;做好人力资源开发这篇大文章[N];甘肃日报;2005年

7 张镝 作者单位 鞍钢党校;劳动力流动分析[N];鞍山日报 ;2005年

8 本报记者 裴建素;探求劳动力流动新趋向[N];石家庄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祝振强;劳动力流动呼唤就业质量提高[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6年

10 宋蕾邋王羚;劳动力流动是解决城乡收入差距的根本出路[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利萍;教育与劳动力流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朱云章;我国城乡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差距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3 马少晔;基于劳动力流动视角的城乡收入差距及影响因素再检验[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4 李丽辉;技术进步对劳动力流动的效应分析[D];西北大学;2007年

5 黄敦平;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发展差距影响实证分析[D];吉林大学;2015年

6 李琴;临时劳动力流动全球性法律制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姜乾之;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地区发展效应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3年

8 宋瑜;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及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9 王东平;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转移问题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10 张爱婷;二元经济结构下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增长效应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斗星;我国区域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及其对收入差距的影响[D];重庆理工大学;2009年

2 肖振兴;我国劳动力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3 马辉;劳动力流动的社会经济效应[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4 饶e

本文编号:3054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jglbs/3054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7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